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看阿之的文偶有所感,借地一舒心绪。我从来都不是个喜欢追星的人,由于没有艺术细胞,唱的歌总是没有一句在调上(这点同天赐真的很像,所以我最爱天赐)。小时候只要一张嘴唱歌就会被周围的大人们笑话,虽然在长大后也明白其实那是并不带有恶意的逗弄,但也足以让当时的我对唱歌及与音乐一切相关的东西深恶痛绝。那时的家长刚刚开始热衷于给孩子报艺术班,母亲就赶了一回流行,在选班的时候,母亲更中意声乐和舞蹈,她希望女儿能唱歌跳舞哪怕会一种乐器也好,我当然统统都拒绝了,选了书法和绘画,母亲只是遗憾了下就随我了。
大概93年的时候开始接触流行音乐,小姨母刚参加工作不久,20来岁的年纪正是追星的时候,总是能拿到一些磁带然后回家用双卡带的音响放给所有人听,不时还哼上两句。她不喜欢粤语歌曲,因为听不懂,所以听的总是台湾歌手居多,好像就是在那时我知道了邓丽君、小虎队、费翔和齐秦……;知道了《千年等一回》《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月亮代表我的心》……那时报纸的娱乐版面并不像现在的报纸一下好几版,只是一版里的一半写点主流的娱乐新闻罢了,记得那时有一段时间周围的人总是津津乐道,说是陈凯歌拍的电影在外国获奖了,还是国际性的大奖,那时只是作为国人觉得很荣耀而已,毕竟是第一次啊,再就是知道了一个外国电影节叫“戛纳”。至于影片叫什么,谁演的,都不甚关心。
小学期间,“韩流”初次来袭,香港歌坛也将触角延伸到了大陆北方,一夜之间,韩国的H.O.T铺天盖地席卷而来,香港“四大天王”也在同学中流行起来,那时的孩子们没有网络,没有mp3,mp4,mp5,甚至没有CD机,只有一个小小的卡带随身听,在运动会或春游时塞上耳机听一段都是让人羡慕的对象。
我依旧不爱唱歌,不爱追星,不去关心港台娱乐圈和刚刚兴起的大陆娱乐圈的那些事儿,哪怕同龄的孩子们已经为自己所喜爱的歌星影星拉帮结派,我依然无动于衷。真正算是第一次接触这个圈子的事物,是在《还珠格格》火遍大江南北的时候,虽说现在的反琼瑶之风盛行日久,且不说反得是否有理,但对于那个年代长大的人来说,小燕子,紫薇却是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的,《雨蝶》《你是风儿我是沙》是街头巷尾人人传唱的,不唱就是落伍了。那时学校周围的小店,只要是印有《还珠》剧照的商品就会卖得很好,自己也买过几张剧照的贴纸随了一把大流儿,但也不热衷。后来的某一天,好友哭着来找我,问明原因才知道是她喜爱的香妃娘娘车祸去世了,娱乐报刊,报纸的娱乐版大肆报道这件事,充满了惋惜之情,也偶尔看到有些被采访影迷为他们挚爱的明星难过流泪,当时觉得不可思议,你们认识她么?了解真实的她么?只是一个演员而已,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只是惋惜下,遗憾下也就罢了,最多看看其平生事迹而已。这件事的风波很快就过去了,人们又把目光从已故的明星身上移到新人上,但对我来说,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一个明星的离世可以引起如此多的连锁效应。
上初中以后,追星已经成了一种校园文化,台剧、港剧、韩剧、日剧轮番上演越来越多的老面孔,新面孔充斥着电视荧屏;歌曲风格也一变再变,两岸三地的小天王,小天后也多了起来,娱乐多元化日益成风,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记得那一年只有一部经典是《流星花园》,说来也好笑,大家都在谈论“F4”“杉菜”时,我不知道这部在青少年中反响强烈的台剧。直到它被广电总局禁播,我才怀着好奇借来《流》的VCD光盘看了一遍,迷过一段时间的“花泽类”,后来发现只是喜欢这个角色而已,并不是迷周渝民这个人,也就放下了,我依然没有追的“星”。
2003年的上半年我上初二,开始为初升高考试而烦恼,参加各种补习班,期望考上重点高中,更没心情关心娱乐那点破事了,大概和我想法相同的人不少,我的周围难得的没有了各种明星的各种八卦。SARS的诡谲肆虐,让整个中国的校园陷入了白口罩,温度计和身份牌的包围,气氛一度极端压抑。愚人节那天倒是难得的轻松,照例和关系好的朋友们开开无伤大雅难的玩笑,嘻嘻哈哈就过去了。那时并不知道在香江畔的国际大都市中,一出悲剧即将在第二天的凌晨上演……
几天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和朋友聊天:“嘿!你看报纸了么?张国荣跳楼自杀了,愚人节那天,不是骗人的!”“我基本不看娱乐版,哦,自杀了,那个,张国荣是谁?很有名吗?哪的人啊?”(+﹏+)~(用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我)“你与时代脱节了啊,你不是在看那个什么BL么?都说他是同|性|恋,你都不知道啊,他自己都承认了,是香港人又唱歌又演电影的。”“喂,我看的是小说,好不好,不过我真没听说过他,也许不是特别出名吧!”“不知道,我也不了解……”这是第一次听到张国荣的名字,从好友的口中得知的他的死讯。
一个明星的离世对我本就算是不值一提的事,何况是一个没听过名字的明星,还是以那样的方式。我向来不同情自杀的人,对自杀的人也抱有着几乎漠视的态度。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张国荣这个名字我也只是听听就过而已,了无痕迹。两个月后,上补习班时,听说了一件大事,一个朋友的同班同学上吊自缢了,为了那个我没听说过名字的已故的明星,张国荣。为追星自杀?!当时震惊极了,那个女孩子我见过,挺好的一个人,听说学习成绩在年级里数一数二,英语格外好,拿过好多奖,算是学校重点率的重点培养对象,就这要无声无息的死了?!张国荣就有那么大的魅力?我说不上是什么感觉,第一次对一个明星产生了好奇,但绝无好感,他自己轻率地结束了生命,还引得一个花季少女因他而轻生。人们在选择时总是会偏向自己熟悉的方面,我为那个女孩和她的家人感到不值,在那样的氛围下,所有的人都同情那个女孩和她悲痛欲绝的家人,都对张国荣极其的愤怒和不满,不时可以听到咒骂之声。后来警方的介入,媒体的报导让我了解整件事的来龙去脉,那个女孩是在张国荣去世的一个月后疯狂的迷恋上他的,而她轻生的缘由竟只是她的母亲拒绝给她买张国荣的CD并愤怒的斥责女儿迷恋“那个变态”的疯狂行为。失去理智的女孩摔门而出,来到姥姥家将自己吊在了房间的暖气管上,追随她的偶像而去。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了解了生命的脆弱,看到了执迷于追星的偏执和疯狂,以十分不美好的方式记住了张国荣这个名字。“她是突然间变得这么疯狂,以前没听说过她追过什么明星,结果突然发生了这事…….”“就没有任何征兆么?”“有啊,有一次英语课,她上去做演讲,不停地介绍他的生平、歌曲和电影,足足讲了半个多钟头,老师让她停下她也不理,那次把老师和同学都吓到了,她却很平静,像什么事都没有一样,谁知……”朋友说起这事还似乎心有余悸。这件事后来被当做青少年不理智追星的反面教材被媒体广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也让平息不久的愚人节坠楼事件又不大不小的火了一把。而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张国荣这个名字总是让我和女孩母亲声嘶力竭的恸哭联系在一起。
高中时有一段时间对中国的电影中的艺术片产生了兴趣,到音像店去借DVD看,让老板给我推荐下在国际国内比较受好评的电影,老板递给我一盘碟,外部的封面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京剧脸谱,那时只是扫了一眼名字,哦——《霸王别姬》。回家看过之后只觉得震撼,几乎是立刻重看了一遍,没有任何理由被“程蝶衣”迷住了,他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无数遍的在脑海中回荡,与此同时也记住了那首《当爱已成往事》。了解张国荣,喜爱张国荣,尊重张国荣,我是从一部电影,一首歌开始的。只是那时不知他的生平,不知他的成就,不知他被人称做“哥哥”,却被演员表上的张国荣三个字勾起了不好的回忆,那远去的哭声,咒骂声……怀着纠结又不甘的的心态上网查了这个人,却发现其实他早就在很多耳熟能详影片中现身,只是在《英雄本色》中被小马哥的风采掩盖了,《倩女幽魂》中大放光彩的是聂小倩,《白发魔女》里关注更多的是练霓裳,《东邪西毒》因为看不懂而没有怎么关心过里面的人物……莫名的原因,又去重温了曾经看过的经典,看着荧幕上多变的风格,对蝶衣的热爱让我第一次有用冲动想剥去那些角色赋予的外表,去了解一个颇受争议演员、歌手,或者说一位艺术家……因为喜爱而好奇,因为好奇而了解,因为了解而尊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上大学后,网络更加发达,任何的资讯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世界的距离拉近了,全民娱乐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出现了许多的“荣迷”的身影,越来越多喜爱“哥哥”的人们自发的聚集,共同缅怀,共同思念,共同分享,渐渐地他的生平成就被越来越多的人津津乐道,渐渐地他的形象日益丰满,渐渐地他被推向了神坛,而抛开着所有的的浮华,给我带来最深感动和震撼的却是那句“一生未做坏事”。
离开校园,在社会上闯荡,我已在不知不觉中将他视为一方净土,镌刻于心底。《第十放映室》曾专门制作了一期节目在光影流动中回顾了这位巨星的一生,成名20年,他的影响力并非前无古人亦或后无来者,但留给喜爱他的人绝对是最深刻的,我出生在他最红的年代,却在他故去后才成为他的迷。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君生我未生…却也道不尽交错岁月的遗憾。对于网络上真真假假的传闻我从不去深究,看过的影像资料也多只是他的作品而已,很多以他为蓝本的同人也看过不少,但都不做品评,只有阿之的文真正将我心目中的他娓娓道来,让我冲动之下写下了以上文字,也以纪念我心中唯一的“星”。不为他的荣耀,不为他的争议,只为因他而起的感动,只为他是一个好人……
真的要再一次感谢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