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树和教育》第11章 萧峰与郭靖(2) ...
-
萧峰已基本上可说是生无可恋了。而最后迫使耶律洪基退兵,并保得宋辽两国数十年平安,也算让他一展了心中抱负。了却最后心愿。所以,对于萧峰之死,保得宋辽数十年太平至多只能算是导火线。但若无之前的“火药”的积累,这导火索就算点燃了也只是从头燃到尾罢了。可当烟花看。所以,说萧峰以一死换得宋辽数十年太平的说法从根本上是错误的。应该说萧峰在保得宋辽数十年太平之后死了才对。当然,我的说法或许也有些偏颇,但至少比前者更靠谱。如此,要说萧峰一死要比郭靖为保襄阳、力战而亡更伟大些,实在不见得。说到这二人的“死”,我反倒认为郭靖死得更为纯粹些。而萧峰则有太多杂七杂八的元素在里面了。不过郭靖即便是死了,也要比萧峰幸福。萧峰一生都很悲,或许也正因为他的悲才更增了他的魅力吧。此段到此结束把,再扯下去就真扯远了。
郭靖之死就没什么好分析的了,纯粹得一眼就能看明白。郭靖、萧峰之死,应当算是二人不同原因产生的同一结局,算是殊途同归。但无论怎么看,我都无法从二人的结局上看出谁更伟大或说谁的境界更高些。倘若真要细分,郭靖为国为民而死要比萧峰之死更为纯粹,似乎应该还在萧峰之上。当然,光是比二人怎么死的那是比不出个所以然来的。除了结局之外,二人还各自分别造就了一个结果(成就)。虽然二人的结局都是死,但这一结果却明显不一样。非但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差别巨大。那么我就来细细分析二人分别造就的那不同的结果,看看从这结果上是否能分出二人思想境界的高下。(分析之前我就已经有结果了,但因要驳另一观点,当然得有一个程序。只辛苦了我还要码一堆字。)
萧峰最大的成就在之前就已经提过了,即免除了一场战争,并保障了宋辽数十年的太平。更重要的是,萧峰不费一兵一卒而做到了(倘若救萧峰时那场战斗算的话,那么还是费了的)。不能不说,这实在是一个很伟大的成就,轻易不能做到。相比之下,郭靖的成就似乎要弱得多了:死守襄阳,保障了襄阳城数十年不被攻破。并且是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以换得的,中间还穿插了杨过击杀蒙古大汗,迫使蒙古退兵一节。就算考虑到杨过深受郭靖影响,把杨过的功劳全算在郭靖身上,但与萧峰的成就相比,似乎仍差了很远。倘若就从这俩结果来看的话,萧峰成就确要在郭靖之上。但却不能因此就说,萧峰的精神境界及思想也在郭靖之上。因为这不同的结果(成就)是他二人在不同的位置与方向上做出的努力而造成的。客观因素的制约不一样,结果自然也就不相同。
先说萧峰。首先,萧峰在铸造这一成就前的身份是辽国南院大王,虽因劝住辽帝、抗拒出征而下狱。但他本身立场仍是在辽国一方。他劝谏辽帝,是以同族的身份劝谏的。其前提是他属于这一民族。这是郭靖不具有的优势。其次,萧峰所在民族立场是侵略者的身份。辽帝希望萧峰带领大军挥师南下,直取大宋。在这样的立场下,大宋是作为一被侵略者的姿态呈现的,而战争的主动权在萧峰(辽国)这一方。所以萧峰有劝谏拒绝或从根本上免除这一场战争的可能性。这也是郭靖所不具备的。这二者为萧峰最终的成就发挥了最大程度的作用。
再说郭靖。郭靖在铸造这一成就前的身份是一介布衣。他是以江湖中人的身份参与保卫襄阳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他本身的立场是在宋朝一方,是以他不可能如萧峰那样,以同族的身份去劝谏蒙古不要侵略。虽然郭靖与蒙古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但这些瓜葛在战争上,显得太过微不足道。何况就是萧峰以同族的立场、南院大王的身份劝谏,还未成功。不同的是,郭靖根本就没有劝谏的条件,也没有劝谏这条路可走。总不能让他去劝南宋皇帝别与蒙古打战吧?我想当时在位的南宋皇帝不用郭靖劝也不愿与蒙古打战。但在这样的立场下,大宋仍是作为一被侵略者的姿态呈现的,战争的主动权在蒙古一方。所以郭靖从来就不具有从根本上免除这一场战争的可能性的条件。此时的郭靖的唯一的选择就是拿起武器,组织兵力,以抗外敌。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萧峰的成就是有着先天条件的,而郭靖却没有。但上面的分析也透露出一个讯息,萧峰是为阻止自己的民族去侵略别的民族,而郭靖则是组织自己的民族而保卫自己的民族。这应该是“萧峰境界高于郭靖论”者的最充分的理由了吧。乍一看还的确像那么回事。然而政治书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却告诉我,要透过表现看本质,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那么我就再来“上升”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