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太学进修 ...

  •   自在屋顶被人看到之后,郡主府有半个月没有举行过宴会了,原因当然是因为小郡主的十二岁生日。十二岁是人生第一个本命年,平常人家也会格外重视,小郡主的十二岁生辰自然是要隆重庆祝的。

      对小郡主来说这不过是又一个盛大的宴会,最大的区别就是从那之后,她需要去太学学习,还有就是,年满十二意味着她是一个大孩子了,府里所有的下人从那天起,都要改口称她的正式封号“安郡主”,而不再叫她“小郡主”,当然她的六个内侍还是叫她小姐。

      太学是奕熙每一个年满十二的孩子都渴望进学的地方,可惜进入太学并不容易,三品以上官员的年龄子女、孙子女可以在过完十二岁生日后直接入学,整个奕熙三品以上官员不过几十个人,她们的符合条件的孩子在一个时期最多也不过四五十个,这些都是奕熙皇朝最顶尖的少年贵族了,他们的未来都已经铺设好了光芒大道。

      三品以下官员的符合年龄要求的女嗣也都可以入学,男孩儿经过甄选也有入学的机会,这个基数就很大了,虽说太学署是如此规定的,但是对于四、五品的官员来说,大部分还是愿意将女儿送入太学的,可再下级的官员就很少有让女儿入太学的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太学是一个好地方,能接触到最上层的贵人和消息,对学习为官处事来说的确很有益处,但是太学并不能够给他们带来出仕为官的机会,做官的敲门砖仍是各门类的科举考试,显然这个贵族学校在考试方面的培养是难以让人拾得起那块敲门砖的,而且低级官员往往分布在各个地方上,离京城较远,所以他们送女儿到太学的意愿并不强烈,毕竟如果连敲门砖都拿不到,学习那些都是枉然。

      与送女儿入太学相比,上上下下所有的官员对于送儿子入太学的热情却是无比强烈的,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挤进聚集了奕熙皇朝最尊贵的一拨少女的地方,学习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当然是希望近水楼台先得月,得到贵女的青睐,继而能够嫁入豪门,为自己谋求一生的荣华,也为母亲的仕途发展出上一份力。

      这种对女儿和儿子入太学的截然不同的观念,直接导致了太学里男女人数的严重不均,当然这是与外面社会中略略超过三比一的男女比例相比,太学里的三比二的男女比例确是极不均衡的。安郡主入学的时候共有十二到十五岁的男女同学两百二十多人,其中有八十多位女生。

      对于安郡主来说,太学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尽可能的了解并熟悉这个圈子里的女子,因为她们就是奕熙未来的国之栋梁的重要人选,二是圈定合适的、可以作为未来夫侍的男子的范围,这是入学前夜昭华郡主对她的教诲。

      不得不说,存在了两百多年的太学,各方面的设置还是很有味道的,首先,是所有学子不论尊卑,说是这样说,以安郡主的身份,所有的学生都不可避免的更多的关注于她,只是可以不必守着君臣相对的礼仪;其次,就是课程设置了,除了包含明策、明经、明史、明算、明律、诗赋六门科举科目外,还有时政、御射、礼乐、茶道、园艺等科目。

      安郡主对于科举的印象就是:八股文,何况她现在的身份从来不需要去考虑科举,所以知道她入了太学才发现这儿的科举并不八股,科举号称六门,不过经常只称“科举五科”,因为诗赋考的是基本文学素养,要求并不高,每一个参考之人都必须参加,而其他五门则是选一门考试。

      明策是考现时的政策,中举之人可以做地方官员,管理民政;明经是考经史子集,中举后可以编修典籍,或者管理学政,因为除了大户人家自聘老师外,平民女子都入官学,奕熙的官学还是相当发达的,太学署主管天下官学,太学只是太学署很小的一个分支;明史就是考历史了,同样可以编修典籍或是作史官;明算主要考算学,可以作监测天文的钦天监或荣商署官员,奕熙重视学、商,太学署与荣商署的地位还在其他的六部之上;明律就是考法律知识了,可以入刑部管天下刑法。科举五科之中明策、明算、明律是最热门的,因为这三科的中举之人都是能直接享有实权的。

      安郡主花了几天的功夫了解这个两百多年的学府,不禁感慨:这里才是真正的象牙塔!太学并不要求必须学哪一门,甚至不要求你必须每天来学校,上不上课、上什么课完全自由,也没有任何考试!女孩子当然还是上明策、明算、明律的多,贵族男孩子的数量让学习明经、明史的人数也丝毫不少,对于渴望或者必须嫁入豪门为夫的男孩子来说,礼乐、茶道、园艺等都是必须要学的科目。

      总的来说,最受欢迎的就是御射了,每月都安排有一整天的时间学习御射,作为唯一的户外课程,这给了少男少女们密切的接触机会,更像是一项盛大的娱乐活动,不论男孩、女孩都会积极地参与,以期在这种更加轻松的环境下进一步拉近彼此的关系、加深彼此的感情。

      安郡主在太学里还是享有极大的自由的,她偶尔参与一下御射的娱乐,每天去听一下明策的课堂,了解政策法规,对她最有吸引力的还是时政,时政课由太学院长邀请朝中的重臣讲解当前的各项时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使得这更像是一场场激烈的辩论会。

      安郡主自觉不好在这种场合发表言论的,她只需要听就行了,这些孩子,没办法,她的心里还是下意识的把这些同学当作孩子,或许世家的孩子真的比较早熟,他们的许多想法和观点都让她感到惊讶,在时政课上,年轻的他们可以没有任何负担的尽情演说,尖锐的、幼稚的、深刻的观点争相迸发,这确实是一个选择栋梁的好地方。

      但是太学对安郡主的另外一个作用显然完全无法发挥出来,她无法想象这些不满十六的孩子中会有哪一个是她将来的夫侍,大一些的男孩子已经开始无比殷勤的追随她的脚步,只要有她出现的地方,男孩子们都格外积极的表现自己,结果是把她逼得除了时政课必到外,连明策课都常常翘掉,其他的时候根本不会踏进太学一步。

      空下来的日子除了偶尔关注一下生意外,就彻底闲了,安郡主的理念是:乘着还闲,就尽情懒散吧!于是每天吃饱喝足外,就满京城的闲逛,或者拉着大哥对弈打发日子,甚至以无比的热情帮助大哥设计宴会、安排歌舞,让昭华大郡子的宴会一次又一次的惊艳全城。

      可惜好景不长,她休闲懒散的日子没有持续几个月,皇帝陛下开始频繁召她入宫,每次时政课后,她都至少要花一个时辰的时间,总结她从课堂上听到的言论,并向皇帝姐姐呈述自己对时政的想法以及对各位同学的看法。

      等又一个元宵节过去后,她的自由时间就更加的少了,因为陛下要求她参与每旬五日的大朝会,奕熙朝的规矩,皇帝并不需要每日早朝,每月逢五举行大朝会,逢二、八举行小朝会,逢十休沐。大朝会,各部、署众臣及分管各郡的大臣都会出席,主要讨论地方性的事务,小朝会只有部、署的重要官员参加,讨论国家大方向性的政策。安郡主还未成年,不能正式在御前参与讨论,只能在陛下身后的屏风后面观看、聆听,然后做点简单的会议纪要,事后整理了再向陛下私下里呈述意见。

      安郡主虽然坚信自己骨子里还是个胸无大志的小女生,但是二十一世纪的多年学习,再加上这么多年的熏陶,谈论起这个比较先进的封建社会的时政来还是常有不少“真知灼见”的,陛下的满意使她的自由时间又迅速的减少:不单大朝会,每旬两次的小朝会也必须旁听!看着她苦着的小脸,陛下说:“乘着年纪小,好好学学吧,等你满十六岁,朕自然放你自由!”

      事实证明,安郡主这个小女生是一个典型的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命令就有执行力的人,没人管着的时候就愿意天天懒散着混日子,有人管着的时候,即使安排一大堆的任务,也能高质量的完成。

      她现在仍需要去太学,更多的目的是了解和观察那些贵族的少男少女;要旁听大、小朝会,做陛下私底下的小秘书;要翻看多年的圣旨,学习措辞遣句,做陛下的拟旨官;要代替陛下,出席一些不甚重要的场合;还要花费少许精力,去关注一下自家的生意;受阮郡君的嘱托,她这个做妹妹的,还得为大哥打听交往的少女是否配做未来的郡夫人。

      总之,她现在很忙,然后以无比急切的心情盼望着十六岁生日的到来!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8章 太学进修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