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
-
第一章山窝儿飞出个灰凤凰
茴埕是北方山沟里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村里石头搭成的老戏台前杵着一棵长了二百多年的老槐树,除了七年前给雷劈断的一枝残枝外,一到春天满树都是绿绿的嫩叶,十里八村有不少人说这树有了年头有了灵性,每逢初一十五便有虔诚的妇人在树前扯着红布烧香磕头。
院子紧挨着戏台的老于家许是沾了些灵气,在镇上读书的老大于悠竟然要到省城里念高中去了,还是牌子响当当的什么实验学校,省里直属的,据说比市里管的那个围墙里正盖着十二层楼的师范,级别都高,这可不是山窝窝儿里飞出了个金凤凰嘛。
日头落了山,手脚慢的人家柴火在灶膛里噼噼剥剥地响,利索点的村户已经端着碗坐在门边的歇脚石上,就着碟油烹辣椒下饭侃闲话了。
“孟先生就是有眼光,于家三个娃儿,就给于悠排四柱推时辰的起了个好名字,看看那娃儿现在多有出息,真给他爹妈长脸。”村里的习惯,娃娃没背书包上学堂前,都是狗头二妮的胡喊一气,要在本子上写名字时,才请在村里教了二十来年的孟先生给起个名字,也就是个摆设,念上三五年书,回家扛着锄头下地,该狗头还是狗头,该二妮还是二妮。
“哪里是孟先生的缘故,”栓林搁下碗,卷上一支旱烟,用舌头一舔黏住边儿,怪笑一声,“是种儿好,看他家老二老三那砢碜样儿。”周遭的人没搭茬,却都笑了,于悠他妈秀妮身段俏眉眼俊,十八九岁时跟镇上农行的会计有过一段,后来白脸会计调走了,秀妮寻死觅活了一阵,才嫁给了她爹妈相中的榆木疙瘩于三,栓林这么一说,人们又想起那段飘着暧昧的旧事,笑一阵儿也就渐渐散了。
于家的光景在村里是个不尴不尬地境地,九亩地养活着五张嘴,柴米油盐人情往来,都得从跺在西头窑洞里的苞谷粒里划账,日子紧巴紧巴的,可偏就差那么一点点,还混不上吃救济领低保的份儿。
夏天一天天过去了,在地里给晒得跟只黑泥鳅似的于悠蹲在院子里,紧紧捆住装着苞谷面的袋子口,和打成被包的被褥放在一起,明天就是报道的日子,明天太阳升起时,他就要走出这重重叠叠望不到尽头的群山,然后到镇上坐火车去闯电视里一样纷繁复杂的世界了。
这事儿要搁在于家老二身上,他会摸黑钻进秀妮的被窝里,哼哼唧唧地磨点私房钱,要是换成老幺云儿,就会撒娇耍赖,腻歪着于三多搭个车票钱,改了只送她到镇上的主意。于悠在家里除了能欺负欺负棚里栓着的那头老黄牛,再没别的能耐,于是,在西屋里蜷着一宿好睡。
鸡叫时,东边的天已露鱼肚白,于悠和他爹挑着行李上路了。早上的露水大,高高挽着的裤脚还是湿漉漉的,鞋子也泥糊糊的,三十里的土路,于悠走了三年,于三走了半辈子,哪儿有个石棺材,哪儿有个歇脚石,哪儿有个老鸹窝,哪儿有个桑葚树,心里明镜儿似的,于是,爷俩儿心无旁骛的赶路,偶尔随手抽根随风摇曳的草茎,叼在嘴里,慢慢地咀嚼里面似有若无的清甜。
镇上的车站据说是民国时建造的,穹顶圆窗,有几分西洋的味道,如今铁路搞改革,这样的小站一天只有两趟列车停驻,慢悠悠的绿皮车,于悠掏九块钱买了票,等车时瞅瞅墙上的铁路干线示意图,发现九块钱能坐到二百多里远的地方,比镇上的出租车便宜得多,不由地感概到底是铁老大,不差钱。
今天镇上赶集,秀妮要于三记得在集上买菜籽电池什么的,想想还得在天擦黑前赶回去,他把于悠送到车站叮嘱两句就先走了,于悠坐在面袋上看着爹越走越远,心里觉得有些没底儿。
车来了,人很多,他挤在车厢的连接处,面袋让给一个抱着奶娃儿的大姐坐着,这大姐话多,“你这是去走亲戚?”
“不是,开学去报道。”
“那为啥扛着这袋子面?”她一边问一边撩起衣服哄着小奶娃吃奶睡觉,于悠脸有点红,眼神散在别处,不敢向那白嫩嫩的一片看去,“交给食堂换饭票。”初中三年,每月都要挑着粮食交给食堂,换成饭票,于悠却不晓得那是这片山沟沟里特有的民情,大姐噗哧笑了,“县一中老早就是拿钱买饭票,哪还有你这老黄历呀!你是考上一中了吧?”一中是他们这县城里最好的高中。
“不是。”
“那是去二中,二中这两年也不错。”女人絮絮着,热情少了几分。于悠笑笑没说话,他性子憨实,潜意识里没有要显摆显摆的念头,初三时参加了场全国数学竞赛,十道选择题,两道大题,他连蒙带猜地做,或许是对数字天生的敏感,居然考了全省的第十五名,然后就被省实验特招了。
只是听大姐这么一说,他有些犯愁了,身上带着的钱除去通知书上的学费书费杂费住宿费什么的,就只剩下八十来块钱,如果不能拿苞谷面换饭票,他能撑到月底吗?可是家里这两天开销大,弟弟妹妹也要开学了,他实在不愿再和家里伸手要,甩甩头,象是要甩去这个骤然袭来的烦恼,车到山前必有路,边走边看吧。
省城,果然大不一般,那么宽的路都能堵得公交车寸步难行,在城市里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了一个多小时才看见省实验金灿灿的大字。用扁担挑着行李走进校门的他,颇引人注目,一身地摊货的“adidas”,随着走路不紧不慢晃悠着的扁担,高挑的个子清秀的眉目,象极了从山林中蹿出来的小鹿,清新而淳朴。
别人看他时,他却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地方,粉红的合欢花在古典的教学楼前绽放,远处波光粼粼,眼神极好的他早已看清湖边山石上篆刻着的“天道酬勤”四个颇为洒脱的大字,那边的操场居然象体育场一样有红色的跑道,绿色的草坪,白色的看台,他觉得自己象掉进了一个无比美妙的时空,激动得不禁有些发抖,第一次深深渴望着在这里开始崭新的生活。
食堂果然是不收苞谷面的,也不卖饭票,一张印着校徽和校园风景的磁卡攥在他的手里,汗津津的,“充多少?”坐在微机前的管理员打着呵欠道,忙了一天,腰都直了。
“三十。”
“多少?”声音顿时高了八度,一指旁边挂着的食堂管理条例,“最低充五十。”
“那就充五十。”于悠从人堆里挤出来,兜里揣着几张皱巴巴的钞票,蹲在树荫里,开始琢磨怎么解决他的燃眉之急,那袋和他奔波几百里而来的苞谷面,总不能搁着生虫子吧,瞅瞅远处在操场上欢快的踢着球的学生,他有些无奈地想,人要是不吃饭只睡觉该有多好,就能少了无数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