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二章 ...
-
庆德二年,帝明鉴,大宋国繁荣昌盛,风调雨顺,文化风靡四海。
大寒时节,京城一连下了几日的雪,白茫茫一片,如柳絮纷飞。
温国公府的厨子早已煮好腊八粥,端出几碗,桌上放着年糕。
大寒迎年,温国公府中食糯纵饮,辞旧迎新。
“这年糕寓意‘年年高升’,明安,榷清,都快吃一块。”杨宥薇夹了一块至赵明安碗里后,又夹了一块至赵榷清的碗中。
“谢谢娘。”赵明安正要夹起放入嘴中,却听父亲赵成琰饮着清酒,开怀笑着:“这不得年年高升嘛,我家明安若嫁去淮安王府,这可是佳偶天成,金童玉女……”
赵明安听罢,筷子一松,素白的年糕掉入碗里的腊八粥中,年糕面浸满了红稠的粥液。
淮安王沈泽是当今圣上的胞弟,如今是个闲散王爷,平日最喜饮酒作诗,其独子沈清珩更为风流倜傥。
赵榷清抬眸,与杨宥薇和赵成琰相视。
“嫁去淮安王府?嫁给沈世子?我吗?”赵明安一连三问,杨宥薇欲言,赵成琰安轻压着她的手。
“在回京城前,你才退烧不久,结果你随你二哥和他的同窗们去赏蜡梅,又染了风寒回来,我和你娘商量商量,想着给你定一门婚事冲冲喜,这不刚上门提亲,定下婚事,你的烧退了,身子也好好的......”
赏蜡梅那日,赵明安与沈清珩生了一些小插曲,无人知晓。
她本就不太愉快,未料这身子竟真的弱不禁风,还染了风寒,又烧了几日。
上一世,赵明安身为公主,能文能武,她实在适应不了这一世的身体,也怪不了旁人说赵明安不像是武将之女。
赵明安听完赵成琰的话,不明所以,又开口道:“二哥还未成亲呢,我这当妹妹的若比哥哥先成了亲,这多不合情理。”
赵成琰摆摆手:“如今百家争鸣,民风开放,海纳百川,哪有什么合不合情理的?”
“我……”赵明安正要开口,赵成琰起身,拂了拂衣袖,面带笑意地悠悠道:“爹吃饱了,你慢慢吃。”
他离了膳厅,杨宥薇也随着离了座。
赵榷清低声开口,语气带着歉意:“明安,都怪二哥带你去赏蜡梅染了风寒,此婚事我是不赞同的,但二哥也没了法子......”
他不同意,因为想妹妹自己去选择幸福,而不是被迫嫁给一个不相爱的人。虽是同窗,也是关系最好的友人,两家交好。
这婚事挑不出什么差错,反倒是旁人都说天作之合。
可妹妹的意愿和幸福比什么都重要。
赵明安只是淡然一笑:“二哥,不必愧疚,生病乃正常之事,何况我本就身子弱。”
书房门前,杨宥薇透过膳厅打开的窗,见儿女正谈笑着,轻声问道:“侯爷,我看此事是否过于仓促了些?”
毕竟是家中幺女,从小被当作掌上明珠。只是赵明安的确到了嫁娶之年,何况沈赵两家甚交好。
但杨宥薇知那沈家独子的顽劣,年二十三,纨绔世子般,相貌潇洒,风流倜傥。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此事已定,不必多言。”赵成琰背手而立,看向膳厅里,赵明安正夹起染尽腊八粥的年糕吃着,作出惊叹的表情。
他这幺女平日喜静,做事规矩,凡事听从父母言,但总感觉回京后变了个人似的。
不明所以然,赵成琰也不去细想了。
赵明安慢步走回厢房,坐在梳妆台前。
“奴婢刚从街市回来,小姐猜我碰见了谁?”霜晚急急忙忙地朝赵明安走来。
赵明安回过思绪,面上漫不经心,起身,走向窗边的桌案旁坐下,翻着看了一半的话本子,又问道:“瞧见了谁?”
“是那位沈世子呀!光天化日竟往青楼方向走去,这成何体统,小姐,此人嫁不得啊。”霜晚正为自家小姐着急,却见赵明安依旧面不改色。
“谁说我要嫁了!婚期在何时?”
“在今年的四月初八。”霜晚回想道。
现在是一月,还有三个月的时间。
“我与他都未相处过,何况嫁的不是心爱之人,为什么要嫁,婚期还未到,你家小姐有的是法子。”
“小姐,有什么法子?淮安王爷可是圣上的胞弟。”
赵明安面露愁色,她看向手中的话本子,忽然生出主意。既然穿越到这个朝代,她想做上一世未做成的事。
“霜晚,你知道这京城有人在做这类的生意吗?比方说我收集八卦,市井百态都可于此发布,以获取收益,群众喜闻乐见......”
霜晚当真思索起来:“民间小报,又或是邸报,圣上谕旨、臣僚奏章为主的文抄。”
赵明安想做的是将二者结合,创办一个新的“小报”。朝廷公告、百姓乐闻、黄道吉日、星象月象、甚至征婚启事,万事皆可刊登。
霜晚听了解释,似懂非懂:“那小姐要怎么做?”
赵明安早有考量:“裁剪长形纸,我于纸上书写排版,活字印刷多份,设置价钱,这样便可。”
凭着原主记忆,赵明安知晓当朝活字印刷术已普及成熟,大宋国文化昌盛,文人墨客才思泉涌,集诗成册。
但这八卦乐闻,须贴近生活,有一定的真事才能艺术加工。
赵明安的目光落在霜晚身上。
“霜晚,你知晓这京城有何八卦?”
霜晚正为屋里的炉子添炭,一听便来了兴致:“那可多了,大到朝堂小至百家,夫妻不合,婆媳相争,兄弟矛盾,姐妹撕破脸……”
赵明安听得入神,茶炉的水沸腾着,蒙顶甘露的馥郁香气弥漫。
霜晚忽而想起些什么,又道:“小姐,我昨日听闻一桩趣事。是这样的,一位书生偶然发现了一幅古画,画中有位旖丽女子。书生对着画作吟诗,突然有一天,画中的女子竟然活了过来。”
“女子告诉书生,她是画中仙,因为书生的才华和诚意,她才愿意现身的。”
赵明安倒了杯茶,品茗着。茶汤碧清微黄,清鲜甘甜,她示意霜晚继续说下去。
“两人一同吟诗作画,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是,她最后还是要回到画中的,因此书生为了纪念这段奇遇,写了一本《画中仙记》。”
“这本书在文人圈中广为流传,成为了书生的成名之作,却极少人知道这本书是如何作出来的。”
赵明安听罢,忽然来了灵感,她放下茶杯,急忙道:“快快,霜晚,为我研墨,那我就写一篇《书生与画中仙》。”
她将白麻纸裁剪成细长统一的尺寸,执细毛笔沾墨,从右往左书写。
幸亏在宫中时,父皇对皇室子女教育严明,需得样样精通,赵明安由此写得一手好字。
赵明安写了一份后,给霜晚看,她连连赞叹。
于是赵明安拿去活字印刷铺子又印刷了二十份。她瞧着手上的一沓纸张,欣喜不已。
第二日,赵明安便带着霜晚上街,她们在街边简易搭置一张长桌,便开始吆喝。
京城嬉闹声不断,嘈杂的人群涌动。中间高、两边低的路纵横交错。
街道上,外国商人贩卖着他们国家独有的商品,各式的水果与小吃。男人留着胡子,牵着驴,拉着车,大摇大摆地走在街上。
赵明安身着淡蓝色襦裙,发间斜插着素银钗,温婉淡雅。轻纱掩着的面容明艳,袅袅婷婷,仙姿佚貌。
“《京城秘闻》,《京城秘闻》!来瞧瞧看看,书生奇遇画中仙!”
很快街上路过的百姓被引了过来,众人看着桌面上放着的故事梗概,其中一人来了兴致:“小娘子,给我来一份!”
那人付了铜钱,赵明安将手中的文章递与他一份。他接过,细细览着文章,露出耐人寻味的赞叹。
“好文!好文!读来有趣,不失文风,笔下有神,栩栩如生!”
“真的吗?”
“评价如此高,给我也来一份!”
众人嚷嚷着,连隔壁卖蒸包子的老板都要了一份文章。
“书生奇遇画中仙,梦入瑶台月影间。才情引得仙人现,情意难留玉貌还......”
“这竟是女子写的?真是柳絮才高,不栉进士。”
众人未知赵明安身份,待想回头再询问询问,却发现摊位处已空空如也,只剩一张简易的长木桌。
“小姐!这赚的盆满钵满,下次得再印多一些。”霜晚提着收入的铜钱,笑嘻嘻地跟着赵明安回了温国公府。
“嘘,此事不得声张,我们须攒够银子方能离开此地,不受人掌控。”
用晚膳之时,赵明安只是静静坐着,赵成琰瞧见她乖巧的模样,询问:“明安啊,那婚事考虑得如何了?”
赵明安莞尔而笑,只是轻声道:“婚事由爹娘做主,女儿听从父母之命。”
赵成琰听罢,与赵母对视,眉开眼笑:“哎!乖女儿,来来,吃个鸡腿。”
赵明安看向碗里的鸡腿,浅浅勾唇。
她才不当世子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