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世乱遭飘荡 ...
-
1969年是上山下乡运动最为波澜壮阔的一年,陈子美的儿子陈庆春也在这次上山下乡的名单里面,看到名单他和表弟陈有道面面相觑,互相苦笑了一下,自己从小跟随父母本就在山村里长大,也是因为考虑到上学问题,父母把自己送到了城里姑姑、姑父家,自己熟练掌握在农村的生存技能,可是表弟不过11岁的孩子,他去山上怎么生存啊,他知道怎么劳作怎么做饭吗?话不多说二人还是抓紧把这个消息回去报告给了姑姑、姑父。
屋里的陈易安和曾成采夫妻俩也是愁云满面,二人看着空荡荡的教室和校园,看着写满笔记的教案,也是两人对坐无话可说。迷惑不解的二人还没想明白这个事情,就听到扑通扑通的脚步声,他们知道是两个孩子回来了,二人抓紧调整自己的态度,换上了一幅笑意盈盈的模样面对着两个孩子,可是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听闻才12岁的儿子也要去插队,陈易安惊呆了,她颤抖着说不出话。曾成采轻抚妻子的肩膀,“易安,放宽心,你当初你也是十几岁就和子美兄生活在山上,不也过得很好,还造福了一方百姓。你能行咱们的孩子肯定也能行。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咱们对儿子的期望不就是得其道,行其事。毛主席自己也曾将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大儿子□□亲自送到农村去,拜一个农民大爷为师。主席能做到的,我们也能。”说罢他笑着对儿子和侄子说:“庆春、有道,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你们去了一定要谦虚谨慎,多请教,态度一定要好,用心一定要诚。在父母身边还能靠父母,出了门就只能靠自己了。”
听到这个消息的陈静轩也从龙潭村赶了过来,他1942年因为战乱和父母分别流落龙潭村,如今早已在村里安家落户生活了下来。他深刻明白在农村生活的道理,往日因为战乱,村民们因为遭遇相同,所以能同仇敌忾,同声连气,同气连枝,互相理解互相帮助。而且以前村里生产资料私有,富裕的村民也乐于做个好人接济一无所有的人。可是今时已不同往日,现在是吃大锅饭的时代,所有的物资都是公家的,现在家家都在艰难度日,这些年幼的学生们去了能不能吃得饱就是一个问题。大哥的儿子庆春还好农村尚且待过,跟着大哥大嫂掌握了很多生存的技能,就是二姐的孩子让陈静轩也犯了难,不过11岁的孩子,肩不能担手不能提,一个只到自己腰部的娃娃能干啥呢。陈静轩的妻子清芬忍不住对姐姐说:“二姐,你让有道上学太早了,怎么当时不多等两年在上学啊?”陈易安也是悔恨的不能行,“当初哪想得到呢?只希望能让他早点完成学业,早点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谁想得到学问还没学好现在就去接受再教育了。”清芬也轻声安慰姐姐,“还好有道是一个男娃娃,要是和敏霞一样的女娃娃才愁人呢?男娃娃皮实顶多挨饿受冷,要是女娃娃在偏僻的山沟沟里,你说咋搞,可不得天天担心她的人身安全,别哪天被那些流氓混混欺负了,父母不在身边也保护不了更不得夜夜睡不着觉。”
陈静轩看着一大一小两个娃娃,他对两个孩子分享了自己当年在农村的生活经验。“在农村,一定要虚心低调,现在是农民当家做主,你们更要多向劳动人民请教,勤快嘴甜。不要闹事,有矛盾一样要忍住,那里不比家里,你们在那里是外乡人是从别人嘴里抢粮食,别人自己现在都不够吃能跟你们分一点一定要感恩戴德。”陈静轩也是不忍,看那些不懂生产的年轻男孩女孩在村里饿的面黄瘦的,想起来曾经的自己也实在是于心不忍吗,以前是全村之力养活自己这一个外乡人,而现在是数量比肩村民的下乡知青,家家户户都很困难,实在是接济不起。
更糟糕的噩耗传来,大嫂高怀英跌跌撞撞的说:“革委会把子美抓走了,说他是□□,戴修正主义的帽子。”几人顿时惊呆了这可不是小错误。“这是为啥啊,大哥一向谨慎,不是还反复交代我们要慎言慎行。”二妹陈易安不解。还不是因为□□的事,他实在忍不住反驳了两句,结果被有心人记住了,这不立刻一堆人找到家里把你大哥打了一顿抓走了。
陈易安也是无奈,连一向沉着冷静的大哥都按捺不住,可想而知这些造反派说话有多难听了。陈子美愤愤不平,他实在不能理解为何跟变了人间一样,一切都乱了套。陈子美再也忍耐不住,所以再别人出言讥讽的时候他忍不住反驳了几句,不过陈子美认为自己并不后悔。被打的鼻青脸肿、浑身是血的陈子美笑着对弟弟和妹妹说:“就这样吧,和老前辈一样挨几顿打去劳改几年我心里还好受一点,让我做个哑巴做个聋子我反而受不了,以后去了农场反而眼不见心不烦。比起被活活打死的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他们已经对我很仁慈了。”说罢陈子美流出了沾血的泪花。想起暴徒打死的航天材料研究所所所长姚桐斌,陈子美忍不住说:“我倒宁愿他们打死我,也好过打死姚所长这样的航天专家,缺了这样的专家,国家的航天事业又得耽误多少年啊,算了算了,我是忍无可忍就不想再忍,你们可一定要记住忍耐和等待。”他郑重的对着妻子和弟弟、妹妹说。陈子美转头对着妻子郑重的说:“怀英,我最担心你,为了庆春,为了将来咱们能团聚。更为了高将军,请您一定要忍耐和等待。我今日是因为悲愤刘主席的遭遇,以后定不会再这样了。你可一定要耐心等待,我们还要等到叔父平反的那天。”
在离别去改造的车站,孩子、老人,更多的是年轻的少男少女,他们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可是一双双眼睛却都又满含着恐惧与愁思。他们中间的这些人又哪里想的到未来会是浮云一别后,世事两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