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四章潮汐退去后的岸——钥匙与两百元 ...

  •   幼儿园那场啼笑皆非的告别,如同退潮时遗落在沙滩上最后一只闪烁的贝壳。当我被时间的浪花轻轻推上小学的岸,最初的三年,生活似乎被涂抹上了一层流动的金色——那是频繁“请假”外出旅行镀上的釉彩。说来奇妙,我至今也不甚明了,父母是如何在“带我领略世界”与“让我跟上学校节奏”之间达成的微妙平衡。只记得车轮碾过陌生的公路,不同的方言在耳边跳跃,山峦的轮廓在车窗外起伏,海风带着咸腥灌满鼻腔……这些碎片化的、色彩斑斓的风景,像一粒粒种子,深埋进幼小的心田,悄然孕育出一种对“远方”近乎本能的悸动与向往。它们是我生命最初的地图册,标注着世界辽阔的可能性。
      然而,潮汐总有它既定的节律。
      升入三年级,仿佛一道无形的闸门落下。父母那辆载满好奇与探索的“旅行车”,似乎在一个转弯后,便悄然驶向了只属于他们二人的风景线。那份曾经包裹着我的、共同向外探索的热忱与陪伴,如同退去的潮水,倏然间收束了它广袤的边界。
      取而代之的,是一把沉甸甸的、冰凉的钥匙,和一纸半月一结的“契约”。
      “喏,家里的钥匙拿好。”母亲递过来的动作带着一种宣告完成的利落,“以后放学自己回家。这是半个月的生活费,两百块。”两张崭新的、边缘锋利的百元纸币被塞进我的掌心,带着油墨特有的、略显生疏的气味。她的语气平静,甚至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轻松,仿佛交付的不是一个九岁孩子的独立生活,而是一件早已打包妥当的行李。
      那一刻的感受像什么呢?并非被遗弃的尖锐痛楚,更像是一种骤然失重的悬浮感。仿佛前一秒还被温暖的洋流托举着巡游世界,下一秒便被轻轻放置在一片陌生而寂静的浅滩。那把钥匙,是通往“家”这个物理空间的权限,却也像一道锁,锁住了过去那种被引领、被包裹的依赖。而那两张纸币,是信任的凭证吗?是自由的宣告吗?它们更像是一份简洁的生存指南,无声地标注着我生活维度的改变——从“我们一起看世界”,变成了“你自己搞定生活”。
      两百元,半月。数字清晰得近乎冷酷。它要覆盖一日三餐(偶尔是两餐,如果赖床错过早餐的话),要应付突如其来的文具损耗,或许还要挤出一丁点零星的、属于孩童的渴望(一包辣条?一本漫画?)。世界在我眼中,似乎瞬间被压缩成了一张张需要精打细算的清单。父母的“二人世界”成了一个遥远而模糊的背景音,他们的周末短途、他们的惬意晚餐,不再与我有关。电话那头偶尔传来的欢声笑语,像隔着毛玻璃,温暖却无法穿透。
      那扇用钥匙打开的家门后,常常是空旷的寂静。冰箱里的食材需要自己规划,晚饭的选择成了每日的微型决策。有时是楼下小摊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记忆深处张师傅的味道偶尔会浮现),有时是翻热昨晚的剩饭。灶台太高,油锅太危险,复杂的烹饪是禁区,生存的底线是简单、安全、能填饱肚子。
      就是从那时起,“外面”对我的意义,悄然发生了偏移。它不再是父母羽翼下精心安排的风景名胜,而是楼下那条需要独自穿行的、车来车往的马路;是菜市场里需要鼓起勇气询价、掂量着钱包购买的一小把青菜;是周末空荡荡的家里,窗外传来的别家孩子嬉闹声所暗示的、我暂时无法触及的另一种“热闹”。那三年旅行播下的向往“远方”的种子,在三年级后这片略显贫瘠的土壤里,非但没有枯萎,反而以一种更坚韧、更个人化的方式向下扎根——它在积蓄力量,等待有一天,能由我自己,而非依赖他人,再次启程。
      《金缕辞》
      童稚三春镀,金轮丈岳川。
      殊音充耳际,异色染眸前。
      远志心田种,初萌意已坚。
      九岁闸门落,双亲画舸迁。
      潮收依律退,彼自逐清涟。
      玄钥寒侵掌,青蚨半月悬。
      新钞锋似刃,油息涩犹咽。
      托付如行箧,言轻卸重肩。
      身如离水鲫,滩寂立难前。
      门启虚空阔,釜凉待自填。
      市喧询蔌贱,摊沸识饴鲜。
      牖外童嬉沸,灯孤影自怜。
      金种埋硗土,深根汲冷泉。
      待扬孤帆日,长风破旧川。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