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事发 ...
-
四月初,苍山群山青植葱郁,草木旺盛,鸟鸣兽叫偶现,白鹭齐飞入云,鲜有人迹。
山脉绵延四方,东接江口,有船舶往来行止,江上观景最是适宜;西连峰谷,有数十个山头接连,山中多的是奇珍异花,许多谋财求富者大多从此进山采宝;南处绝壁,陡崖相对,裂谷深长,人与动物都难行走,人烟绝迹;北于平原,阡陌交通,乡野可见,虽不是鱼米之乡却也自得其乐。
东北山脚下住着周猎户夫妇并两个女儿,可观石墙青瓦,院内整洁清贫,左有木门竹栏,鸡鸭吵闹,右见菜园青青一片,木质厚实的大门两旁搭着顶棚,放置着数把镰刀锄头,擦得锐亮,溅在地上的似有似无几滴血迹,正对着扯起的晾衣绳上吊着几只野兔在风干。
大女儿周湖今年十二岁,二女儿周蝶九岁。
此刻,周湖正在房里手脚不停收拾物件,还要分心来照看生病的妹妹。
春季已止,夏日将至。
“大女,你记着,不论往哪,行路之事,简便为主,多带都是累赘,你看看你拿的什么?……”
她捡装夏裳的动作一滞,回忆重现,周父的教导历历在目,再次翻看自己的行李,将衣裙挑出,余下青色外褂,内衬也只留一套,妹妹的还是照旧装好。
屋外烧开的药壶吱吱作响,烟气四溢,满院药香。
周湖又探量了床上睡沉的妹妹额头,稍稍放心,出门对坐在药炉前,将熬煮好的药汁收浓,一点一点抹在粘的厚实的布片上,这是周父的偏方,风热受凉一帖就好。
妹妹周蝶昨夜受了惊吓烧了一晚,第一帖将哭闹止住,第二贴将将退了烧,希望这第三贴能让妹妹好起来。
周湖用火钳烧了许久的火,家里还是只有她们二人。
周父周母还没回来,已经三天了。
三月二十八那天,周湖像以往一样和周蝶从树林捡完木棍回来,虽有些晚,但天还是亮着,她和妹妹怕爹娘唠叨,加快回家的步伐。
还未到家门口,一阵喧闹传来。
“官爷,官爷!我一个人去就行,家里这个身体不好,她去也是添乱,您行行好!”
周父乞求的声音响起,周湖赶忙带着妹妹往前凑,躲在树后。
“周大,不是不通融,上头的要求啊,住在这一片的猎户不论家里有谁都要带走,这是用你的能耐啊,给你拖家带口的照顾,”衙役摸着手里的银锭,对着慌忙的夫妇说,“又不是坏事,你也别太忧心,她身体不好你们正好一起才行,对了,怎么不见你家那两个闺女?”
周父连忙答道,“她俩前几天去了亲戚家还没回,就不带她们了吧?”
“行是行,你赶快收拾收拾,这就走呢,还有好几家没去!”衙役不耐烦的催促。
二人只能带着行囊与衙役出发,向着进山的方向走去,再过去还有两三户人家,都是同周父一般吃大山给的饭。
周湖和妹妹并不敢立刻回家,在树丛待到日落天黑才偷偷摸摸翻进家里。
两人抹黑进到主房,周湖在桌子下面摸了摸,有东西,爹娘果然留了信。
带着信两人又溜到屋后杂物间里,这屋里没窗户,不用担心走光,搂着妹妹挤在一起看完信,周湖感觉妹妹有点不对劲,一看,果然面红目晕,一番折腾,进了四月。
信里让她俩等到四月,如果还没回来,就去县城回春堂找刘大夫,在他那继续等消息。
对于刘大夫,或许每个猎户都有能相处得好的大夫吧,周家是如此。
从周湖记事起,周父一旬进一次山,每次或多或少有些收获,不至于次次受伤,但从苍山里出来,总要费一番功夫,刘大夫的回春堂是周父最常去的地方。
当然,每次进县城,周湖也肯定是死缠烂打跟着去的,她最高兴地不是吃什么,而是县城的书店有了新书。
周母识字,写的也不差,仅对于周湖来说,她觉得娘的字比刘大夫开药方的字好看多了。
周母写字,就要教周湖周蝶一起写,用不了特别好的笔墨纸张,三个人却都乐在其中。
周湖觉得写得字多了,认得字就多,她能看的书就更多,书里的一些道理虽然她还不是很懂,可那些人物和故事,以及由两者引申出的道理,周母会与她讲解,她却很感兴趣。
妹妹周蝶则纯粹是周母说了写够大字给她糖吃,她年纪更小,更不懂这些像画画似的东西有什么用,可糖就是最大的。
可现在,周湖叹气,不论是新书还是糖果,都要往后放放。
家里的吃食还够她俩两三天的口粮,去往县城半天就能到。
她本不该太忧愁,按着爹娘留信去寻刘大夫即可。
可周湖心里不安,这种不安从她知道周母的身份不一般开始。
从偶然的一次见到刘大夫对着周母行礼开始。
从周母只言片语间透露出的远在千里之外的娘家开始.
从周母见到她捡到的玉佩在夜晚发亮,眼睛里露出的疯狂开始。
她虽小,可心思细密,能察觉到别人的不同,就如那日周母瞬间出现的神色,都让周湖明确的知道一切都不一样了。
她犹豫着是否去找刘大夫,可刘大夫能做主吗?
那到时候,她和妹妹又该往何处去寻爹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