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桃花北(一) ...


  •   【千年】

      秋岚堂里一片静寂。
      战国末年失踪的兰氏族人,如何会又在五百年后的晋代出现了?而且只凭这一句话,怎样就能断定文中那些人就是当年失踪的兰氏族人,而这被后世尊为靖节先生的陶渊明,又是如何得知这一切的呢?
      我脑海中不禁疑问重重,大师兄和三师兄在一旁没有说话,而二师兄亦是同我一般一脸惊讶,四师兄却在这时候卖起关子来。
      只见四师兄将手放在唇上咳了一咳,道:“说起这桃花源的传说,可真是众说纷纭,但他们就是秦时的兰氏族人,是历代术士中流传甚广的说法。哦对了,我还为这些人算了一卦,是个‘天地否’卦,所谓‘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此卦与地天泰卦互为综卦,泰极而否,否极泰来,所以这兰氏族人虽在秦时遭遇劫难,却因祸得福,又因福得祸,由此兜兜转转,反反复复……”
      “算了吧,四师兄。”我没好气地说,“你就说你也不知道不就好了。”
      四师兄被我戳破,瞪了我一眼,道:“没错,我就是不知道。小烛,你着实奇怪,平日里混混沌沌的,怎么一同我拌起嘴来就变得这么伶俐了?”
      二师兄在一旁道:“但是……就算当真是秦时兰氏族人寻到了桃花源作为避难之处,五百年过去,最初的那些居民应早已死去,文中所云的桃花源居民也应是当初那些避乱之人的后代了。何况,文中不也是说,那些人自称是’先世’避秦时乱而来到了桃花源吗?如此一来,他们的事与长生之术又能有什么关联?”
      “不。”一直沉默的大师兄突然发话,摇了摇头,“他们不是后代。”

      我们闻声,皆转头看向他。
      “大师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二师兄问道。
      大师兄道:“四师弟所说的这些传言,我之前也有所耳闻,但毕竟无凭无据,故而一直没有在意。直到这一次出门采药,我遇见了一名江湖术士,给我看了陶潜当年题在布帛上绝密的亲笔残卷。”
      “亲笔残卷?”二师兄问道,“是陶潜关于桃花源记的亲笔残卷吗?”
      大师兄点点头:“事实上,这桃花源记除了序章之外,原本还有正篇,可惜时代久远早已佚失,仅有极少布帛残卷传世,我有幸得以见到其一。而在这正篇之中,提到了许多序里未曾提及的事情。”
      “都有些什么未提及的事情?”四师兄立刻凑了过来,问道,“大师兄,桃花源记正篇是怎样的,你可否给我转述一番?”
      大师兄摇摇头:“我又不似你那样读书过目不忘,那诗篇幅甚长,我怎能记得所有,但是……”
      大师兄停顿片刻,道:“我之所以说那些人不是后代,是因为正篇之中,提到一个重要的细节:那些桃花源居民的额上,都刺着秦时特有的罪印黥文,而且黥文之中,都藏有一个‘兰’字。”
      此言一出,师兄们俱吃了一惊。
      我愣了一愣,也反应了过来,不禁吓了一跳。

      黥刑又称墨刑,乃是古时候官府在犯人额上刺字,再以墨迹重染的刑罚,刺字的内容及样式每个朝代都各不相同。若能在桃花源的居民额上看到秦时特有的罪印黥文,那这可是件大大的怪事——那黥文是罪印,又不是胎记,胎记尚且不一定遗传,更何况是后天刻在额上的罪印黥文?
      事到如今,其余猜测再无可能,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这些桃花源的居民便是秦时避难的“先世”本人,而且黥文之中的这个“兰”字,说明他们的确极有可能便是当年失踪的兰氏族人。
      也就是说,兰氏族人们或许从秦初到晋末,当真至少生存了五百余年!
      我不觉毛骨悚然,却也不禁感到一丝丝的兴奋,忙问道:“话说,那陶渊明究竟是如何知道这些故事的?”
      大师兄道:“后世皆以为,桃花源记乃是陶潜的杜撰,其实不然。陶渊明在正篇之中亦补充说,他所记载的桃花源记,乃是千真万确的真事。甚至有人猜测,那个武陵渔人事实上就是陶渊明本人,是他亲眼看到了桃花源和其中的居民,才会写下这篇章传于世间。”
      我张大了嘴巴,愣愣地听着。
      二师兄思索片刻,道:“但大师兄,你在外所遇的那人当真可靠吗?不知那残卷究竟是真迹,还是好事者所伪造?私以为此事真假与否,终究不能断定,我们还是谨慎些为妙。三师弟,你怎么看?”
      我们均看向三师兄,而三师兄表情依旧淡然,一如既往的平静,并未如我们几个一般对这骇人听闻的故事产生好奇和兴趣。
      良久,三师兄方回答道:“我并无甚看法。只是我们现下若无其他办法,也不妨一试。”
      二师兄闻言,微微皱眉。
      大师兄看了他们一眼,道:“三师弟所言不错,如今我们再无其他长生之药的线索,难道就放任师父被囚禁受刑,无所作为不成?无论那传说是真是假,我们都要试上一试。二师弟,你说呢?”
      二师弟沉吟片刻,道:“不过,我们只知那桃花源在武陵附近,不知具体方位,如何前去?”
      大师兄站起身来,说道:“当时我所遇见的那名持有残卷的江湖术士,也是打算前去桃花源探一究竟,他告诉我桃花源的方位,乃是由武陵一路缘溪向西,直至蜀地之界,苍溪之东。彼时我行色匆忙,只粗略地问过他路线,不过也足以派上用场了。诸位师弟,还有小烛,事不宜迟,你们都去收拾行囊,我们明日一早就出发!”
      大师兄在我们之中素来最有威望,他既如此说,纵然二师兄看上去仍未被完全说服,此番也选择缄默不言。我与诸位师兄互望一眼,皆点了点头:“是,大师兄。”

      就在我们准备⾛出秋岚堂之时,忽听得一阵嘈杂之声,有数人的脚步声从院外传来,伴着一名宦官尖锐的声音:“圣旨到——”
      我们吃了⼀惊,忙迎出门去,只⻅几名锦衣卫簇拥着一名太监走进院来,,手中拿着⼀卷黄澄澄的锦帛圣旨。
      我们这才刚离开紫禁城还没到一个时辰,怎的突然就来了圣旨?
      来不及思考和诧异,我与四名师兄已急忙跪倒在地,躬身接旨。那宦官⾯⽆表情,尖声宣道:“圣上有旨,传邵元节五名弟子进宫与邵元节辞别!”
      我闻言睁⼤眼睛,看向四名师兄,而他们亦是一脸惊讶,⾯面相觑。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