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7、闲话“七夕” ...
-
闲话“七夕”/凌扬
“七夕节”,又称“女儿节”,或“乞巧节”,是因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的。五十年代的时候,一度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毒物给扫除,记得我家乡恢复举办这节日的时候,约在1985年。
一般认为,古代的天文学者观察天象时,发现银河两边各有一颗很闪亮的星星,后便以谷物神(牛郎)、帝女之桑女神(织女)命名。这时,人们对此两星的理解还仅限于对宇宙的认识,并未赋予特别的含义。《诗经。小雅。大东》:岐彼织女、畹彼牵牛,是现存第一次有两星文字上的记载。此诗开始对两星加入感情上的譬喻。诗中说的是织女星与牵牛星虚有其名,即牵牛不懂拉车、织女不晓织布,借此对周室的权贵作出讽刺。
到了西汉时期,班固《西都赋》中有这样的记载:“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这说明经过了岁月的延荡,牵牛星与织女星已经完成了从纯粹的神到接近人的神的转变了。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牵牛与织女两星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而且纯粹是从人性感情的角度上描述的。
至于为何牛郎织女偏偏只能在农历七月七日相会,而不是八月八日,或九月九日,参考贺学军的资料,可能是这样的原因的:其一,古人对七这数字有一种神秘的感情,两“七”相聚,这意义更是可想而知了;其二,“七月七日为良日”,为庆贺秋收的日子,汉魏时把这一天作为集会欢庆的日子;其三,相传汉武帝五次与王母相会均是七月七日。想来,“七夕节”日期的确定很可能是由政府一级固定下来的,然后才由民间发扬光大。
关于牛郎与织女的故事,经过两千余年的口耳相传,流传到现在的版本已是很多了。然而其故事大都离不开这样的人物:善良的牛郎、贤慧的织女、通人性的老牛、凶恶的嫂子、分开一对情侣的玉帝或王母、以及喜鹊;而情节大概也就是嫂子迫害牛郎,牛郎得老牛的帮助觅得织女娇妻,终因织女父母的不允许,一对情侣只能在七月七日相会。这是一个比较悲剧性却带有一点浪漫性的人神故事,通过故事表达了对自由恋爱的歌颂以及对爱情之所以恒久的阐释。
牛郎织女的故事脍炙人口,关于牛郎织女的诗篇也不可胜数,“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一句,道尽了人间几多爱侣的唏嘘。杜甫的《牵牛织女》:牵牛出河西,织女出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正是上语的最好注脚。郑燮的《七夕》:漏尽星飞顷别离,细将长夜说相思。别年又是新愁恨,不得重提旧怨词。更是睹之让人魂欲断兮泪坠。
“七夕节”,首先是以一个属于情人们的节日来纪念的,然后才是乞巧、乞富、乞子、乞寿等的节日。有一年,一个外地人在门外贴出一张红纸,上曰: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哭口王,夜夜哭到大天光。求的是让他小儿停止夜啼。他求的神可能是“床母”或“七娘妈”。相传郭子仪也曾乞过寿与富贵,后来他也果然寿而富了(这是传说,信不信由你)。
国人一向对乞这一行为极为反感,现在对乞丐的种种对付方法,正是由古至今的文化延续。然而唯独对于乞巧却大方地放过了。或者正是由于人们对巧的美好歌颂之故吧。不过良好初衷,总会搭载很多功利性的东西,至于个人的健康、长寿、富贵、生育等等,都不可避免地会反客为主。
已经再没有单纯的节日了,而出于人类(暂时)的天性,也许只有加入个人的功利祈求,节日才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表面看,说的都是孝顺的好话,而内里其实便是让她心灵手巧、貌美如花、全家长寿安寿。
我家乡这十几年来每到农历七月初六,便会在一个公众的地方(祠堂)内用十几张桌子拍贴在一起,然后在上面铺上一张带图案的塑料膜,塑料膜上面则摆上各种水果、泥塑公仔、纸扎公仔、爽身粉、带珠子的小鞋子、碟载嫩芽、竹篾制的桥梁等等物事,桌子四周的两米高的地方还挂着纸剪或真布衣服以及一些走马灯。那些公仔大都是古代的人物,更多的是成套的,诸如“三英战吕布”、“马超追曹”。这台“七夕”的前面燃着三支高香,炮管一样;后面则是香炉、油灯等物,供人祭拜的。
到了初六与初七的晚上,祠堂便会煮一些粥和斋面,让各人去吃。人们都会去吃。我经常不去吃的。那时仍健在的奶奶不管我吃不吃,先盛一碗或粥或斋的东西到我面前,强迫我吃。她说,吃了会保佑我健康的。这个理论并不是奶奶的个人发明,它已经深入家乡人的心灵了。还有,小孩子们最好当晚在祠堂内睡觉,父母也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去睡的,因为这样也会保佑孩子平安。
晚上,会有表演供人们观看。因为是在珠三角地区,所以表演的都是粤剧,很多年前,据说倪惠英也来过表演的,我不太爱看粤剧,不记得真假了。只记得十几年前的人很爱看粤剧,左近的人都来观看,把整个会堂塞得满满的,幕间还有卖姜糖薄荷糖的人走来走去。现在每到节日,还会邀请粤剧团来表演的,去看的都是老年人以及小孩子。老年人是真的喜欢粤剧,小孩子只是去凑热闹罢了。不过纵使是这样,仍不可取消,因为这是节日的载体。
“七夕”所用之物,用的并不是上级拨的资金,都是由人们捐钱来购置使用的,当然有钱的人可以捐多些,但也不能捐得太少,有下限的。人们都很乐意捐钱,其一,保佑自身与家庭的;其二,别人能捐,自己当然要捐,不捐显得自己吝啬与小气。多余的钱便存起来,留待下一年使用,或进行一次宴会。
在古代,“七夕”期间,有斗巧、乞巧、晒衣晒书、磨呵乐、巧果、应节小玩艺等活动的。斗巧,是斗谁的手巧;乞巧,是乞求织女一样的一双巧手,乞巧的活动比较有趣,做法是把绣花针放在水面上,看太阳光照在碗底的影儿,像花、鸟、剪刀,即乞到巧了,如果像槌子、棍子,即乞不到巧了。或女孩子对月穿针,以求巧艺。或捕蜘蛛一只于盒子内,翌日,盒子内有蛛网的,视为乞到巧了;晒衣晒书,“七月七,晒棉衣”,晒书是由晒衣演变成的,晒书视为知识渊博;磨呵乐,是土娃娃,用陶瓷土捏成的,如果高尚的,可以用象牙雕镂;巧果,是一些食物;应节小玩艺,是一些当时应节的东西,有一种叫“种生”的玩艺,是把稻谷、小麦或绿豆育出嫩芽,用碟子盛载。“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这首歌谣大概说的便是“种生”。以上的这些习俗,我家乡恐怕只有“种生”这玩艺保留了下来,其余的都消失了。
“七夕”的当晚或往后的一两天内,会把鹊桥火化,寓意双星相会,然后整台“七夕”便会拆下来,把该收藏的东西收藏起来,水果、爽身粉、香皂、针线之类则按数目分给捐款赞助的人。
国人对“七夕”这个中国的情人节已经不太重视了,隐隐然有没落之势。即使是我家乡也因节日当天太过铺张请客,渐渐吃不消,对“七夕”的这一载体感到了烦厌。
“七夕”的传承一定要找到合适的载体,才能继续相传下去,正如西方的情人节,找到巧克力与玫瑰花,而“七夕”这一中国的情人节,因旧的载体大多已经被遗弃,新的载体,如请吃请喝,却是不符合实际的。
河汉并不清且浅,牵牛星与织女星相隔16光年,一天的时间,我真担心他们走不完鹊桥相会,又到了分离的时间了。
引汤显祖的话:并语人间有情子,今宵才是可怜宵!
凌扬/2004.8.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