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所有的少女
哥哥晾在户外的钥匙心事重重,
雨天的钥匙穿过晚风,
飞向南乡湿润的山冈。
哥哥他会看到天鹅的羽毛飘落水面
就象轻扬在过去温暖的家。
当五月所有的少女的风声抽响了五月的少女,
窗前所有的风铃,紫色的风铃
绿色的风铃为了寥寥数月的会遇
我们可以不言出嫁,我们多么愿意变成
水面上行走的天鹅终日行走
一语不发的哥哥走了,他提着毁炬的灯盏
打我身边走过。挂在风中摇曳不定的
亲人跃入南国群山环绕的河流
只有五月的夕阳披满了秀发
只有五月的秀发披满无人摇荡的渡口。
——题记
在搜索引擎上键入《少女的祈祷》,找出无数的网站,对于这首曲子的介绍居然都是一样的言词,心下好笑之余,也无意去考证究竟是谁抄袭了谁的,反正这个世界上“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往往居多。
“《少女的祈祷》作于1859年,最初刊登在法国巴黎一家音乐杂志的副刊上,但很快就不胫而走,成为畅销一时的名曲,此后相继以八十余种不同版本风行全球。很多音乐爱好者往往对于本曲的旋律十分熟悉,却不知道乐曲的作者是谁。作者芭达捷芙斯卡是一位女钢琴家,她生于波兰首都华沙,二十四岁时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首名曲。虽然世人对于本曲的作曲经过已无从知晓,但这首乐曲在形式上只不过是简单的变奏曲,却由于命名为《少女的祈祷》而蜚声世界、久盛不衰,也许应归功于作曲者的匠心独具,抑或是出版商的精明,总之,这不能不说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乐曲的结构极其简单,为速度适中的行板,降E大调,4/4拍子。以下行音为中心的四小节前奏之后,乐曲呈现出温婉而幽丽的主题;此后是主题的四种变奏形式,最后一个变奏以三连音符为主,饱含热情,这就是全曲的结尾。曲中左手所弹的和声也十分简单,只是一些属七和弦和主三和弦而已。本曲形象单纯、手法朴素,在演奏技巧上难度不大,初学者即可弹奏。俄国杰出的文学家契诃夫曾在他的著名剧作《三姐妹》中引用此曲作为配乐。”
我是先听说了这首曲子,而后听到音乐本身的。似乎曲子见证了无数的爱情故事,因此在其间也真正地灌注了无数的少女纯真的情感与祈祷。
记得有个女孩写的故事,女孩爱上了她的钢琴教师,但是却一直将爱深深地锁在心底,终于借她参加钢琴大赛的机会,在台上演奏《少女的祈祷》,希望老师能够听见她内心的情感澎湃汹涌,但是她上台演奏的时候老师却始终没有出现在台下。比赛失败了,她独自一人黯然回家,路上经过一家琴行,她走进去看见美丽的三角钢琴,情不自禁地坐在琴凳上,《少女的祈祷》在指尖倾泻而出,她忧伤的手指在琴键上飞舞,弹完钢琴她却发现她的钢琴老师站在自己身后,原来老师正在家里为她准备一场盛宴,久久等待却不见她的回来。故事在含泪的微笑中结束。
当时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内心里充满了某种清冽的情绪。一直以来我似乎游离于世界之外,看书、写字、听音乐,静静地躲在人群中旁观别人的故事,无论悲欢,心情也跟着起伏悲喜,《少女的祈祷》在那样的我的少女阶段停驻于我的内心。后来便听到这个曲子,简单的调子,但是奔放、清朗,不是那么华丽,但是也不那么忧伤,听上去不大有情感的起伏,但是也还算悦耳。
也许《少女的祈祷》作为一首钢琴曲果真没有任何出色的地方,但是它的作者匠心独运的命名让它成为众多少女梦想萦怀之处。诸多的关于《少女的祈祷》的故事也便由此而来,在聆听这首曲子的时候,内心里浮现的,终究是事先已经留在记忆里的关于这个曲子的背景或者称为先入之见的东西。
因此喜欢这个曲子也许纯粹是没来由的因为别人的那些或者美好或者忧伤的故事,有关于《少女的祈祷》的。在这样的一种情结里,慢慢的,我的少女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岁月便如同一个亘古的童话。漫长的童年里,时间仿佛是用之不尽的东西,即便一个人如何的挥霍,回头一看,时间还是满筐满箩地堆在那里。而成长的岁月又是如此的短暂,一天天的逝去,即便刻意去争取,时间还是在我们不经意间把我们的挽留的脚步甩在了身后。
我看见窗台上的玫瑰,它们将在不久后凋谢,如同我即将走远的青春。如果说青春是火焰,那么燃烧后便成了灰飞烟灭;如果青春是露水,那么阳光的出现总是会让它化作无形。如果一切来得太快又结束地太快,那么许多故事便如同梦境。至今我依然在思考着我的上一次爱情是不是一场彻底的迷梦,两个原本如此亲近的人,在淡出彼此的生活以后便可以这样永远不再相见,那么相识是否梦一场?我们是否真的曾经爱过?曾经听收音机,里面女主持人好听的声音讲述着一个故事,一男一女在闹市里匆匆相见、相识,然后交错而过,一个居于城市的东南,一个居于西北,假如两人不再刻意联系,那么即使同在一个城市,两个人仍然可以永远不再相见,两个人彼此会心一笑之后,余下的如果有美好回忆,也许也仅仅能够在年深月久之后成为淡淡的惆怅和黯然。我想起来特特说,这个就叫做,几米的忧伤。
我在这个的时刻重新想起了《少女的祈祷》。
曾经我们都那么热烈那么阳光地等待或者追求过阳光下的情感,以一种万分阳光的姿态和心情,但是岁月的流光匆匆过去,一切终归不复当日事之后,我们宁愿枯坐斗室回忆旧日风华,也不愿意再心存那样的光明与灿烂。
也许是因为我早已没有了少女的心性了,也许是因为我的心真是已经老迈了。当春夏之交的晚风悄悄经过我的窗口,我举目望着窗外别人灿烂的风景,却无法再移动自己的脚步。这近在眼前而又感觉那么遥远的尘世,究竟是什么颜色?
少年的时代是错失,如今的日子,却是徒然注视流光默默地远去,无意再度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