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明,万历十四年,南边小县一村落,春芽新立,轻云分散,村子背靠三面环山。
村前一条水源充沛的河流,孕育着这里的土地,养育着李家村的世代繁衍生息,春暖花开河流淅淅,人声狗吠。
一家青瓦小院前,几个小子正嬉戏玩耍,围着一个木盆时不时的叫嚷,看着从河里捞上来的几尾鲤鱼,肥美鱼身鱼鳞黄灿灿的,在木盆里游来游去煞是好看,几个小儿淌着口水正争执着怎么吃.
厨房里的女眷正操持着今天的早饭,男人们已经下地。
翻耕田土为新的一年育苗插秧做准备,厨房里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对灶下的年轻妇人道:“老大家的,趁现在灶膛不要人,你赶紧的抓两条鱼给旺儿媳妇,她刚出月子,听说奶水不够,孩子瘦的可怜”。
灶下的妇人不缓不急的道:“娘,等会儿我到柴叔家买一块豆腐,一起熬上一锅汤,
顺道给旺嫂子带过去就是,她奶着孩子怕是没空整治的,
再说我也想去看看顺道打听打听张夫子的喜好,家里就要送狗儿去张夫子家开蒙”。
老妇人停了手里的活儿道:“也是,她现在那有精力整治,你去的时候看看家里还有多少鸡蛋,给她捡二十个一道带去”。
老妇人心道:“张夫子到李家村都十来年了,什么喜好大家不知道,虽说是旺儿媳妇娘家的姨表,
虽有那么些沾亲带故哎,哪里用的着专门去打听的,老大家的心善心正,不急不躁,堪当我李家以后的掌家妇人”。
做饭的的功夫,家里老二家的正端着刚洗好的衣服从河边往回走,刚到家门口。
就听婆婆喊道狗儿,“你赶紧去田里叫你爷他们回家吃饭”,一个五六岁的小童哎的一声就跑了出去,
跟刚洗衣回来的年轻妇人在大门撞个正着,幸好妇人走的慢,小儿力气也不大,没两厢撞倒彼此。
小儿站立着歪着头笑眯眯的对自家小婶儿说道:“小婶儿你可真好看,”
年轻妇人红着脸就要伸手揪那小儿的耳朵,手还没到,小儿已经蹦出去老远,年轻妇人急得直跺脚,嘴里喊道:“我等会儿告诉你娘,看你屁股开不开花”。
原来是这家人小儿子刚过门没几月的新妇,一身桃红色的棉布薄外袄子,穿着爽利俊秀,头上插着一支银钗,不说话时嘴角眼尾都含着笑,一看就是在娘家受宠爱的。
进门边凉衣服边跟婆婆说,“娘,我刚刚回来经过二堂婶家,看着旺嫂子刚出了月子,看着瘦的可怜,”
老人抖着衣服帮忙晾着,顺道把竹竿擦拭一遍说道:“她男人旺儿跟着东家一出去就是好几月,连个音讯都没捎回来,
旺儿媳妇娘家兄弟在外惹了是非,上赶着她又生孩子,什么事都凑一块就是铁打的也经不住”。
话刚落,外面地里的男人都回来了,大儿媳王氏已经摆好饭菜,打好水,顺道去内室把还没起床的女儿叫起来,
男人收拾好围着桌子准备吃饭,桌上一盆青菜,一碟子咸菜,一碗蛋羹,一大盆稀粥。
乡下人没城里那么讲究食不言寝不语的,李老爷子正跟家里两个儿子聊着地里的事,老王氏时不时的也说上一句。
小儿媳妇肖氏抱着刚起床才两三岁的小侄女边吃边喂饭。
大儿媳妇小王氏正揪着自家小子耳朵从大门外回来,一边拍打小儿身上的灰尘一边帮着洗手洗脸。
等一家人吃的差不多的时候,李老爷子对家里人说道:”家里的地翻耕的差不多了,
老大你吃完饭,等会儿把牛给你二伯家送去,他家今天雇佣人帮忙耕地,你也顺道帮把手。”
“ 哎!你大哥旺儿,这么些月没音讯也不知怎么回事,好不容易有点消息也不清不楚,没个准信。
老婆子,你看什么时候到隔壁看看旺儿家的,看有什么能帮忙的,”老王氏回道:“刚刚跟老大家的说了,把家里的鱼给整治了,再带二十个鸡蛋去看看旺儿媳妇,”李老爷子点头道,“你看着办吧,”
肖氏把手里的侄女递给婆婆帮着嫂子收拾碗筷,老王氏看了一眼,瞧着两个媳妇都好,乐呵的哄着怀里的小孙女,
看着吃饭慢腾腾的孙子,皱着眉头不知说什么好,调皮的时候上房揭瓦,一坐下做啥都慢腾腾的。李老爷子看着可不这样想,抽着旱烟看着孙子,心却惦记着家旺的事情。
厨房里的两妯娌也聊着堂嫂子家里的事,肖氏轻声的说着:“嫂子,上次我回娘家,听我嫂子说了一句嘴,说旺嫂子的弟弟跟别人在县酒楼里打架,
打得可不轻说还被讹上了,听说对方跟县衙的典使沾着亲,赔了不少银子不说,还跑到家里一顿打砸,惹上这样一群人可咋办”?
小王氏看了对方一眼,带着询问,肖氏马上道:“我嫂子娘家跟旺嫂子娘家住在一个村口离得不远,刚刚不敢跟爹娘说,也是因着都是听说的。”
小王氏点头称道;“你没说是对的,先不管是真是假,让爹娘知道除了替旺嫂子担心还是担心。我等会儿要去嫂子家看看,你去不去”?
肖氏马上忙摇头说不了,不了,我嫁妆里有些细棉布,等会儿我裁一些你帮我带给旺嫂子吧,给小儿做身衣服再好不过!
小王氏笑着道:“你自个儿带过去不是更好,刚刚爹也说了,家财是大旺兄牵引作保带进药行的,虽说不在一个掌柜手里做事,平时肯定也照应了家财的”,
肖氏不自在的忙解释道:“我知道,可我怕堂婶儿,每次见她,我都咻得慌,她看我一眼我觉得浑身上下都不自在,嫂子你就给旺嫂子说我不过去吵她了,我在家帮你看着囡囡”。
小王氏知道了她为什么不去,只是该提点的还得提点,不能让别人拿着话柄罢了,想想堂婶儿,想想旺嫂子,婆媳相处真的看命,
看着罐子里奶白的鲤鱼豆腐汤,小王氏麻利的装好,带着捡好的鸡蛋和半匹布,挎着篮子出了门,没隔多远,就见一座不错的青砖瓦房。
比起李老爷子,这李二老爷这房在李家村称得上是数一数二的人家,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李家李老太爷的发家史。
李老太爷也是一个聪明人,小的时候家里虽然有几亩良田,奈何赋税徭役太重,家里几口人要吃饭,遇上风调雨顺还能凑合着,遇上灾年一把米熬一锅水就是一家人一天的盼头,
李老太爷为了给家里省一口饭,跟同村几家十二三岁的小伙子背井离乡出去闯荡,在外只要能填饱肚子什么活都干。
不知走了多少弯路,吃了多少亏,抻着一股狠劲,李老太爷带着几个半大小子在外乡码头做最脏最累的活,不得不伏低做小给船头混帮孝敬,剩下的落口袋里还能有几个钱。
因生的一张人畜无害的脸,对上伏低做小,人也机灵,也很会钻营,对下也仁义,加上在码头混帮里认了一个干爹,没几年就给家里稍去了银钱。
李老太爷家慢慢的能吃上干饭,能盖的起新房,也不忘让人带话给村里人,村里的小伙子能吃的苦的,长辈若能看得上他李黑子的,他也愿意带着大家挣一份家业。
村里人看李黑子家现在的情况,想来也有几分本事,就让后辈子孙也去看看,如果可以辛苦些挣些家用,实在不行也好在码头上混口饭吃。
不得不说李老太爷的深谋远虑,他再有本事,一拳难敌四手,认得干爹再亲,哪有同族的一股子劲和团结,这没几年,李家帮在码头上站稳了脚跟。
因是外乡人,码头上好的活指不上,脏活累活村里人也不嫌弃,一年到头,也能有几贯钱带回家,如一家有几个男人,一年的收入也不小。
家里的几亩地有老人婆娘操持着也不怕荒了,运气好的话,接到好活,还能有贵人打赏。
一年景下来,日子慢慢的也就过好起来,有多余的钱翻新房子,娶妻生子也不怕拮据。
有的的家里还送小子去私塾认几个字,不求科举兴家,只求在外混口饭吃不会睁眼瞎,出去做学徒打杂也会被高看一眼不是。
不到十年,李家村就变了个样儿,让周围几个村落红了眼,因村里强壮的男丁都去了码头,好几个村落的地皮流儿常在村口探头探脑。
让村里的老弱妇幼惊怕不已,加上李老太爷认的干爹年纪大了,
接着过世,李家帮在码头上没了中间说项的人,活越来越难接不说,毕竟是外乡人讲个落叶归根,在李黑子的权衡利弊的劝说下大家也同意回乡。
清苦节俭点的人家,都翻新了新房,家里地也多制了几亩,日子比起前十多年不知好了多少。
尤其李黑子,没活的时候,因长的一张娃娃脸喜庆嘴甜,来往的官商运船在停岸补给的时候,常和下船的管事嬉笑谄媚搭话,又因花了大钱学了官话,虽带着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