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张仪知晓好友死因 ...
-
然而,事实正如张仪预料的那样,这一年里,秦国不断派兵攻打魏国,并夺取了曲沃等地。经过此事后,魏王慢慢对张仪有了信任,开始奉行事秦的策略,但是魏王还是担心张仪和秦王上演的是“苦肉计”,毕竟大家的仇恨那么深,又岂是说说好话就可以翻篇的。张仪的策略遭到了公孙衍的强烈反对,公孙衍擅长合纵,张仪专攻连横,可以说两人天生就是对手原先两人在秦国就结下梁子,如今在魏国再次上演相互较量。张仪来魏国任职,自然就与公孙衍对上了,而第二轮的较量就是因为齐国。公孙衍认为,如今五国合纵同盟已经形成,趁此时机应该联合各诸侯国兵力,向齐国宣战,以此夺取更多的土地。而张仪却坚决反对,张仪出自鬼谷子门下,自然知晓自己师兄的事迹,他认为,二十年前,马陵之战,魏国派出大将庞涓,倾一国精锐之师攻打齐国,齐国军师孙膑于马陵设伏,歼灭魏军十余万人,大将庞涓也自杀于此。马陵之战之前,齐、魏实力相当,尚且兵败。如今,齐国实力日渐强盛,而魏国却处处受制于秦国,若是此时与齐国交战,无异于玩火自焚。面对张仪和公孙衍的争执,魏王虽然认同张仪的观点,可是向齐国的复仇之心还是占据了上风。于是,他采纳了公孙衍的建议,出兵伐齐。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张仪谓梁王不用臣言以危国。梁王因相仪,仪以秦、梁之齐合横秦。齐、魏两国在承匡交战,魏国再次兵败而归,此时的魏王才深感后悔,不该听公孙衍的建议,可惜悔之晚矣。此时,张仪又向魏王献策,让魏国与齐、秦这一东一西的两个强国交好,魏国便可借势而上。魏王为了平息齐国的怒火,采纳了张仪的策略,并派遣张仪出使齐国。其实,张仪促使齐、魏交好,是害怕齐国攻灭魏国后,没有了魏国的缓冲,齐国将直接与秦国对垒,到时候,整个中原的形势将更加难以掌控。所以,张仪出使齐国本质上是为秦国减少危机。而另一边,公孙衍因承匡之战大败而失去了魏王的信任,权力也被慢慢架空,为了泄愤,他决心在张仪出使齐国的时候报复他。当时,张仪出使齐国必须经过卫国,于是,公孙衍提前赶到卫国,摆了一桌酒席邀请张仪,假意向张仪赔罪。席间,两人把酒言欢,张仪见公孙衍装得认错态度诚恳的样子,原本心里那点疑惑现在终是解开了,张仪开始想公孙衍怎么没有在自己离开魏国出使齐国时在魏王身边上书自己,而是跑来和自己情深的样子,于是暗地派人手到齐国打探信息,这才知道公孙衍内心谋划着什么,但是张仪并没有表露出知道什么的样子。为保证事情顺利完成,在公元前334年,齐国与魏国正处于相互猜忌的状态。张仪以自己的智慧和辩才来游说齐王与魏国联盟。张仪是一个精通辞章之术的人物,他知道如何用言辞说服和操控人心。于是,张仪开始了他艰难而重要的使命。他先是向齐王发去一封书信,详细说明了魏国与秦国间长期存在的不和睦关系,并向齐王描绘了一个庞大、威胁到整个中原地区安全的秦帝国。同时,他在信中强调了通过与魏国结盟可以形成一个强大反击秦国的力量。而后又继续与公孙衍演戏,两人握手言和后,公孙衍没有立刻返回魏国,还是执意将张仪送到嗯咯齐国边境。离别时。公孙衍对张仪依依不舍,寒暄了很久才离去。而他们这幅兄弟情深的画面被前来迎接的齐国大臣看在眼里,并将此事如实地禀告给了齐威王,使得齐威王对张仪的信任大打折扣。张仪来到齐国国都临淄后,第一时间请见了齐王。大殿之上,张仪向齐王表达了魏王想与齐国连横的愿望,希望齐国能与魏国交好。齐王闻言怒不可遏,厉声质问道:“你可知公孙衍游说各国组成合纵联盟,三番五次怂恿魏王攻打齐国,而你张仪与那公孙衍兄弟情深,分明就是一丘之貉,此番前来能安什么好心!”张仪见齐王发怒,连连作揖,想让齐王听他的解释。可齐王早就没了耐心,准备派人直接将张仪赶出了齐王宫。张仪向齐王说自己与公孙衍在魏国的关系现状,并且说明公孙衍建议来攻打齐国,是自己阻止并让魏王知道与齐国联盟才能保护好本国,并说明前段时间写个齐王的信并不是谎话,齐王看在张仪这么有诚意的份上便继续听他说下去,张仪见齐王张仪愿意听了也赶忙展示自己的口才。张仪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在演讲中,他展示了对政治、外交和战略策略方面深入透彻的理解。他告诉齐王,“天下之事无非平衡也”,并指出只有通过联盟才能实现平衡,保证各方利益得到最大化。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观点,张仪谈论了历史上一些成功或失败联盟案例,并分析其中背后隐藏着的诀窍和教训。通过这些案例分析,他试图给予齐王启示:只有通过联盟才能共同应对挑战并取得胜利。此外,张仪还引用经典故事和传说来加强自己观点的可信度。他引述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忠信,。” 这表明建立在坚实基础上并遵循道义原则是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在演讲结束后不久,张仪就收到了一个好消息:齐王同意与魏国结成联盟!这个结果证明了张仪游说技巧高超以及对□□势洞察力。魏王始终是不同意与秦国联盟,他不愿相信秦国在攻打他们魏国后就想跟他们联手。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齐国这时候帮了秦国一把,齐、魏两国刚签订合约联盟,然而齐国就来攻打魏国,其实这一切都是齐国奸臣受公孙衍贿赂,他向齐王进言:“一切并没有张仪说的如此简单,秦国总是攻打魏国,如今魏国突然前来与我们联盟,定是想把我们拉下水,为他抵挡住秦国的铁骑啊,望王上三思啊。”齐王这才反应过来,于是连忙准备作战攻打魏国。他在最不合时宜,盟友最需要坚定信心的时候,捅了盟友一刀。齐国攻打了魏国。秦国又出兵韩国,灭韩国八万军队,震慑了关东六国。此时,张仪的“舌头”起了“东风”的作用。张仪给魏哀王讲了四方面:一是魏国的地理环境需要一个靠山,这种讲述和苏秦完全是“南辕北辙”,同样一个国家、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表述出来的内容就不同。二是讲兄弟姊妹间尚且心不齐,几个国家之间更不会同心协力,齐国就是个例子。三是秦国下定决心攻击魏国,魏国没有继续存在可能。四是魏国对秦国有利用价值,可以帮助秦国对付最想对付的敌人——楚国。一番操作之下,魏王终于相信张仪,选择与秦国联盟。
张仪在游说各国的路上不断奔波,然而这时苏秦身边的人传信来说苏秦在一次外出乘坐马车去皇宫见齐王时没有多带人手,似乎有人提前了解到苏秦的行程后派刺客潜伏在必经之路,刺客手持利刃向苏秦刺去,或许刺客也知道苏秦在齐王面前受宠一时心慌,苏秦并没有立刻毙命,他忍住疼痛,吊着最后一口气来到王宫,对齐湣王说:“我就要离开大王西去了,希望大王为我报仇。”齐湣王快要哭出来了,他说:“先生请放心,我一定派人找出此刻,处以极刑。”这时苏秦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大王不必兴师动众,只要把我拉到街上,处以五马分尸的刑罚,并发布告示说,苏秦是燕国的间谍,这样,刺杀我的人就会主动出来领赏。”齐湣王答应了苏秦的请求,按照他所说的去做,果然,那名刺客看到告示后,高高兴兴地前来领赏,最后被抓住处以极刑。张仪看完信件内容手脚软瘫坐在地上,虽然自己与苏秦政治理念不同,但是他们依旧是很好的朋友,如今好友死了,自己怎能不伤心呢,虽然表面刺客已伏法,但张仪不信小小刺客就能伤得了苏秦,定是后面有人相助,张仪派手下联系在齐国的暗线,查明此事,在查询不久就发现到此事果然有问题。苏秦虽然佩戴六国相印,有数不上的光荣加持,但是他从未就此掉以轻心,依旧游历于各国之间加固关系。这一年,燕文王去世,由太子即位,也就是燕易王。当时,燕国忙于治丧,边境稍有松懈,齐国就对燕国发起了进攻,夺下了十座城。苏秦来到燕国时,刚好碰上了这件事。此时的燕易王,正在为丢城折兵而烦恼,听说苏秦过来,高兴坏了,像是遇见了救星,他不客气地说:“当初先生周游列国,先父进行了资助,如今齐国违背盟约,进攻赵国,又进攻燕国,先生能去齐国为燕国讨回失地吗?”听完燕王的话后,苏秦的脸红到了耳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他很快就恢复镇静,拍一拍胸脯保证说:“燕王请放心,对于先王的知遇之恩,赴汤蹈火我也要报,我这就去齐国,讨回失地。”说实话,十座城池要想讨回,谈何容易!苏秦虽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他也算是豁出去了。因为燕国是第一个支持他的国家,也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加之他心里还藏着燕太后,所以早就把自己当成了燕国的一份子。到了齐国以后,苏秦立即求见了齐王。齐王问:“先生这次来敝国,有何见教?”苏秦听到后向齐王拜了拜,回答说:“听说大王最近获得了燕国的十座城,特来向大王道贺。”齐王虽然觉得苏秦的道贺有些唐突,但还是很开心。就在这时,苏秦突然仰天长叹,抹了一把眼泪,对齐王说:“大王啊,齐国就要大祸临头了,我今天顺便也为大王吊丧!”齐宣王看见苏秦一会儿笑,一会儿哭,实在摸不着头脑,于是好奇地问道:“先生刚才还向我祝贺呢,怎么突然又吊起丧来了?”苏秦止住哭声,回答说:“大王啊,我曾听别人说过,一个人就算肚子再饿,也不会吃乌喙这样的东西,因为乌喙虽然可以暂时填饱肚子,但不久后便会中毒。大王取得燕国十城,而燕国又与秦国结姻,到时候他们一起攻入齐国,齐国不就危险了吗?这和吞食乌喙是一个道理。”齐宣王听见后,脸色大变,忙向苏秦行了个礼,说道:“先生所言在理,寡人之前竟没有想到这一层,如今十城已得,又该如何是好。”“大王要是真能听我的计策,应该立即归还燕国那十座城,,燕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拿回十座城,必然大喜过望,秦王得知后也必定高兴,到时候齐,燕,秦三国亲善,大王要号令天下,谁敢不听?”齐宣王被苏秦说得心服口服,心想:“反正那十座城也不是齐国的,为何不做个顺水人情呢?”就这样,齐国归还了那十座城,苏秦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自那以后,苏秦成了燕王宫的座上客,他经常找机会和燕太后见面,两个有情人你来我往多了,总有暴露的那一天。那时候,燕易王十分愤怒,不再信任苏秦,甚至对苏秦敬而远之。这种态度上的变化,让精通世故的苏秦深感不安。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要离开燕国。一天,他对燕太后说:“先王文王和你们母子对我大恩大德,我今生都报答不完,如今待在燕国,什么都做不了,所以我想去齐国,齐国是燕国的大敌,我暗中在齐国做一些有利于燕国的事,借此削弱齐国。”燕太后虽然有一万个舍不得,但他最后还是点了点头。这次作为间谍潜入齐国,虽说有莫大的危险,但苏秦相信,凭借自己的才能,以及齐王的信任,暴露身份的可能性并不大。只是还有一点让他担心,那就是燕国大夫们不会相信自己,肯定会在燕王的耳边说坏话。对于这一点,苏秦很聪明,懂得应用最简单且常发生的事情来说服别人。他通过一个小故事,就能轻松地解决。说是有一户人家,妻子与人私通,打算毒死丈夫,侍妾知道后,假装摔倒打翻了毒酒。结果丈夫很生气,惩罚了侍妾。最后这位侍妾既救了丈夫,又保全了妻子……苏秦正是通过这个故事,将自己比喻成侍妾,说服燕易王,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就这样,苏秦假装因为自己和燕太后的事得罪了燕王,逃到了齐国。齐宣王原本就很欣赏苏秦的才华,这次更是直接让他做了齐国客卿。而苏秦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快就赢得了齐宣王对他的进一步信任,逐渐在齐国站稳了脚跟。此后的日子里,苏秦基本是在齐国度过的,他一边为齐宣王出谋划策,取得信任;另一边又不失时机地把燕国的利益放在首位。每当齐宣王要做出不利于燕国的决定时,苏秦都会展示自己的辩才,加以阻挠。最后不仅让齐宣王打消了念头,还让他认为苏秦对齐国是忠心耿耿的。由于齐国和燕国之间的国力悬殊,所以苏秦一直等待一个时机,一个使这种差距缩小的时机。后来,齐宣王驾崩,齐湣王即位,这个机会也终于来到。齐湣王和齐宣王一样,都非常重视苏秦的才华,还让他做了齐国的宰相。一天,齐湣王将苏秦找来,问他要如何安排先王的后事。苏秦说:“为了表达大王您对先王的一片孝心,应该尽齐国所能,进行厚葬,让先王在九泉下,也能体现大国之君的雄风。”结果,齐湣王果然中计了,他大兴土木,将许多珍宝拿去陪葬,导致国库空虚,民怨沸腾。不仅如此,苏秦还让齐湣王大修宫殿,大修花园,使齐国的国力被逐步掏空。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秦在齐国生活也有一些年头了。这些年里,他深受齐王的信任,地位也越来越高。因此,齐国身居高位的臣子对他怀恨在心,最后,收买了一个亡命之徒,让他伺机刺杀苏秦。张仪在知道凶手是谁后自然要为好友报仇的,张仪先是暗地里派人收集此人勾结乱党的证据,再查到此人包藏祸心竟然私自养兵,种种证据之要成功交到齐王手上,他的下场自然是连诛九族,张仪把所有证据都交到齐国内线手上,让他想办法交给齐王,张仪手下办事效率果然极快,不久齐国一名大官人就被除斩,此结果令张仪非常满意,在处理完苏秦的事情之后,张仪就加快游说楚国的进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