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生存 ...

  •   他们一直跑了很远,直到来到一个已经废弃的寺庙中,才获得喘息的机会。
      夜幕降临,慧可从寺庙周围拾来一些柴火,拿出了火折子点燃。骤然出现的灯光驱散了黑暗,四人坐在破旧的蒲团上。他们已经一天水米未进了,难耐的饥饿和失去师傅的痛苦反复拉扯着他们。
      他们是无父无母的孤儿,本以为可以在寺庙里安然度过自己这一生。可没想到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眼前的幸福。让他们如今流离失所。
      因为他们要躲避朝廷追兵的捕杀,所以不能去百姓家化缘,要伪装成普通百姓。而他们一路不停逃跑,无法给别人家做事,赚取钱财。只能沿路乞讨食物来裹腹。
      风亦痴虽然年幼,可看到朝廷不分青红皂白就直接将整个寺庙的人全部杀死。根本不去查探真相。最让他不解的是,高僧本来可以凭借自己的武力逃离困局,他却什么都没有做,选择束手就擒、引颈就戮。僧人知道自己无罪,却不反抗,不逃走。如今他们失去寺庙的保护,可能还有生命威胁。
      身旁没有一个长辈来教导引领他们,他们像是失去父母的雏鸟,只能跌跌撞撞的迎接到来的风雨。
      风亦痴不由得对朝堂产生了愤恨,如果不是他们,害死了师傅们,自己还能在无忧无虑的在寺庙中生活。
      可朝廷把这些美好全部斩碎,让他和兄长们再次面对苦难的现实。
      其余三个小僧人,虽然同样愤恨朝廷,但自己人轻言微,可能连性命都不保。他们一边思念着师父,又要努力在这艰难世道下生存,躲避追兵的捕杀,可谓艰难。
      剩下的三个小僧人分别是慧可,慧能和慧有,其中年龄最大的慧可才10岁,却要承担起照顾剩下三个师弟的责任。
      他们在寺庙修整了一夜,便立即出发走向未知的前方。
      他们四人一路奔跑南下,来到了巴陵,此地临近九江。山水养人, 百姓身上自带灵气。看着便让人眼前一亮。
      而这几个孩子们没有闲心欣赏,他们一路奔逃到此。每个人身上都脏兮兮的,之前为了躲避追兵的捕杀换的衣服被汗水和泥土经过反复蹂躏,不复原貌。几人成了彻头彻尾的小乞丐,而他们因为逃走时情况匆忙,师傅并没有给他们拿一些钱财。
      为了躲避追兵和不在路上饿死。他们沿路乞讨来到巴陵,实际上也确实与乞丐也无异。
      近一个月的奔逃让三个小僧人原本光溜溜的脑袋上有了一层薄薄的发茬。在其他百姓束发而行的场景中显得格格不入。
      只有风亦痴因为并非正式的僧人,没有剃度,才留下一头长发。但也因为长时间没打理,看着有些脏乱。
      慧可注意到周围的百姓看到他们虽然有些惊讶,却没有喊来巡逻的将士来抓捕他们。心里猜测可能是因为他们逃窜太久,又因为朝廷懒得管他们这几个剩下的小孩儿。所以这里并没有张贴他们的画像。
      到这时他才真正松了一口气,低头看着还不及自己腰高的三个弟弟。沉稳心绪“之前听师傅讲过巴陵一带有风夜听海书院,它广招弟子,不限年岁。还乐善好施,如果有无父无母的孩子,求助书院。那么书院就会收留他。现在我们年岁太小。也不知道该去哪儿,该做什么。”
      慧可找了处避阳的地方,仔细和自己的三个弟弟商量“我们先去书院,至少去那里还有书读,有饭吃。是一处安身之所。”
      慧能和慧有因为连日的奔逃,身上没有太多力气了。他们心里只想着可以找到可以好好休息的地方,于是连忙点头表示同意。
      风亦痴也连连点头,他记得师傅还讲过,风夜听海书院分为文院和武院。他可以在武院继续练习武。
      他从未忘记自己心里的仇恨。双亲亡故的仇是因为有人太过贪婪,寺庙中的人全被斩杀的仇是因为朝堂太过腐败。
      他要在书院中深造自己,记住这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为自己的父母和师傅报仇。
      于是四人向路过的一位老人询问风夜听海书院的方位后,连忙赶去。
      这时他们才知道,风夜听海书院位于离城镇中心较偏的一处小山上。那里临近九江,有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将眼前美景记录,其中有四句: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听罢,便让人未见,就已初步领略九江的美景。而山上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与学子们的读书声相呼应。可谓文学的圣地。
      这是他们才观察其周围人的样貌。见这里的人身材多纤细,有吴侬软语。与诗中的美景倒也相称。
      四人更加向往。这个被人人称赞的书院,在这山水养人的地方,拥有这样的底蕴和内涵。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