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第十四章:同一屋檐下的呼吸 ...
-
两年时光并未在顾晚秋身上留下多少痕迹,只是西北的风沙将她的面庞打磨得更加棱角分明,眼神也愈发沉稳深邃。再次踏上上海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空气中弥漫着梧桐叶的清甜和都市蓬勃发展的喧嚣。她被派往市里负责几个大型工厂的生产协调与技术提升工作。
重逢在临时办公的那栋修缮一新的老建筑里。沈书仪作为医院与工厂共建医疗站的联络医生,前来对接工作。当顾晚秋从堆满文件的办公桌后抬起头,与推门而入的沈书仪目光相接的那一刻,时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沈书仪的长发依旧,乌黑柔顺,用一根简单的素色发带在脑后松松束起,几缕碎发自然地垂落在颈侧和颊边,衬得她清丽的面容更添几分温婉。依旧是那一身熨帖的藏青色外套,只是胸前的口袋里别了一支崭新的钢笔。她看着顾晚秋,那双沉静的眼眸里瞬间掠过一丝来不及掩饰的惊喜光亮,如同平静湖面投入石子,漾开圈圈涟漪。
顾晚秋的长发也保留着,只是梳理得一丝不苟,在脑后挽成一个简洁利落的发髻,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修长的脖颈,显得干练而端庄。她站起身,脸上露出一个温和而克制的笑容,伸出手:“沈医生。欢迎。路上辛苦了。”公事公办的语气掩盖着内心的波澜。那只手握上沈书仪微凉的手指时,顾晚秋清晰地感觉到自己脉搏悄然加速。两年书信里的温暖默契,在真实的温度和触感面前,瞬间变得无比鲜活。
起初的日子,两人都小心翼翼地维系着一种心照不宣的边界。工作场合,她们是配合默契的合作者。顾晚秋沉稳果断,对生产流程和革新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沈书仪则以其严谨细致和专业医术,为工人健康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私下里,她们偶尔会约在医院食堂或街边干净的小馆子吃顿便饭,话题多围绕工作、生活和共同关心的书籍,偶尔触及信件中聊过的点滴,气氛融洽却始终隔着一层若有若无的纱。
顾晚秋暂时落脚在单位分配的单身宿舍。那是楼道里一间狭窄的小屋,公用厨房和卫生间,条件简陋。沈书仪去过一次,看着顾晚秋熟练地在狭窄的空间里整理文件,用一个小煤油炉煮面条,眉头便不由自主地蹙了起来。尤其看到顾晚秋为了方便做事,随意用一支铅笔将长发盘在脑后,几缕发丝垂落,沾上了煤灰,沈书仪的心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揪了一下。
“这里……太挤了。”沈书仪环顾着几乎转不开身的空间,声音里带着一丝她自己都未察觉的关切。 “还好,一个人住足够了。”顾晚秋语气平静,将煮好的面条分到两个碗里,抬手随意地将垂落的发丝别到耳后,“比从前战时的帐篷强多了。” 沈书仪没再说话,只是低头吃着那碗简单却热气腾腾的面条,心里某个角落却像被什么东西轻轻刺了一下。她知道顾晚秋不怕吃苦,习惯了艰苦。但当她在沪上拥有了一个还算安稳的家——一套分配的、位于安静弄堂里的、带个小天井的一居室——再看到顾晚秋蜗居于此,一股强烈的、难以名状的不适感便油然而生。她无法想象顾晚秋那头乌黑的长发,长久地困在这逼仄潮湿、油烟弥漫的环境里。
这份不适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发酵。每当想到顾晚秋在嘈杂的环境中熬夜工作,或是清晨提着暖水瓶去公用龙头排队打水,沈书仪心头就萦绕着一丝莫名的烦躁。她习惯了在相对舒适安静的环境里生活和工作,更无法忍受顾晚秋这样……不方便。
终于,在一个周五的傍晚,两人从一家小面馆出来,沿着梧桐树影婆娑的街道散步。路灯将她们的身影拉得很长。沈书仪看着身旁顾晚秋沉静的侧脸,看着她被夜风吹拂、偶尔掠过脸颊的长发,下定决心般开口,声音比平时快了几分:
“晚秋,”她省略了称呼后缀,显得更亲近自然些,“你那里……住得实在不方便。我那里……地方还算宽敞,离你工作地点也不算太远。”她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措辞,目光落在地面摇曳的树影上,“如果你不介意,可以……搬过来住。空着也是空着。”
夜风似乎也静止了一瞬。顾晚秋的脚步微微一顿,侧过头,有些惊讶地看向沈书仪。路灯的光晕柔和地洒在她脸上,长睫在眼下投下淡淡的阴影。她没想到沈书仪会提出这样的邀请。同住?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是极其亲密甚至需要谨慎考虑的行为,尤其是她们的身份和过往。 “这……方便吗?”顾晚秋的声音带着一丝迟疑,目光探究地落在沈书仪脸上,“会不会……太打扰?” “不会。”沈书仪回答得很快,几乎有些急切,仿佛怕对方拒绝。她抬起头,迎上顾晚秋的目光,眼神清澈而坦然,“就是多一副碗筷的事。你住宿舍,我们讨论工作或者……聊聊天,也不方便。”她找了个似乎很合理的理由,“而且,你工作那么忙,住近点,能省不少时间。” 她没提宿舍的拥挤和不便,但顾晚秋心知肚明。
顾晚秋看着沈书仪眼中那份不容错辨的真诚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心头涌起一股暖流。她不是贪图舒适,但沈书仪的关心和这份邀请背后隐含的信任与亲近,让她无法拒绝,也不想拒绝。她在那双清澈的眼眸里,似乎看到了一丝……期待? “好。”顾晚秋没有过多犹豫,嘴角弯起一个温和而真实的弧度,长发在晚风中轻轻拂动,“那……就麻烦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