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9、五月的风铃 ...
-
五月的晨光已经带着盛夏的锐利。
林衔月推开教室后门时,一股混合着汗水和风油精的气味扑面而来——
这是高三特有的气息,像某种无声的战前宣言。
她的座位在靠窗第四排,此刻正被阳光直射。
课桌上不知何时多出一瓶冰镇酸梅汤,玻璃瓶外凝结的水珠在木质桌面上洇出一圈深色的痕迹,像一个小小的湖泊。
瓶底压着的便签被水汽浸湿边缘,但「降温用。——SQC」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哟,年级第一的专属福利?"前桌的郑毅转过头,鼻尖上还沾着道数学题的墨水印。
林枫妍从后排一个箭步冲过来,物理书"啪"地拍在郑毅背上:"闭嘴吧你,人家这是'量子纠缠式关怀'。"
她的鱼骨辫梢扫过林衔月的笔袋,带起一阵柠檬洗发水的香气。
教室顶部的吊扇吱呀转动,搅动着凝滞的空气。
林衔月拧开瓶盖,酸涩的梅子香立刻在燥热的教室里劈开一道清凉。
她仰头喝了一口,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驱散了早起的困意。
玻璃瓶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斑。
林衔月突然注意到瓶身上用蓝色油性笔画着的迷你星图——
天鹅座β星旁边标注着今天的日期:5.20。
线条有些晕染,像是画完后被匆忙塞进冰柜的结果。
"我去!这什么情况?"
郑毅的惊呼引得半个教室回头。
只见窗外走廊上,沈栖迟和物理组的三四个人正拖着两个大纸箱艰难前行。
纸箱看起来分量不轻,底部被坠得微微变形,随着移动发出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
"让让!让让!"物理组的学弟满头大汗地开路,"小心碰着!"
沈栖迟走在最后,白衬衫后背已经湿透一片。
他单手托着箱底,另一只手扶着箱沿,小臂肌肉因为用力而绷出清晰的线条。
经过7班窗口时,他似乎感应到什么。
突然抬头,目光准确穿过玻璃窗落在林衔月手中的酸梅汤瓶上。
两人的视线在空中交汇一秒。
沈栖迟的嘴角微不可察地上扬,随即被路过的教导主任打断:"干什么呢?早读时间搬什么东西!"
"降噪装置。"沈栖迟面不改色,"教务处批准过的。"
他的声音隔着窗户有些模糊,但林衔月还是捕捉到了那个熟悉的、带着轻微不耐烦的语调。
阳光突然变得刺眼起来,她低头继续喝酸梅汤。
发现瓶身内侧贴着张极小的纸条,被水浸湿后字迹晕开大半,只能辨认出「天台」和「10:00」几个字。
"啧啧啧。"
林枫妍不知何时凑过来,下巴搁在她肩上,"这算不算'一瓶酸梅汤引发的血案'?待会儿老陈来查早读,看见你桌上这个..."
话音未落,教室前门传来规律的脚步声。
林衔月迅速把酸梅汤塞进抽屉,动作太急导致瓶身"咚"地撞上隔板。
"什么声音?"班主任老陈推了推眼镜,目光如雷达般扫过教室。
"我笔袋掉了!"
林枫妍大声接话,同时"不小心"把整盒荧光笔碰落在地。
五颜六色的笔滚得到处都是,成功吸引了老陈的注意力。
趁这功夫,林衔月悄悄抽出瓶身上的纸条。
湿透的纸片在她掌心软塌塌的,但那个「10:00」的时间依然清晰。
窗外,沈栖迟一行人已经消失在楼梯拐角,只有金属碰撞的余音还在走廊回荡。
早读铃响彻校园。
林衔月翻开《文言文精编》,发现扉页上不知被谁用铅笔写了行小字:「风铃的共振频率能抵消42分贝的噪音。——SQC」
她转头望向窗外。五月的风掠过香樟树梢,带着初夏特有的热度,而某个装着秘密的纸箱正被搬往天台。
酸梅汤在抽屉里继续渗出冰凉的水珠,一滴一滴,像某种无声的倒计时。
五月的阳光已经带着灼人的热度,林衔月推开天台铁门时,热浪裹挟着金属被晒透的气味扑面而来。
她眯起眼睛,看到沈栖迟和物理组的几个人正围着两个大纸箱忙碌,许昭年蹲在地上组装着什么,螺丝刀在水泥地上敲出清脆的声响。
"你们到底在——"
话没说完,沈栖迟已经掀开纸箱。
几十个铜制风铃在阳光下闪着温暖的光泽,整齐地排列在泡沫垫上,每个铃舌下方都坠着刻满公式的小铜片。
麦克斯韦方程组、薛定谔波动方程、甚至还有勾股定理——
那些复杂的符号在铜片上微微凸起,像是随时会跃入空中。
"物理组做的降噪风铃。"沈栖迟拿起一个递给她,"挂走廊窗边。"
风铃入手沉甸甸的,铜片边缘打磨得光滑圆润。
林衔月轻轻晃动,铃舌撞击铜壁的声音不像普通风铃那样清脆,反而带着某种低沉的嗡鸣。
她翻转铜片,突然呼吸一滞——
这块上面刻的不是公式,而是「LXY→SXC 246」的字符,笔画边缘还留着新鲜的切削痕迹。
"共振频率经过精密计算。"
许昭年头也不抬地拧着螺丝,"能抵消下课铃声42分贝的尖锐部分。"
他举起一个半成品,铃舌上挂着的小铜片刻着「E=mc?」,"校长特批的'高考减压项目'。"
林枫妍不知何时也跟了上来,指尖戳了戳风铃:"这算不算物理生的浪漫?"
"不。"
许昭年终于装好最后一个零件,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金属屑,"这是给某位法学预备生特制的'白噪音'。"
他意有所指地看了眼林衔月手中的特制风铃,"毕竟某人背《唐律疏议》时需要绝对安静。"
沈栖迟面无表情地踹了下许昭年的小腿,后者夸张地"嗷"了一声跳开。
物理组的学弟们憋着笑开始分装风铃,金属碰撞声像一场即兴演奏。
天台边缘的栏杆被晒得发烫。
林衔月靠在阴影处,看沈栖迟利落地给风铃分类。
他今天换了件灰色T恤,后颈处被汗水洇出深色的痕迹,左手腕上的红绳随着动作时隐时现。
"酸梅汤收到了?"他突然问。
"嗯。"林衔月晃了晃手里的特制风铃,"这个'246'是什么意思?"
沈栖迟的动作顿了一下。
阳光从他背后照过来,在睫毛下投出一小片阴影:"光年数。"
"啊?"
"β星到地球的距离。"
他拿起另一个风铃检查铜片,语气平静得像在讨论天气,"误差不超过0.3%。"
林衔月突然想起他论文里的那个星图模拟。
两个光点彼此环绕,无论相隔多远都会同步震动——
就像此刻她手中晃动的风铃,和远处物理组学弟正在调试的那些。
明明造型各异,却在同一阵风里发出和谐的和声。
"学长!"一个戴眼镜的学弟突然喊道,"3号风铃的阻尼系数好像有问题!"
沈栖迟大步走过去,接过工具开始调整。
林衔月看着他的背影,突然发现他T恤后领处有个小小的雪花图案——
和她别在书包上的胸针一模一样,只是尺寸缩小了好几倍。
"别看啦。"
林枫妍凑过来咬耳朵,手里把玩着一个刻着傅里叶变换公式的风铃,"你俩这暗号都快成明码了。"
正午的阳光越来越毒辣。
风铃分配完毕,沈栖迟拎起最后两个——
一个是林衔月手里那个特制的,另一个铜片上刻着「h=6.62607015×10??? J·s」,普朗克常数的精确值。
"午休结束前要挂完。"他看了眼手表,"高三走廊归我们组。"
下楼梯时,林衔月发现自己的风铃铜片背面还有一行更小的字。
需要对着光才能看清:「当频率一致时,噪音也会变成乐音。」
字迹工整得像是用游标卡尺比着刻出来的。
教学楼里安静得出奇。
他们沿着高三走廊一扇扇窗户挂过去,铜铃在微风中轻轻摇晃。
经过7班后门时,沈栖迟突然停下,把那个普朗克常数风铃挂在了林衔月座位旁的窗钩上。
"这是......"
"对照组。"他调整了下悬挂高度,"测试不同公式的降噪效果。"
但林衔月注意到,这个风铃的铃舌比其他都要长一截,摆动的幅度明显更大。
当走廊尽头吹来一阵穿堂风时,只有它和那个「LXY→SXC」的风铃以完全相同的频率摇摆。
铜片反射的光斑在教室后墙交织成一片晃动的光网。
许昭年吹了声口哨:"量子纠缠,嗯?"
沈栖迟踹他的另一条腿。这次没人憋得住笑了。
夕阳西沉,将整条走廊浸泡在蜜糖色的光线里。
林衔月靠在窗台边,手中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被晒得发烫。
距离晚自习还有半小时,教室里已经坐满了人,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像一场细雨。
窗边的风铃突然轻轻晃动。
起初她以为是错觉——
所有风铃都随着穿堂风微微摇摆,但只有她面前这个刻着「LXY→SXC 246」的风铃,以一种独特的频率颤动着。
铜片反射的光斑在她试卷上跳跃,在「238分」的模拟考成绩旁画出一道晃动的金线。
林衔月伸手稳住铃铛。
铜片背面新刻的一行小字在夕照中浮现:「今晚β星可见度1.8等」。
字迹极浅,像是用针尖小心翼翼地刻出来的,边缘还留着新鲜的金属光泽。
"在看什么?"
沈栖迟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
他抱着一摞物理试卷站在教室后门,白衬衫袖口沾着道草稿墨迹,腕上的红绳在斜照中红得刺眼。
风掠过走廊,所有风铃齐声轻响,而他手里最上面那张试卷的分数栏上,赫然写着「291」。
两人隔着晃动的风铃对视。
铜铃的阴影在沈栖迟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他的目光落在她试卷的分数上。
又移向窗外的天空——那里已经能隐约看见淡白色的月痕。
"昨天的模拟题,"他开口,声音比风铃还低,"你错的那道法制史选择题......"
"我知道。"
林衔月打断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铜片上的刻痕,"《唐律疏议》卷三和卷七的表述有冲突,应该选C。"
沈栖迟的眉毛几不可察地抬了抬。
这个细微的表情变化让林衔月想起他们小时候——
每次她破解他留下的谜题,他就会露出这种介于惊讶和得意之间的神情。
风突然变大。
刻着普朗克常数的风铃和她的特制风铃同时剧烈摇晃,在窗框上敲出清脆的二重奏。
沈栖迟走近两步,试卷最底下露出半张星图草稿,天鹅座β星的位置被红笔圈了三次。
"物理组今晚有观测活动。"
他若无其事地调整着她面前风铃的悬挂角度,"许昭年非要测什么大气折射率。"
铜片在调整中翻转,露出更多新鲜的刻痕——
不止是今晚的观测提示,还有一行更小的数字:「5.27 1.6等」。
这是三天后的日期和星体可见度预测。
林衔月突然意识到,这不是临时起意的留言,而是一份精心设计的观测日历。
她抬头看向走廊,发现每隔几个窗户,就有一个铜片刻着不同公式的风铃。
当风吹过时,所有风铃看似随意摇摆,但只有特定几个——
麦克斯韦方程、薛定谔波动方程和她的特制风铃——
会以完全同步的频率晃动,像一组加密的摩斯密码。
"你们......"
"7班到10班的窗户朝向最佳。"
沈栖迟打断她,手指在窗台边缘敲出三短一长的节奏,"风铃的阻尼系数调过,只有西北风能达到共振频率。"
他说这话时表情平静,仿佛只是在讲解一道物理题。
但林衔月注意到他耳后有一道新鲜的红痕——
大概是天文望远镜支架刮的,还沾着点机油。
教室里的灯光突然亮起。
晚自习预备铃响起,惊飞了窗外香樟树上的麻雀。
沈栖迟转身前,左手在风铃上轻轻一拨,铜片旋转着将最后一线夕阳反射到她试卷的错题旁——
那道关于《唐律疏议》的选择题,她在"卷三"和"卷七"间犹豫了很久。
"对了。"
他已经走到走廊拐角,却又回头,"陈爷爷的笔记第87页,有段关于唐代天文立法的补充。"
林衔月翻开那本珍贵的复印资料。
87页的边角有处极小的铅笔标记,指向一段关于"星官观测"的记载。
而在页脚空白处,多了一行不属于陈爷爷的新笔迹:「β星在唐代称'天纪一',与律令修订同周期。」
字迹工整得近乎刻板,显然是沈栖迟的手笔。
晚自习的正式铃声响起。
林衔月收起试卷,发现238分的总分旁边不知何时多了个铅笔画的雪花符号——
很小,但六个棱角分明,和沈栖迟T恤后领那个图案一模一样。
窗外,最后一缕暮光沉入地平线。
风铃在渐起的晚风中轻轻摇曳,铜片上的公式和名字折射着教室的灯光,在走廊地砖上投下跳动的光斑。
而246光年外的天鹅座β星,此刻正穿越宇宙尘埃,向地球奔涌而来。
夜色像一块厚重的丝绒幕布,将城市笼罩在静谧之中。
林衔月推开阳台的玻璃门,夜风立刻裹挟着初夏的温热扑面而来。
她摊开《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书页被风吹得哗啦作响,最终停在那道做错的法制史选择题上——
「《唐律疏议》中关于天文立法的矛盾记载」。
桌角的手机突然震动。
沈栖迟发来的照片有些模糊,镜头对准摊开的《高等物理习题集》,页眉处贴着她上周给的便签——
「加油」两个字旁边画了个歪歪扭翘的雪花。
照片边缘露出一截望远镜的目镜,镜筒反射着窗外某颗特别明亮的星点。
她回复:「偷看星星?」
三秒后,屏幕亮起:「在看题。但β星在看我们。」
夜风突然变得温柔。
林衔月抬头,夜空中天鹅座清晰可辨,β星在星座尾部闪烁着蓝白色的光芒。
她伸手碰了碰窗台上的酸梅汤空瓶,玻璃折射的星光正好落在模拟卷的分数栏——
「238」,距离星寰法学院去年的录取线还差9分。
书页又翻到246页,《中国法制史纲》记载唐代天文立法的章节里夹着那张登机牌。
背面的字迹在台灯下微微反光:「万米高空,未见β星,但知你在看。」
手机再次震动。
这次是一段音频文件,点开后传来规律的"叮——叮——"声,间隔精确到毫秒不差。
林衔月戴上耳机仔细分辨,突然意识到这是物理组的风铃声音——
被刻意录制后加速处理,形成某种类似摩斯密码的节奏。
她翻开笔记本最后一页,对照着之前记录的频率表破译:「5-27-1.6」。
是三天后的日期和β星可见度预测,与风铃铜片上的刻痕完全一致。
远处传来夜航飞机的轰鸣。
林衔月拍下眼前的习题册发过去,特意让镜头包涵窗外那片星空。
五分钟后,沈栖迟回复了一张星图手稿,天鹅座β星旁画了个小小的箭头,指向一行公式:「238+9=247」。
「误差不超过0.3%」——他在公式下方补充道。
夜风拂过,那张写着「待到秋来九月八」的明信片从书页间滑落。
林衔月弯腰捡起时,发现背面多了一行铅笔字迹。
显然是有人趁她不注意时添上的:「我花开后百花杀」。
铜制风铃的幻听似乎又在耳边响起。
她将酸梅汤瓶对准β星的方向,玻璃折射的光斑正好落在「238」的分数上方。
像是为这个数字镀上了一层微亮的金边。
而此刻的夜空深处,那颗246光年外的恒星正持续不断地散发着光芒。
穿越了浩瀚宇宙,如期赴约般映入她的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