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陕北的三种道路 ...
-
陕北道路
陕北丘陵地形,路不好走,长途跋涉一般分为走川、走沟和走山的三种行路方式或路线。
‘走川’就是沿着主干河川(比如延河川)修的大路,河到哪里路到哪里。主干河川毕竟不多,只能通到沿河城镇、大村。
‘走沟’就是走主干河道的分支沟叉,这种沟路都是由丘陵地形逼匝形成,沟窄路弯,沿途还要涉水翻坡,有些沟中路段可以行架子车。丘陵地貌的黄土高坡多数村庄都沿沟座落,因此走沟可以走到沿沟的几个村庄,顶多几十里,再远就要翻山了,知青驮碳就是走的沟路。
‘走山’就是在两条平行河川之间,有一条高岭自然形成的分水岭分开了两条流域,这条高岭是连绵不断的连接在一起的,可达数百里,两边连接着两川的无数沟叉,跨乡过县、通村达庄。人们在这条分水岭的同一高度上踩平了一条路。因此走这条路不但通达的地方多,而且平平坦坦,毫无上下坡之劳,但是由于是山路,路窄坡险,只能人背驴驮,行不了车,不能搞大型运输。一些地方把“走山”的这条路叫做“官道”。古代官家骑马送信为了抄近路,不走官家的驿道,就走这条道,因此得名。若寺沟的东山上就有这么一条官道。说是官道,实际上就是两尺多宽的一条土路。
东山的官道在挟延河川和冯富川的分水岭上。南北走向,向南直通延安县城;向北,据说能通向口外大漠。东山的山势在周围几百里是最高的,因此官道仅从东山的半山腰通过。官道在东山的南北态势又不一样,东山的北边是猪背岭,一条像猪脊背一样的山脊驮着官道向北茫茫苍苍地延伸。东山的南边,是一条薄薄的山梁,墚顶窄的像鱼的脊背,常年长满了苦菜和甜苣芽,满墚的兰花花一年到头总开不断,形成一条蓝色的屏障。官道就从半墚上通过,官道上来往的行人就取了一个文绉绉的名字叫“蓝翠屏”。
说是“官道”,平常并无人迹。静悄悄的南北通达。走官道的一般都是下层百姓:或贩夫走卒、或串乡匠人、或过事吹手、或说书卖唱;也有回娘家的、逃荒要饭的、迎亲嫁娶的,这些人都不是常来常往的,但挽有点能耐的都走川坐车走了。
过去有走西口的驼队,路过的时候,驼铃之声响成一片,还有孤寂赶牲灵的汉子唱着山歌传的老远。
传说,胡宗南的军队走过这个官道。
传说,毛主席转战陕北时走过这个官道,
为了执行一号备战令,防止北边的敌人从官道偷袭延安,在东山修筑工事,挖的百目沧桑。
“走山”也有不走官道的,看准一个方向,一个山脊,一个山峁的绕过去。比走沟视野通畅,说是绕些远,也不见得。对当地地形熟悉的受苦人就能找到走山的近路。比如从公社回若寺沟,走沟就要先沿着延河向北,从解家沟口进入西沟,再向东一直沿着沟底走到沟掌,走了一个大直角,小四十里地。树青经常去公社开会,总想踅摸一条近道。德茂老汉告诉他,从公社直接跨过延河上山,朝东北望,只要看见咱村脑畔山上的大柳树,朝着大柳树简直走,保准不会迷路,又快又平的到家。
那天在公社开完会就过河,河对岸就是陈家峁,柳树青的同班同学就在那里插队。树青在他们灶上吃过饭,侃了一会大山,问同学朱振山,知道我村的大柳树在哪个方向吗?朱振山说:“大柳树啊,天天见,我带你去看。”出了窑洞一指,在黄腾腾的万山丛中,远处一个圆圆的山顶上,朦朦胧胧的立着一棵小树,那冲天的树冠,柳树青再熟悉不过了。虽然朦胧细小,那标志却十分明显。因为周围茫茫苍苍的黄土丘陵,只有那么一棵树是在山顶上长着的,而且那个山顶比周围的丘陵都高。看见树,柳树青心里就有底了,迈开大步就冲大柳树走去了,真像德茂老汉说的,没有一点麻达就到家了。也奇怪了,去公社却不能走这条路,试过几次,总是迷路,因为山上看,黄土高坡的山头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大柳树的指引还真不行。这大柳树不但是若寺沟的指路灯塔,还是周围村民拜神却病的神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