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蠃鱼:音luo(三声),《山海经·西山经》: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就是说蠃鱼是一张长着鸟翅膀的鱼,见到了会涨洪水。
2、文鳐:《山海经·西山经》: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
3、跂踵山:出自《山海经》,属东方第三列山系,是其中的第七座山,《东山经》:凡东次三经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无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米用黍。是神也,见则风雨水为败。(翻译:总计东方第三列山系之首尾,自尸胡山起到无皋山止,一共九座山,途经六千九百里。诸山山神的形貌都是人的身子却长着羊角。祭祀山神:在毛物中用一只公羊作祭品,祀神的米用黄米。这些山神,一出现就会起大风、下大雨、发大水而损坏庄稼。)
4、地反物为妖: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
5、终南何有:《诗经·秦风·终南》,这里引用的部分就是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