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7、远景 ...
-
阿文的故事
阿文蜷缩在桥洞下,雨水顺着残破的帆布帐篷滴滴答答地落下来,打湿了他单薄的被褥。远处传来火车呼啸而过的轰鸣声,在这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刺耳。他抱紧了怀里破旧的书包,里面装着他最珍贵的宝贝——几本翻得卷边的旧书和母亲留下的一枚银戒指。
这已经是阿文流浪的第三个年头。那年他刚满十二岁,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带走了他的父母。肇事司机逃逸,家里微薄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亲戚们都不愿意收养这个累赘,阿文只好带着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起初,阿文还幻想着能遇到好心人收留自己。他在街头流浪,饿了就捡垃圾桶里的剩菜剩饭,困了就找个避风的角落睡觉。但现实很快让他明白,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多善意。有一次,他在一个商场门口乞讨,被保安当成小偷追赶,差点摔断了腿。
慢慢地,阿文学会了如何在这个残酷的世界生存。他发现火车站附近人流量大,在这里找个桥洞栖身,既能遮风挡雨,又方便乞讨。每天清晨,他都会早早起床,拿着自制的纸牌站在出站口,上面写着“求好心人给口饭吃”。大多数人都是匆匆路过,偶尔会有一两个人扔给他几枚硬币。
阿文很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钱。他从来舍不得买新衣服,也很少去小餐馆吃饭,总是把钱攒起来。每个周末,他都会去旧书市场,用积攒的钱买几本旧书。对他来说,书本就是他逃离现实的唯一途径。在书的世界里,他可以是英勇的骑士,也可以是智慧的学者,不用再为下一顿饭发愁。
一天傍晚,阿文像往常一样在桥洞下看书。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他的思绪。抬头一看,是个和他年纪相仿的男孩,满脸惊慌地跑了过来。
“快、快帮帮我!”男孩气喘吁吁地说,“后面有人在追我!”
阿文犹豫了一下,还是把男孩拉进了帐篷。没过多久,几个凶神恶煞的男人举着手电筒找了过来。
“小子,有没有看到一个戴红帽子的男孩?”为首的男人恶狠狠地问。
阿文摇了摇头:“没、没看到。”
男人狐疑地看了他一眼,又在周围搜寻了一番,这才骂骂咧咧地离开。
男孩松了一口气,感激地说:“谢谢你!我叫小凯,那些人是坏人,他们想抓我去乞讨。”
原来,小凯也是个流浪儿。几个月前,他被一群人贩子抓走,被迫在街头行乞。如果讨不到足够的钱,就会遭到毒打。今天,他趁着人贩子不注意,终于逃了出来。
阿文听了小凯的遭遇,心里一阵难过。他想起了自己的经历,感同身受。从那以后,小凯就和阿文一起住在桥洞下。两个人互相照应,日子虽然艰苦,但至少不再孤单。
有一天,阿文在旧书市场发现了一本破旧的《电工基础》。他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一有空就拿出来研究。小凯笑话他:“看这些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
阿文却认真地说:“我想学点本事,总有一天,我要离开这里,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个寒冷的冬天,火车站附近的一家小餐馆电路出了问题,老板急得团团转。阿文听说后,鼓起勇气主动上门,说自己可以试试修理。老板将信将疑地让他试了试。没想到,阿文还真的把电路修好了。
老板大喜过望,问阿文愿不愿意留下来工作。他不仅提供食宿,每个月还会给阿文开工资。阿文激动得差点哭出来,这是他流浪以来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希望。
小凯为阿文感到高兴,但同时也有些失落。他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阿文看出了他的心思,鼓励他也去学一门手艺。在阿文的帮助下,小凯开始跟着一位修车师傅当学徒。
在餐馆工作的日子虽然辛苦,但阿文却觉得很充实。他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电工知识。老板见他勤奋好学,还特意给他介绍了一位老师傅,让他跟着学习更专业的技术。
几年过去了,阿文已经成为了一名熟练的电工。他和小凯也都搬出了桥洞,租了一间小房子。小凯在修车行站稳了脚跟,收入也越来越稳定。
一天,阿文在工作时遇到了一个难题。一个大型商场的电路系统出现了严重故障,许多电工都束手无策。阿文仔细研究了电路图,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并成功修复了电路。
商场的经理对阿文的技术赞不绝口,邀请他加入商场的后勤部门,负责整个商场的电路维护。这是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阿文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随着收入的增加,阿文和小凯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们不仅还清了之前的债务,还攒下了一笔钱。阿文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他报名参加了成人高考,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顺利考上了一所夜校,开始学习电气工程专业。
在夜校里,阿文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问题,让阿文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在这里,他还认识了一个叫小雨的女孩。小雨是一名幼师,善良又温柔。两人在学习和生活中互相帮助,渐渐产生了感情。
毕业后,阿文凭借出色的技术和学历,进入了一家大型电力公司工作。他和小雨也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小凯也在修车行当上了老板,还开了几家分店。
多年后,阿文和小凯一起回到了曾经栖身的桥洞。这里已经变了模样,桥洞被修缮一新,周围建起了漂亮的公园。阿文看着眼前的一切,感慨万千。曾经,他以为自己的人生就这样完了,没想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不仅改变了命运,还过上了理想中的生活。
阿文知道,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只要不放弃,总会有到达终点的那一天。他也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像他一样的人,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现在,阿文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帮助那些流浪儿童和贫困学生。他知道,曾经的自己是多么渴望得到帮助,所以他想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个社会增添一份温暖。
每当有人问起他的经历,阿文都会微笑着说:“生活不会一直糟糕下去,只要你有勇气面对,有毅力坚持,就一定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阿文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勇气、坚持和希望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多么卑微,无论遭遇多少挫折,只要心怀梦想,永不言弃,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岁月那个人
第一章青石巷口的相遇
梅雨季的江南总是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十岁的林夏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跨过巷口的水洼。她攥着母亲给的搪瓷缸,要去巷尾的老茶馆打一壶凉茶。转角处,她撞上了一堵“肉墙”,搪瓷缸“哐当”落地,凉茶溅湿了那人洗得发白的蓝布裤脚。
“对、对不起!”林夏慌忙抬头,撞进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眼前的男人约莫四十岁,头发整齐地向后梳着,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身上是洗得泛白却浆洗得笔挺的中山装,手腕上的上海牌手表蒙着层水雾,“小丫头,跑这么急做什么?”
男人弯腰帮她捡起搪瓷缸,从口袋里掏出一方手帕仔细擦拭。林夏这才发现他左手小指少了半截,动作却很利落。“我叫陈墨,是新来的语文老师,以后咱们就是邻居了。”他指着巷口第三间挂着竹帘的屋子,“以后打凉茶叫上我,这石板路滑,摔着可不好。”
从那天起,林夏总能在清晨的巷口遇见陈墨。他总是背着褪色的帆布包,戴着那副旧眼镜,路过时会笑着和她打招呼。有时会塞给她几颗水果糖,糖纸是鲜艳的大红色,印着“跃进”的字样。
第二章月光下的课堂
蝉鸣最盛的夏夜,林夏搬着小板凳坐在院子里写作业。陈墨家的竹帘半卷着,昏黄的灯光从窗棂漏出来。她探头张望,看见陈墨正伏案批改作业,左手握着钢笔,断指处缠着一圈白布。
“来,丫头。”陈墨突然抬头,朝她招手,“这道题是不是不会?”他指着林夏作业本上画满红叉的作文题——《我的理想》。
竹椅吱呀一声,陈墨在她身边坐下,从抽屉里取出一本泛黄的《唐诗三百首》。“写作文就像酿酒,得把心里的话慢慢酿出来。”他翻开书,指着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轻声讲解诗词里的意境。月光爬上他的肩头,将影子拉得很长,林夏闻到他身上淡淡的蓝墨水味,混着院子里的栀子花香。
往后每个周末,陈墨家的竹帘后总会飘出读书声。他教林夏用毛笔临帖,教她分辨平仄韵律,也会讲那些藏在文字里的故事。林夏知道了他曾是省城重点中学的老师,因为一场意外的工伤才来到这座小城。但每当问起断指的缘由,他总是笑着转移话题。
第三章被撕碎的录取通知书
初三那年的夏天格外闷热。林夏攥着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一路小跑冲进巷口。她想第一个把好消息告诉陈墨,却在推开虚掩的竹门时愣住了。
屋里一片狼藉,陈墨的书被翻得乱七八糟,墙上贴着刺眼的大字报。他蜷缩在角落,眼镜歪在一旁,中山装的领口裂开一道口子。“快走!”他看见林夏,突然冲过来把她推出门,“别管我!”
那天深夜,林夏听见巷子里传来争执声。透过窗户,她看见几个戴着红袖章的人押着陈墨上了卡车。他回头望向她的方向,声音被夜风吹得支离破碎:“丫头,好好读书……”
林夏再没见过陈墨。她偷偷藏起录取通知书,却在某天放学回家后发现它被撕成了碎片。母亲红着眼眶说:“别和成分不好的人来往,这通知书……烧了吧。”
第四章泛黄信笺里的牵挂
日子在动荡中流转,林夏被迫辍学,跟着母亲在街道办的缝纫组做工。深夜里,她会偷偷翻出陈墨送她的《唐诗三百首》,书页间夹着的银杏叶早已干枯,却还留着那年秋天的气息。
五年后的早春,林夏收到一封来自北方农场的信。熟悉的字迹跃然纸上:“丫头,见字如面。我一切安好,勿念。听说你没去读书,别灰心,知识就像埋在土里的种子,总有破土的那天……”信的末尾,陈墨工整地抄了一首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后的十年,林夏断断续续收到过几封信。有时是一张泛黄的报纸,上面用红笔圈着刊登的文学作品;有时是几页工整的读书笔记。信里从不提他的困境,只反复叮嘱她不要放弃学习。
第五章重逢在老茶馆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小城时,林夏已经成了国营纺织厂的女工。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她在老茶馆偶遇了当年的邻居王婶。“你还记得陈老师吗?”王婶压低声音,“他平反了,现在在省图书馆工作。”
林夏连夜写了封信,地址是王婶给的省图书馆。半个月后,她收到了回信,信里夹着两张电影票:“丫头,周六下午三点,和平电影院,《牧马人》。”
重逢那日,陈墨老了许多,鬓角染了霜,脸上多了几道皱纹,却依旧穿着笔挺的中山装,戴着那副黑框眼镜。电影散场后,他们沿着护城河漫步。陈墨说起这些年在农场的经历,说得云淡风轻,仿佛那些苦难只是书页间翻过的几行文字。
“后悔吗?”林夏突然问。
陈墨停下脚步,望着远处的灯火阑珊:“不后悔。那些日子让我明白,真正的光明不在外界,而在心里。”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油纸包,里面是用红绳系着的《唐诗三百首》,“这本书,该物归原主了。”
第六章传承的灯火
九十年代初,林夏辞去纺织厂的工作,在陈墨的鼓励下开了间书店。书店不大,却摆满了各类书籍,门口挂着陈墨手书的匾额“墨香斋”。每个周末,这里都会举办读书会,陈墨常来给孩子们讲诗词、说历史。
有个叫小雨的小女孩总爱坐在第一排,大眼睛一眨不眨地听故事。她让林夏想起了当年的自己。一天,小雨怯生生地问:“林阿姨,我也想当像陈爷爷那样的老师,行吗?”
林夏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当然行。只要你心里有光,就能照亮别人的路。”她望向正在给孩子们朗诵《少年中国说》的陈墨,他的声音依旧铿锵有力,仿佛岁月从未带走他的热忱。
第七章最后的春天
千禧年的春天,樱花格外绚烂。陈墨病倒了,肺癌晚期。躺在病床上的他依然戴着那副旧眼镜,枕边放着未完成的读书笔记。林夏每天去医院陪他,给他读新出版的诗集,听他讲那些还没说完的故事。
“丫头,别难过。”陈墨虚弱地握住她的手,“我这一生,最幸运的就是遇见了你。”他从枕头下拿出一个铁皮盒,里面是泛黄的信笺、褪色的电影票根,还有一枚崭新的钢笔,“这些,留给小雨吧。”
清明那天,陈墨永远地离开了。林夏把他的骨灰撒进护城河,让它顺着水流奔向远方。小雨捧着那支钢笔,在作文里写道:“陈爷爷就像一盏灯,他熄灭了自己,却点亮了许多人的人生。”
多年后,林夏的书店依然开着,成了小城的文化地标。书架上,那本《唐诗三百首》永远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书页间夹着的银杏叶早已化作尘埃,却在无数个深夜里,继续滋养着年轻的灵魂。
岁月长河里,总有些人如星辰般璀璨。他们或许只是生命中的过客,却用自己的光,照亮了他人前行的路。陈墨教会林夏的,不仅是诗词歌赋,更是在困境中坚守希望,在平凡中传递温暖的力量。这份力量,如同永不熄灭的灯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他的良人
第一章寒夜初逢
北风卷着雪粒子砸在窗棂上,发出细碎的“噼啪”声。陆沉裹紧褪色的军大衣,缩在五金店的柜台后面,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霜花。这是他在这座北方小城落脚的第三个月,白日里帮老板看店,晚上就蜷在仓库角落的简易床上,靠一本翻烂的《机械原理》打发长夜。
卷帘门突然被猛地推开,刺骨的寒风裹挟着一个浑身湿透的身影闯进来。来人摘下兜帽,露出一张冻得通红的脸,乌黑的长发上还挂着冰碴,是个二十出头的姑娘。她怀里紧紧抱着个黑色工具箱,说话时牙齿不住打战:“老板,我、我修暖气,赵婶家……”
陆沉愣了愣,起身时撞翻了旁边的铁盒,零件哗啦啦撒了一地。姑娘见状立刻蹲下帮忙,指尖擦过他手背时,他像被电流击中般缩回手。“我不是老板。”他低声道,“老板回家过年了,三天后才回来。”
姑娘脸上闪过失望,却仍礼貌地笑了笑:“那打扰了。”她转身要走,陆沉鬼使神差地开口:“我、我懂些修理,要是不嫌弃……”
半小时后,两人踩着积雪来到城郊的筒子楼。赵婶抹着眼泪拉着陆沉往屋里拽:“小伙子,可算来了!这大冷天的,小棠说你靠谱,我就信她……”
小棠,原来她叫小棠。陆沉跟着钻进狭窄的暖气管道夹层,手电筒的光束里,小棠递工具的手稳当利落。“这里锈死了,得用角磨机。”她趴在他耳边说,温热的呼吸扫过他冻僵的耳垂。陆沉喉结滚动,机械地应了声“好”。
第二章暗巷微光
修好暖气已是深夜,小棠执意要请陆沉吃馄饨。两人坐在街角热气腾腾的摊前,雾气模糊了彼此的面容。“看你拆零件的手法,以前干过?”小棠咬着勺子问。
陆沉盯着碗里浮着的虾皮,沉默片刻才开口:“在汽修厂打过工,后来厂子倒闭了。”他没说自己曾是重点技校的尖子生,更没提父亲突发重病后,为了医药费辍学打工的事。
小棠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个塑料袋,里面是几个烤得焦香的红薯:“路上买的,捂热乎了。”她掰下一半递过来,红薯的甜香混着炭火气息,让陆沉想起小时候过年的味道。
此后的日子,陆沉常能在街头偶遇小棠。她总是骑着那辆叮当作响的二八自行车,后座绑着沉甸甸的工具箱,风风火火地穿梭在大街小巷。有时会顺路给他带两个包子,有时停下来分享新发现的修理窍门。陆沉渐渐知道,她是跟着父亲学的手艺,三年前父亲意外去世后,就独自撑起了这家小小的维修铺。
第三章暴雨突袭
七月的暴雨来得猝不及防。陆沉正在店里清点货物,手机突然响起,是小棠急促的声音:“纺织厂的电路出问题了,浓烟滚滚的,我一个人搞不定……”
他抓起雨衣就往外冲。暴雨中,纺织厂车间内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味,机器轰鸣声混着女工们的尖叫。小棠站在配电箱前,头发被汗水和雨水黏在脸上,工装裤膝盖处蹭满了油污。“总闸跳闸了,但查不出短路点!”她大声喊道。
陆沉抄起万用表钻进设备夹层。潮湿的空气里,金属零件泛着冷光。当他摸到一处发烫的线路时,手指被瞬间灼伤。“找到了!”他咬牙扯下领带缠住伤口,和小棠配合着更换熔断的保险丝。
等一切恢复正常,雨已经停了。厂长非要请他们吃饭,被小棠婉拒了。两人坐在厂区外的台阶上,小棠从包里掏出创可贴,小心翼翼地给陆沉包扎:“疼吗?”她的睫毛上还沾着水珠,在月光下轻轻颤动。
陆沉忽然想起仓库里藏着的半块月饼,那是老板中秋时发的,他一直舍不得吃。“明天……”他喉咙发紧,“明天有空吗?我、我想谢谢你。”
第四章寒夜告白
深冬的雪下得铺天盖地。陆沉在五金店门口挂起红灯笼,玻璃上贴着歪歪扭扭的“新春快乐”。小棠抱着一箱零件进来,头发上沾着雪花,眼睛亮晶晶的:“陆沉,我接了笔大单子!供热公司的设备检修,要忙到年三十……”
她的声音突然顿住,因为陆沉正从柜台后捧出个红绸包着的木盒。“这是……”
“你上次说游标卡尺不好用。”陆沉的耳朵通红,“我托人从省城买的,德国进口的。”他看着小棠惊讶的表情,鼓起勇气说:“小棠,我知道自己没什么本事,但如果你愿意……”
“我愿意!”小棠的声音清脆得像风铃,她伸手擦掉陆沉睫毛上的雪,“从你在寒夜里帮我修暖气那天起,我就愿意了。”
鞭炮声在远处炸开,陆沉笨拙地搂住小棠,感受到她后背微微的颤抖。这一刻,他忽然觉得,那些吃尽苦头的日子,都是为了遇见眼前这个温暖明亮的姑娘。
第五章命运转折
婚后的生活忙碌而充实。陆沉辞掉了五金店的工作,和小棠一起经营维修铺。他们把店面扩成了两层,一楼卖零件,二楼做维修车间。小棠负责对外接洽,陆沉钻研技术,日子越过越红火。
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毫无征兆。某个平常的清晨,小棠突然晕倒在工作台前。医院的走廊里,陆沉攥着诊断书的手不停发抖:“尿毒症晚期,需要尽快换肾。”
“别治了。”小棠醒来后,虚弱地扯着他的衣角,“咱们攒的钱还要供福利院的孩子们读书……”
陆沉捂住她的嘴,眼泪砸在她手背上:“说什么傻话?你忘了我答应过你,要带你去看大海,去吃南方的桂花糕?”他转身走出病房,在楼梯间给所有认识的人打电话借钱,最后咬咬牙,把店铺抵押了出去。
第六章生命曙光
配型成功的消息传来时,陆沉正在工地搬砖。他顾不上换掉沾满水泥的衣服,一路狂奔到医院。手术室的红灯亮起前,他紧紧握着小棠的手:“别怕,我等你。”
六个小时的等待漫长得像一个世纪。当医生说手术顺利时,陆沉瘫坐在地上,放声大哭。小棠醒来后,摸着他长出胡茬的脸,泣不成声:“傻瓜,你瘦了这么多……”
康复期间,小棠在病房里教其他病友织毛衣,陆沉每天变着花样给她熬汤。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映得她脸颊重新有了血色。陆沉靠在床头看书,偶尔抬头,总能看见小棠望着他微笑,眼底盛满温柔。
第七章岁月长歌
十年后,陆沉和小棠在城郊盖了座小院,院里种满了小棠喜欢的向日葵。他们收养了两个孤儿,开了间公益维修培训学校,专门教贫困孩子技术。
某个黄昏,陆沉正在教孩子们组装电路板,小棠端着一盘刚烤好的饼干进来。“尝尝?”她递了一块到他嘴边,“隔壁李奶奶说,咱们该准备抱孙子了。”
陆沉笑着咬了口饼干,甜香在舌尖散开。窗外,夕阳把小棠的影子拉得很长,和他的影子重叠在一起。他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寒夜,那个浑身湿透却带着光闯进他生命的姑娘。
岁月悠悠,他们早已不是当初为生计奔波的年轻人,但那份相濡以沫的深情,却在时光的打磨下愈发珍贵。陆沉知道,所谓良人,就是在最艰难的时刻握紧你的手,在平淡的岁月里与你共赏人间烟火,把平凡的日子,过成最动人的诗篇。
心愿
第一章暮色里的约定
暮色如墨,渐渐浸透了老旧的居民楼。十三岁的林小满踮着脚,把最后一块蜂窝煤塞进炉子里,火苗“腾”地窜起来,映亮了她蜡黄的小脸。窗外传来断断续续的叫卖声,楼下馄饨摊的香气顺着通风口钻进来,引得她肚子咕咕直叫。
“小满,出来看星星!”楼下传来清亮的喊声。林小满推开吱呀作响的木窗,看见隔壁的周舟正冲她招手。少年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怀里抱着一本破旧的天文望远镜。
两人爬上楼顶,周舟熟练地架起望远镜。“快看,那是织女星!”他兴奋地招呼林小满,“传说每年七夕,牛郎织女就会在鹊桥上相会。”林小满凑近目镜,璀璨的星光在瞳孔里闪烁,这一刻,她忘记了家中久病的母亲,忘记了永远还不完的医药费。
“周舟,你说人要是能飞就好了。”林小满突然说,“那样就能去看真正的银河,还能带妈妈去最好的医院。”
周舟转过头,月光洒在他棱角分明的脸上:“会的,等我长大了,要造一架能飞进太空的飞船,带你去看所有的星星。”他从口袋里掏出两颗水果糖,递了一颗给林小满,“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们的约定。”
第二章命运的转折
初三那年的冬天格外冷。林小满攥着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一路小跑回家。推开家门,却看见母亲咳着血瘫在地上,药瓶洒了一地。医院的走廊里,医生的话像冰锥般刺进心里:“需要尽快做肺移植手术,费用大概三十万。”
林小满退学了。她在夜市摆地摊,卖些廉价的发饰;白天去餐馆端盘子,指甲缝里永远洗不净油渍。周舟常来看她,每次都带着辅导资料:“小满,知识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别放弃学习。”但林小满只是摇头,把课本塞进床底。
一天深夜,林小满收摊时,发现周舟蹲在路灯下做题。他的手指冻得通红,作业本上落满雪花。“你疯了吗?”林小满冲过去夺过本子,“马上高考了,你应该在家复习!”
周舟望着她疲惫的脸,声音哽咽:“小满,我想考航天大学,想实现我们的约定。你别放弃,等我有能力了,一定帮你治好阿姨……”
第三章暗夜独行
周舟如愿考上了航天大学,临走那天,他把自己攒的五千块钱塞给林小满:“这是奖学金,给阿姨买药。”林小满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泪水模糊了视线。此后的日子,她更拼命地工作,除了照顾母亲,还要偿还高利贷。
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林小满在送外卖的路上出了车祸。醒来时,她躺在简陋的小诊所里,腿上缠着绷带。医生说她的右腿可能会落下残疾,更要命的是,母亲的病情恶化,急需手术费。
林小满蜷缩在医院的长椅上,翻看着周舟发来的消息:“小满,我参与了卫星模型的研发!”“等我毕业,就能赚很多钱了。”她颤抖着手指,打下一行字:“别再来找我了,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然后拉黑了他的所有联系方式。
第四章星光重现
八年后。
林小满经营着一家小小的早餐店,右腿微微跛着。这天清晨,店里突然来了位西装革履的男人。他摘下墨镜,露出那张让林小满魂牵梦绕的脸——是周舟,比记忆中更成熟,却依旧带着温柔的笑。
“找了你三年。”周舟的声音有些沙哑,“我现在是航天研究院的工程师,参与设计的火箭下个月就要发射了。”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银行卡,“这里有五十万,给阿姨治病。”
林小满后退一步,眼眶泛红:“我不能要。”
“这是我欠你的。”周舟握住她的手,“这些年,我每天都在想,如果当初我能更强大,是不是就能改变一切?小满,让我完成我们的约定。”
第五章生命的奇迹
母亲的手术很成功。康复那天,周舟带着林小满来到航天发射基地。巨大的火箭矗立在眼前,在阳光下闪耀着银色的光芒。
“这枚火箭,搭载着我设计的导航系统。”周舟指着火箭,眼中满是自豪,“它会飞向深空,探索未知的宇宙。”他转头看向林小满,“就像我们小时候说的,去看真正的银河。”
发射倒计时开始,林小满的心跳随着数字的跳动愈发急促。“十、九、八……”火箭底部喷射出耀眼的火焰,轰鸣声震耳欲聋。看着火箭直冲云霄,林小满泪流满面,这一刻,她仿佛看见年少时的自己,在星空下许下的心愿,正在一点点实现。
第六章新的启程
一年后,林小满通过成人高考,考上了夜大的护理学专业。周舟经常来接她下课,两人漫步在月光下,聊理想,聊未来。
“其实我的心愿早就实现了。”有天晚上,林小满靠在周舟肩上说,“不是去看星星,而是在最黑暗的时候,身边始终有你这样一束光。”
周舟握紧她的手:“以后,我们一起许新的心愿。比如……”他笑着指向夜空,“等下次载人航天任务,我要带你去太空,真正触摸银河。”
第七章永恒的星光
多年后,林小满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护士,周舟参与设计的航天器多次成功发射。他们在市郊盖了座小房子,院子里种满了向日葵,屋顶架着崭新的天文望远镜。
某个夏夜,他们带着孩子仰望星空。“爸爸,星星上面真的有外星人吗?”孩子好奇地问。
周舟抱起孩子,笑着说:“也许有,但更重要的是,每一颗星星都藏着一个心愿。只要你勇敢追寻,总有一天,你的心愿也会像这些星星一样,闪闪发光。”
林小满依偎在一旁,看着丈夫和孩子的侧脸,心中满是温暖。曾经那些艰难的岁月,那些以为永远跨不过去的坎,如今都成了生命中最珍贵的勋章。而那个年少时在星空下许下的心愿,早已在时光的长河中,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时光流转,心愿永恒。它是暗夜中的灯塔,指引着人们穿越风雨;它是心中不灭的火种,在岁月的淬炼中愈发炽热。林小满和周舟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坚守、勇气与爱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只要心怀希望,永不言弃,所有的心愿,终将照亮现实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