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0、第 30 章 ...
-
风起之时
今日晨起,便觉风声大作。推窗望去,但见树梢乱舞,枝叶纷披,天空中云朵疾走,宛如万马奔腾。风势甚猛,呼啸之声不绝于耳,竟使人有置身荒野之感。
我向来对风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它不似雨雪,可见其形,可感其湿,而是无形无状,却又能撼动万物。风起时,天地为之变色,万物为之俯仰,实在是一种极有趣味的自然现象。
早餐后,我决意出门感受这大风天。刚推开门,一阵强风便扑面而来,几乎使我踉跄。风中有沙尘之气,夹杂着远处炊烟的味道,还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属于风特有的清新气息。
街上行人稀少,偶有二三,也都行色匆匆,低头掩面,与风抗争。人们的衣袂飘飘,女士们的长发在空中乱舞,显出几分平日里不见的凌乱美。有个孩童手中的气球不慎脱手,那彩球在空中翻滚、跳跃,随风远去,孩童怔怔地望着,竟忘了哭泣。
树木在风中摇曳,枝条如醉汉般东倒西歪。有些嫩枝受不住风力,咔嚓一声折断,落在地上,又被风推着向前滚动,发出沙沙的声响。老树则稳扎根基,虽树冠摇摆不定,主干却岿然不动,颇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气概。
我沿着街道漫步,见一家茶馆的幌子在风中剧烈摆动,上面的“茶”字时隐时现,仿佛有了生命。茶馆老板是个精瘦的老者,正忙着将门外的桌椅搬进室内,见我在风中站立,便招手邀我入内饮茶避风。
茶馆内已有三四茶客,都是附近的老人。他们围坐一桌,面前摆着紫砂壶和几个小杯,正在闲谈。见我进来,纷纷点头示意。
“这风可真大啊!”我找位置坐下后说道。一位白发老者笑道:“这算得什么!我年轻时见过更大的风,能把屋顶的瓦片都掀起来哩!” 另一人接口道:“是啊,现在的风都比不上从前了。记得五八年那场大风,连根拔起了多少大树!”
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讲起了各自经历过的风天奇事。我静坐倾听,偶尔啜一口热茶,觉得这风天里的茶馆,竟成了一个故事的聚集地。
辞别茶客,我继续迎风前行。至一广场,见几个孩童正在放风筝。那风筝在狂风中挣扎,时而高飞,时而俯冲,放线的孩童紧张地操控着,小脸通红,不知是风吹的还是兴奋所致。
“小心!”我见那风筝突然向一旁斜冲,不禁出声提醒。那孩童却毫不慌张,熟练地收放丝线,不一会儿又将风筝稳住。他转头向我一笑,露出缺了两颗门牙的笑容,然后又专注于手中的线轴了。
我站在一旁观看,想起自己童年放风筝的往事。那时的风似乎也比现在温柔些,风筝在空中平稳地飘荡,不像现在这般狂野。或许不是风变了,而是人变了,感受不同了。
离开广场,我转向江边行走。这里的风更加猛烈,几乎使人站立不稳。江水被风吹起层层波浪,浪头破碎时溅起无数水珠,在空中形成一片水雾,阳光照射下,竟出现了一道小小的彩虹。
江上有几只渔船,在风浪中起伏不定。船上的渔人却不慌不忙,依然撒网收网,仿佛这大风大浪不过是平常事。他们的皮肤被江风和日光染成古铜色,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却有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从容。
我沿着江岸行走,风从对面吹来,阻力甚大,每前行一步都需用力。忽然理解为何古人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逆风而行时,何尝不是如此?若不奋力向前,便会被风吹得倒退。
途中见一老妪,正在风中艰难地推着一辆小车,车上堆满了废纸箱。我上前相助,与她一同推车。老妪连声道谢,说今日收的纸箱比平时多,却遇上了大风,真是运气不好。
“风天也有风天的好处,”我安慰道,“至少凉快些,不出汗。” 老妪笑了:“年轻人真会说话。我收了二十年废品,什么天气没见过?风天、雨天、雪天,日子总得过下去。”
将老妪送至废品回收站后,我继续我的风中之旅。这时风势稍减,不再那么猛烈,但仍持续不断。街上的行人多了起来,大家都趁着风小的时候赶路。
路过一家书店,我便推门而入。店内安静温暖,与外面的风天判若两个世界。书架间有零星几个顾客,都在静静地翻阅书籍。我在文学区停留,偶然发现一本关于风的诗集,便取下来翻阅。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写风咏风,将各种情感寄托于风。可见风这一自然现象,最能引发人的思绪。
购得诗集,我复又走入风中。时近黄昏,风中的凉意加深,天空被夕阳染成了橙红色,云彩被风吹成丝丝缕缕,如同锦缎般铺展在天际。
回到家中,闭门熄灯,独坐窗前。外面的风仍在呼啸,但已在窗玻璃的阻隔下变得柔和。我翻开新买的诗集,就着窗外透入的余光阅读。风与诗,竟是如此相配。
是夜入睡,梦中仍闻风声。恍惚间,觉得自己化作一缕清风,穿越山林,掠过江面,拂过人间万家灯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意至极。
翌日晨起,风已停息。窗外世界恢复了平静,只有地上散落的枝叶,记录着昨日那场大风。然而我知道,风不会永远停歇,它总会再起,再次唤醒这个世界,再次引发诗人的遐思。
风来风去,人生人逝,唯有自然永恒。我们在风中行走,在风中思考,在风中老去,而风依旧,吹过一代又一代人,吹过千年万年,不停不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