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攻打函谷举,函谷举三险 ...
-
处理完韩国依附秦国之事后,随后不久张仪又来到齐国和赵国游说,齐赵两国本就兵强马壮国家富足,直接用威胁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因此张仪决定从大局分析,骗两国君主说其他国家就要攻打过来了,吓的对方不得不考虑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尽力自保才能长足发展,张仪觉得这个办法可行,随后不久,张仪又来到齐国赵国游说,他先是对齐宣王说:“齐国富足天下皆知,国力强大诸侯中也属于顶尖了。天下的强国没有超过齐国的,朝野上下的大臣及家族都富足安乐,这一点也没有哪个国家能比得上齐国。可惜为大王谋划的人,都空谈一时的安定,并不能谋划出万世长治久安的政策。那些主张合纵的人,必然向大王这样游说:齐国四面有强国,南面有韩、魏,东面濒临大海,土地广阔,人民众多,兵强马壮,即使有100个秦国,也对齐国无可奈何,有人主张齐国与其他诸侯国一起攻打秦国。大王只接受了他们的游说,却没有考虑到这些话是否实在?主张合纵的人都互相结党贪图权利富贵罢了,认为合纵政策很好。据臣所知:齐鲁交战三次,鲁国三战三胜,可是鲁国却因胜而衰,最后竟因此而亡国。徒有战胜的虚名,实际上却陷于危亡的命运,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齐国大而鲁国小。现在赵国跟秦国相比,就如同齐国跟鲁国。秦、赵两次战于漳水之上,又两次在番吾山交战,都是赵国打败了秦军。但四次战争以后,赵国损失几十万大军,仅仅剩下一个首都邯郸。虽然有战胜秦国的虚名,可是赵国却因此而衰弱,这是什么缘故呢?还是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啊。如今秦、楚互通婚姻,两国结为兄弟之邦;韩国献宜阳给秦国,魏国献河外给秦国,而赵国更到秦邑渑池给秦国朝贡,并且割让河间地方给秦,纷纷成为秦的附庸国。韩、魏、楚、赵已经与秦国联盟,齐国如果还不向秦国示好,到时候几个国家一起攻打你,富足的国家将不复存在了。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魏攻打齐国南部,然后还将全部征调赵国之兵渡过河关,长驱直入向博关进攻,这样即使再想臣事秦国已来不及了,因此希望大王慎重考虑!”齐宣王说:“齐国地方偏僻鄙陋,而且东临大海,还没考虑过社稷的长远计划。所幸现在有贵客前来指教,寡人愿意以国家社稷事奉秦国。”齐王害怕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当面答应张仪于秦国交好,于是齐国献给秦国出产鱼盐的土地300里。不得不说张仪强大语言能力,动动嘴就可让国家割地,这自然让众国都有所顾虑,但他一针见血指出国家问题,不得不让人信服啊。张仪来危言耸听地告诉赵王:秦国在罢黜我秦相职位之前秦王派我通过御史给大王献上国书,如今见到你,我也终于完成曾经的任务了。但瞧见王上治理国家如此好,我也不愿你被蒙在鼓里,现在齐、韩、魏三国准备联合进攻赵国,我为了你的安危,先来通风报信。大王率领天下诸侯对抗秦国,以致使秦军不敢出函谷关已十五年了。大王的威信通行于天下和山东六国,我秦国对此非常恐惧,于是便修缮铠甲磨励兵器,整顿战车,苦练骑射,勤于耕作,聚积粮食,严守四面边疆,过着忧愁恐惧的日子,不敢轻举妄动,惟恐大王有意责备他们的过错。现在秦国仰仗大王的威力,西面收复巴、蜀,兼并汉中,东面征服东、西两周,把象征天子的九鼎运移到西方,镇守白马渡口。秦国虽然地处僻远,但是心怀愤恨已经很久了。如今敝国秦王只有敝甲钝兵,驻扎在渑池,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领番吾,与赵军会战于邯郸城下。希望在甲子之日和赵军会战,以仿效武王伐纣的故事。秦王特派我将此事事先敬告大王陛下。一般地说,大王听信合纵的原因,不过靠的是公孙衍曾经说的计谋。公孙衍惑乱诸侯,颠倒是非黑白,而苏秦也是提过合纵的,但是他齐国却没有成功,自己反而被车裂于齐国集市上。由此看来,天下各诸侯国是联合为一的。现在楚国和秦国结为兄弟之邦,韩、魏两国也自称是秦国的东方之臣,齐国献出鱼盐之地,这就切断了赵国的右臂。一个被割断了右臂的人去与人搏斗,就失去了同盟而孤立无援,所以要想没有危险,这怎么可能呢?现在秦国派出三路大军:一路堵塞午道,并通知齐国让它派出大军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以东;一路驻扎在韩国成皋,指挥韩、魏之军,列阵在魏国的河外;另一路军队驻扎在渑池。我们盟誓说:‘四国团结一致攻打赵国,灭掉赵后由四国瓜分赵国领土。’我不敢隐瞒真相,事先通知大王陛下。我私下为大王考虑,大王不如和秦王在渑池相会,见了面以后而使两国互结友好。我请求秦王停兵不进攻赵国,希望大王急速决定计划。现在只能与秦国和好,约定成联盟,才能保住赵国平安。”赵王自知与秦国本就渊源颇深,不愿轻易大动干戈,赵武王说:“先王在位的时候,奉阳君为宰相,他为人专权跋扈,蒙蔽先王,一人独断朝政,而我从小在深宫中读书,不能参与国政。当先王丢下群臣离开人间的时候,寡人年龄还相当小,亲政的时日不多,但内心却非常疑惑。与各诸侯订立合纵之盟抗拒秦国,根本不是治国安邦的长久之计。因此正想重新考虑,改变战略国策,向秦割地,对以前参加合纵的错误表示谢罪,希望与秦国友好。我正准备车马要到秦国去时,适逢您到来,使我能够领受教诲。”于是赵武王率领三百领战车到渑池去朝见秦惠王,并把河间之地献给秦国。游说赵国完毕后张仪又和他身边的几位侍从前往下一个目标,他的侍从们都赞叹先生的英明,张仪的说辞绵里藏针、以势压人、出招是非常狠毒的。首先他恭维赵国势力强大,然后话锋一转,指责赵王以前的合纵大大损伤了秦国的利益,秦国不仅怀恨已久,而且不惜与赵国一战,接着他不谈战事,指出合纵联盟解体已成定势,而连横已成各国的共识,最后张仪再现锋芒、以强大的暴力胁迫赵王就范。整个说辞实际上是最后通牒,是当时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者惯用的外交辞令。张仪曾经救过他们几个,得救后的他们为了报恩就一直跟着张仪保护他,即使张仪被罢免任职,他们也从未想过离开。
最后张仪北上到达燕国,燕国只是边远的小国,直接用恐吓的办法,只要吓住燕王,对方不得不乖乖献城称臣。张仪对燕昭王说:“如今赵王已经去朝见秦王,并献出河间以迎合秦国。大王您要是不赶快和秦国结盟,秦国就会派兵到云中、九原,胁迫赵国一齐进攻燕国,易水、长城可就不是大王您的了!况且,现在齐国、赵国就像秦国的郡县一样,不敢妄起刀兵相互攻伐。大王若是也臣服于秦国,齐国、赵国也不敢随意侵犯您的疆界,燕国就能长久的保持太平了。”燕王于是请张仪献上恒山脚下的五个城以向秦国求和。至此张仪成功说服六国皆臣于秦,完成了自己既定目标,实现了连横六国的大策略。张仪能够游说成功一部分原因是他知道秦国地理优势所在,合纵国想要打进秦国的关中平原,总的来说有上、中、下三条路:上路:走豫北通道,从黄河以北的河内地区向西,沿着中条山北麓来到黄河,渡河进攻关中平原。这条线基本上位于魏国境内,狭长的豫北通道对于联军的后勤补给是一个噩梦。而且由于位于黄河以北,对于联盟中的主力队员楚国来说,这条路太远了。而且上路最大的缺点在于,哪怕克服了难走的豫北通道,也还需要西渡黄河才能踏入关中平原。这基本上复制了当初魏国和秦国河西之争时候的态势,魏武卒跨过黄河,进攻河西之地。这一段黄河不是想过就能过的,满足通航条件的仅仅只有那么二、三个渡口而已。而这个时候,魏国已经将黄河西岸的要塞基本丢得一干二净,俗称“兜比脸还干净”。在没有任何据点作为支撑的情况下强渡黄河,去和战斗力爆表的秦军正面硬打。说实话,合纵联军胜算不大。而且一个不好,后勤路线要是被切断,渡河的联军就成了背水的孤军。下路:走商洛,入武关。进入南阳盆地,由商洛之地进攻武关,从“秦之四塞”的南大门进入关中平原。这条线处于南方的楚国境内,缺点和上路相同:对于赵、魏、燕等国,在武关集结,距离实在是太远了,后勤补给的压力将无限增大。几乎除了楚国,没有人愿意选择这条线。中路:走洛阳,从崤函古道进入关中。洛阳往西,在传统中原地区的最西侧,有一条狭长的道路位于险峻的秦岭山脉和汹涌的黄河之间,长度超过100公里,这就是广义上的“崤函古道”,乃是关中平原和中原地区的连接点。这条线几乎与上路平行,只不过一条在黄河以北,一条在黄河以南。中路的优势在于,可以依托“居天下之中”的洛阳作为天然的集结点和后勤补给基地。而且对于合纵各国的距离都是差不多的,谁也别喊远。更重要的是,这条线可以避开黄河,不需要进行风险极大的渡河作战,进一步降低了攻秦的风险。。函谷关的防御厉害就厉害在三个险要:第一险,稠桑原“稠桑原”这块高地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呈南北走向,如同一道盾牌,挡住了来自东面敌人的攻击。“稠桑原”这片高地之上,有着一片茂密的树林。这也就意味着,即使合纵联军的士卒能够侥幸爬上“稠桑原”,他们的辎重车辆、攻城器械等大型设备,都无法通过这片树林。另外,联军在这又是攀岩,又是进树林。真当函谷关里面的秦国守军都是稻草人,又怎会会眼睁睁地看着合纵联军玩团建?“稠桑原”南北狭长,北边直抵黄河。大家不要看现在的地图,现在的黄河与两千多年前的河道走势是不一样的。当时“稠桑原”北侧的峭壁之下,就是奔腾不息的黄河,没有可以行走的空间。而黄河在三门峡以西的河段,自古就是出了名的难通航,传说中的“中流砥柱”可绝非浪得虚名。所以函谷关的秦军完全不用担心敌人从水路逆流而上。北边走不通,那南边怎么样?“稠桑原”向南延伸十几公里,可以来到今天的灵宝市。如果打算走灵宝这条线绕行,一方面将使合纵联军的补给线无限拉长,随时可能受到函谷关守军的攻击。另一方面,即使绕开了“稠桑原”,却依然绕不开秦岭山脉。从灵宝往西,依然会处于重重山峦和茂密的森林之中,对于大部队的行军,简直就是噩梦。所以,“稠桑原”作为函谷关第一险,将西进关中的路挡得结结实实。而这第二险,对于合纵联军则是雪上加霜。第二险,涧水。如果要进攻函谷关,那并不是一场纯粹的陆战。因为在函谷关的前方不远处,有一条河流从北向南流过,这条河叫做“涧水”。之所以史料上叫“水”而不叫“河”,是因为在战国秦汉时期,历史记载中的“河”这个字,基本上就是黄河的专属代号。其他的河流无论是流量还是流域,都无法与黄河相提并论,所以通常称为“水”,例如漳水、淮水、渭水等等。涧水是黄河的二级支流,全长约100公里,从北向南,流入洛水。从规模上看,涧水只是中原地区一条普通的河流,不要说和长江、黄河相比,就是淮河等河流相比,水量也是远远不如。其河面宽度最多也就小几十米,而其深度也不足以承载内河航运的船只。可以说,涧水真的就是一条普通的小型河流。如果是在平时,要想渡过涧水,并不是一件难事。一叶小舟,用不了几分钟就可以到达对岸。但是当这条河流如护城河一般,出现在函谷关面前的时候,它的防御力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在陆地战场上,一旦出现贯穿整个战场的河流,那么对进攻一方的难度将急速上升。即使是军事装备高度发展的现代战场上,一旦遇到江河湖泽等地形,也需要专门的两栖战术和装备来应对,更不要说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战场了。有这么一条涧水,对于合纵联盟而言,就意味着他们在渡河的过程中,全程处在函谷关秦军的弓箭射程之内。无论是进攻还是撤退,都必须在渡过涧水的时候,付出极大的代价。而且所有的重型攻城武器,基本不可能被运到函谷关下。如果说第一险和第二险都是老天爷赏饭吃,那这第三险就完全是老秦人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来的。第三险,函谷关。无论是稠桑原,还是涧水,都不能算是天堑,想要克服这些自然条件,其实还是有很多办法的。然而把这些天然的优势整合在一起,形成一整套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则是依靠老秦人亲手打造的函谷关要塞。既然是要塞,当然不可能仅仅只有一面城墙,除了常规的作战部分,还有供守城士卒居住和生活的区域,以及存放箭矢、桐油等防守物资的库房。只要有充足的物资供应,函谷关的守军就可以拥有长时间续航的作战能力。各国从曾经联合攻打秦国作战地得出秦国防御建筑函谷举易守难攻,那可是块险地建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