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白切鸡 ...
-
高峰期过后,客流量也只是陆陆续续的有几个,并不太多。毕竟小店开在批发市场,人流量并不非常大。杨素芬交代了一下让姜艾跟着杨华看店。带着周菊英回老房子去了。
因为包粽子需要的各种材料比较多,家里有土灶也比较方便。老房子就成了生产工坊,粽子在这里做好了,再送到店里去卖。周菊英只见婆婆又是浸米,又是腌肉,又是炒豆沙的,做个粽子也十分讲究,心想婆婆能开起这家店也不足为怪了。
晚饭是杨素芬在老房子做好了送到店里去吃的。开业的好日子,老太太特地买了一只鸡,一半切小块生炒了,一半做成了白切鸡。
白切鸡皮黄肉白骨髓红,肉质滑而嫩,鲜而香。做法也很简单,鸡处理干净后,取一只锅,最好能让鸡平放有余的深锅。
鸡要冷水下锅,水没过鸡,再加入适量料酒、姜片、葱结。盖上盖子先大火煮开后再转小火,继续煮上2分钟后关火。关火后不要马上开盖子,让鸡继续在热汤中浸泡半小时,让锅中的余温让鸡肉变熟。
自然冷却后,把鸡捞出来,在鸡表面均匀刷上一层簿簿的麻油。让鸡皮稍微风干一会后,就可以切块装盘了。
吃的时候沾点酱油,鲜爽滑嫩,欲罢不能。
生炒鸡则是焦香四溢,辣而不燥。将鸡肉切成姆指大小,加适量的料酒和酱油腌半小时以上。鸡肉不能太大块了,炒不香,肉还容易变老。
先把锅烧热,要烧到冒白烟,然后倒入比平时炒菜略多一些的油。自家种的油菜产的菜籽油再香不过。下鸡肉,放入切好的姜丝,不断的翻炒,炒到鸡肉表面出现金黄色,姜丝发干微卷。
加入适量的料酒、白糖、盐、酱油、小米椒粒、洋葱丝、青椒块,全程大火翻炒,不到2分钟就可以盛出。
鸡肉外焦里嫩,咸辣多汁,十分下饭。
下午杨慧和姜木生没有过来,杨素芬也不以为意,4个人一起把饭菜吃了个干干净净。
杨华今天很高兴,一是为了杨素芬能开起这家店而高兴,二是自已终于也能为杨素芬做点什么事了。作为儿子,他一直认为自已没能照顾好老人而羞愧。
吃过晚饭,天渐渐黑了,街上的行人也逐渐少去。杨华和周菊英麻利的收拾好店里的东西,琐好门,一行人就准备回去了。
杨素芬已经和夫妇俩说好,明天上午由杨华陪着姜艾看店。周菊英和杨素芬继续去学校门口摆摊。
姜艾想着杨素芬年纪也大了,摆摊风吹日晒,太辛苦了。但是忽然换人,怕大家都不认得周菊英。一家人就定好了,由杨素芬先带着周菊英去摆摊,混个脸熟。以后就让周菊英负责摆摊,杨素芬在店里看店。中午对了账,下午包粽子。
周菊英和杨华见杨素芬有什么事都愿意和姜艾商量,又仔细回想了姜艾这一整天,虽然只是收钱。竟也没有漏收、少收、错收,还能拿个小本本记账。顿时感到这个外甥不一般。
接下来的几天,店里的生意不温不火,摆摊的生意倒也还行。幼儿园那边确定了下来,每周二供应一次,款项月结,杨素芬当天就和幼儿园签订了协议。还买了一辆小三轮,方便出摊、送货。
看着各项事物都稳定了下来,杨华想着自已也要回运输队去上班了。但姜艾此时则在思考着如何开拓市场的事。这几天从店里冷静观察下来,姜艾发现自家二舅可真是算个人才,在待人接物上更是有他独到之处。
比如说开店总会遇到一些地痞无赖,杨华出面总是能把这些人哄的吃完东西就走,也没有狮子大开口要收保护费什么的,还能和这些地痞们混了个脸熟。其中有一个小头头叫飞哥的,每天都要来店里吃早饭,今天竟然还破天荒的付了钱。还很亲热的拍着杨华的肩,问杨华要不要跟他一块混。
姜艾看在眼里,心里不禁要为自家二舅竖起大拇指。果然是社会我华哥。
难怪上辈子二舅虽然没什么大出息,但是却有一个好人缘,街坊邻居都爱赞他句好。只是事业不顺,郁郁不得志,早早就故去了。
杨华吃过晚饭,就和杨素芬他们说了明天要回去上班的事。
姜艾却想着要把自家产品大量推向市场,竖立品牌的事情。现在店面已经开了,摊子也每天在出,零售这一块算是做起来了。每天的销售量也比较稳定。
但是这粽子毕竟也没有什么高深的技术,现在市场里已经有人在模仿做一口粽了,只不过是口味上一时难以复制。这也是这个年代的人缺衣少食,长期普素的生活造成他们对食物贫乏的想像力。
所以趁着现在竞争者还不突出,得抓紧时间把品牌做大做强。姜艾觉得要从各个单位下手。一方面是公家的食堂毕竟财大气粗,另一方面是单位里的工作人员是市场上的消费主力军,取得了他们的认可,更有利于品牌的推广。
就像在后世,一有什么品牌打着“人民大会堂国宴专用XX”的字样,消费者就莫名的放心,认可。
即然找到了方向,就马上去做,这就是姜艾的做事风格。只是家里三个女人,杨素芬、周菊英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而自已才是5岁大的小孩儿,只有杨华合适。
杨华在运输队的工作虽然不是很合心意,但收入是稳定的。怎么样才能说服家人,让杨华投身创业呢!姜艾觉得费尽口舌不如让杨华亲身体验,以杨华的心智,他一定能做出最合适最正确的选择。
以他的能力和性格,之所以一直局限在运输队是因为眼界不够。而和学校、企业、单位打交道多了,自然会提升杨华的见识和思想,到那个时候,他一定能带着老太粽子走的更好更远。
姜艾首先想到了实验小学,端午节的时候除了订单里的100个大礼包。姜艾还向保安大叔询问了李校长家的地址,又上门另送了几份大礼包过去。
姜艾有心结交,李文召几次接触下来也十分喜爱这个聪敏幼子。觉得姜艾很有灵气,说话也有模有样,是一个好苗子,也像熟人来往一样回了份端午节礼给姜艾。
姜艾打着以杨华帮忙的旗号,让杨华代替杨素芬去实验小学进行上门推销。一则杨华成年男子的身份更容易让人信服,二则姜艾也是在给杨华铺路。
杨华听姜艾提到这事,一双眼睛慢慢睁大,从所未有的明亮有神,他从姜艾的话语中看到了一个机会。但内心还是充满了因未知而产生的不安,认真的看了看杨素芬、姜艾说,“这么大的事,我真能行?!”
杨素芬就说,“我一个老太婆都可以,你一个大男人有什么不行的。”
“舅舅,我也相信你能行。”姜艾也点点头,表示支持。
“华子,我也觉得你可以去试试。”周菊英也投了赞同的一票。
“那我就去试试。”杨华双手紧握,终于下定了决心。“那我们明天就去。”
这年代做生意,搞推销的人容易被人看不起,但杨华看的很明白,国家要开放,经济要发展,市场经济,谁动作快谁就抢占先机。
如同当初自已一心进城一样,虽然现在自已也混的很普通,可比在农村辛苦种田强多啦!
第二天,姜艾就带着杨华去拜访了李校长,这一回姜艾将两人各自介绍认识后,就完全任杨华自由发挥了。
而临时抓壮丁,接受了一晚上突击“训话”的杨华,由于太激动了半晌睡不着,干脆就在脑子里开始演绎起了销售的情景,此时一一派上用场。
虽然面对李校长仍有些拘谨,但几个对话过后,李文召发现杨华思维缜密,逻辑清楚。自已提的每一个问题,他能妥当回答。加上杨华长像老实,性格又憨厚,但不知为什么,竟然和自已也能谈的来。两个人慢慢的聊起了天。
而杨华从坐下来开始,手心就紧张的发汗,两只手假装不经意的握在一起,实则是为了控制自已,不让手发抖。但和李文召几个回合谈下来,他发觉面前的李校长其实也没有比地痞们难对付。甚至他觉得能从李文召的聊天过程中学习到很多。
两个人聊天,姜艾有些无趣,看到李校长办公室角落里有一套小学教材,就问,“李伯伯,我能问你借书看吗?”
“可以啊,但是你认字了吗?”李文召故意考校姜艾说,“你要是能认出书上的字,我就借你。”
“认字了,我外婆教我的,这是语文,这是数学...”姜艾跑到那一堆教材边上,指了指几本课本说道,然后又抽出一本语文、一本数学说,“这两本都是一年级的,李伯伯我能看看吗?”
李文召没想到姜艾真的能认字,不由得点了点头。他和杨华把之前的谈话收了个尾,两个人谈的比较愉快。加上之前端午节的礼品,老师们都很满意。他当时自留了几个大礼包,用来走亲访友的,也觉得十分有面子。对于和老太粽子合作的事情,他决定和管后勤的同事再商量一下再给杨华回复。
事情谈完了,俩人看着坐在一旁看书的姜艾,李文召说:“你家孩子可不简单啊,你们平时都是怎么教育的啊!”
“额,平是都是我妈带着,在外东跑西跑的。”杨华也觉得自已的外甥女聪明可爱,不禁骄傲的说:“可能是天份高吧哈哈哈!”
李文召也笑了,转过头去问姜艾:“这书上的东西,你都看的懂吗?要不要伯伯教你?”
姜艾正在打开一本小学语文书,指着书上的汉语拼音就开始读:“我会读,a b c d g k n h...”
李文召边听边点头,当老师的对聪明的学生总会有一种天然的喜爱,他看着姜艾认真看书的样子,对杨华说:“这孩子天份确实不错,你们做家长的也要多多引导。”
杨华连连点头说是。姜艾拿着一年级的课本,想着要重新熟悉一下这个时代的课本,为读书早做准备。两个人心满意足的和李文召道辞离去。
杨华看天色还早,也不急着回店里。他想着反正出来了,就先四处转转,了解一下市场。怕姜艾走的累了,他直接背起姜艾。舅甥俩边走边说笑,也不觉得累。
直到杨素芬在店里简单的做好了午饭,在店门口望了三回。杨华才背着姜艾慢悠悠的从远处走来。
杨素芬不禁有些埋怨:“一早上的都跑哪去了,吃饭了也不知道要回来。天气这么热,别把豆豆给晒中暑了。”
杨华和姜艾相视一笑,“嘿嘿,去了个好地方,有个好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