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中国历史上文学发展曾经历一个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文艺市场表现出可与“秦世不文”相媲美的一派惨淡之象;然而纵观当今时代的文艺市场,表面的“百花齐放”,其实质上则是“流量化”驱动的结果。
文艺市场的“流量化”主要表现为演员选角的流量化及剧本选材的流量化。从演员选取面出发,现今绝大多数的影视剧的角色选取机制已经自动将演员基准模式调成流量明星堆叠模式,越来越多好的演员面临“无剧可演”的危机,而一些演技实在欠缺的当红“小鲜肉”“小花”却“吃到撑”。演技浮夸,耍大牌,轧戏争利等现象层出不穷,逐渐演变成流量明星的代名词。其实,背后的制作方看重的无非是是明星流量携带而来的商业价值,文艺创作层面在利益的驱驰下显得愈发聊胜于无,文艺工作本该有的态度与准则亦屡遭践踏。影视剧的质量的良莠不齐甚至是朝着凋零方向演变,不仅与演员构成要素有关,同时剧本选取也存在一定问题。回首过去,我们的文艺市场中优秀的剧本创作以及以优秀文学作品改编的剧本仍然还占据着主要地位,而今的影视剧本创作呈现出单一的审美倾向。如现代都市剧聚焦“变了味”的女性奋斗史,看似励志的职场打拼实际上却是一个依靠男性的上位史,错误解读了女权主义的实质内涵同时,仍旧逃不过男权主义的大框架。过分的抬高商业价值,急于求成却欲速则不达,导致剧本质量层次不齐,部分剧本主旨内涵浅薄,甚至有“愚众”的嫌疑。
换而言之,“流量化”的遍地成风的背后是资本的肆意操控。文艺市场中资本运作占据过大比例,“文艺经济”缺乏国家的宏观调控。除此之外,受众主体的“时效性”致使随着时代的发展,主流受众群体由“70、80”一代向“90、00”一代变更。而新鲜的“审美血液”年龄段平均较低,三观尚未成熟,缺乏理性判断,这也是“追星”“”脑残粉”现象出现的根源。同时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开始有了更多的言论空间,而其相应的言论责任感却并未提升,舆论导向的时常不受控,极易造成所谓“文艺潮流”的假象,如“玛丽苏”“嘻哈风”一度甚嚣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