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二章 ...

  •   陶西约我在屋顶喝酒,屋顶上放了张小桌子。
      小桌子是青楚放上去的。
      正是盛夏,骄阳似火,蝉鸣不止,稍活动便要出一层薄汗,热的人心躁动不安。待日落黄昏晓,微风清凉,懒懒躺到这屋顶上,再拿壶酒,要从黄昏待到月明,看百家灯火,若恰此时爱人家人路过,常生出此生足矣的念头。

      陶西甩着不知从哪个摊上淘换来的香囊,盘腿而坐,道:”这是我新买的,白哥觉得如何”我便好奇的看他一眼,倒了杯酒自酌,只等着后话。
      他那香囊味道甚浓,应是除了放了苍术、白芷、菖蒲、藿香等常用物,另加了冰片,夏季湿热,香料主散郁火,倒是十分合适。
      "眼光不错。"
      他却把那香囊解下来扔了,再喝了杯酒,躺在了屋顶上,随着他动作,那身上的小挂件也叮咚乱响,颇为悦耳。
      “我本想买个简单点的小香囊的。小时候我母亲会亲自做,没有这么复杂,只晾干的丁香花,再缝个葫芦袋。我问那老板有没有只装了丁香花的,或是装了其他花的也可。老板说现在已没有那样的香囊了。”
      倒是甚少看他如此落寞,又突然怜他家人离散,我就从桌侧移到他身边,拍了拍他胳膊,他仍直勾勾的看着月亮。

      陶府的败落,与宣明帝继位第五年的一件贪污案有关。
      宣明帝继位第五年,方十六岁,意气风发、励精图治,野心勃勃地要清吏治肃朝纲。
      当时辅政大臣颜瑁仍在。颜瑁是厉文帝临终亲任辅政大臣,行事作风与厉文帝一脉相承,皆是雷厉风行的性子。
      对了,颜玦和颜瑁并没有关系,只是恰巧一个姓。不过沐天郡百姓总觉得颜府背靠摄政大臣,就是太看得起颜府了。

      正如历朝历代地每一对年轻的帝王和权柄在握的辅政大臣,小皇帝与颜瑁龙争虎斗,明枪暗箭,常误伤池鱼。朝中人心惶惶,怕帝王一怒血流成河,皆是夹着尾巴做人。
      颜瑁不肯识相的告老还乡,老当益壮仍凌驾于皇权之上,宣明帝不满颜瑁的强硬作风,朝气蓬勃更不可能继续被辅政大臣压制,矛盾与日俱增,已有水火不容之势。

      宣明帝十六岁时,颜瑁已近古稀之年,精神矍铄却有些经年累积的病痛,硬挺数月之后,还是在六月告了病假。
      颜瑁在朝时,许多两朝元老不满颜瑁行事狠辣,便告老还乡,以示不满。
      而宣明帝七月招大批老臣回京,其中就包括陶老先生。

      同月,豫州郡守上奏,豫州大旱,请求朝廷拨款拨粮赈灾。
      豫州处在中原大地,在九州之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这片土地丰年产粮,可供国家粮库充盈,可当年灾区气候干旱,灾情恶化,又遇救灾不利,粮价飞涨,以至于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帝王看奏章地脸色阴沉,大臣们皆不敢直视。

      “众位爱卿,说说吧。”

      大臣们继续盯着脚尖,仿佛鞋上写着奏对十策,能救黎民于水火。

      只有一位年轻官员出列:“陛下,豫州灾情严重,请修堤梁,通沟浍,轻徭役,开仓放粮。伤旱甚者,民毋出租赋,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道路给粮禀,至所在,三长赡养之。”

      小皇帝看了他一眼,这臣子身材挺拔五官端正,看着倒是让人颇有好感。

      “你是谁?”

      “回陛下,臣李维,任礼部员外郎。”

      礼部是个闲部,能在礼部干活的不会是颜瑁嫡系,宣明帝看这个年轻臣子就更顺眼了。
      “不错,你所说是历代应对旱灾的措施。可还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抗旱方法?”

      “臣为西北人,每岁之中,风旱无常,故经雨之后,必用锄启土,籽壅禾根,遮护地阴,使湿不耗散,根深本固,常得滋养,自然禾身坚劲,风旱皆有所耐,是籽壅之功兼有干风旱也。”

      那时帝王手下没什么人,刚召回的老臣又年纪大,小皇帝急迫于培植自己的势力。这个年轻臣子撞上来,真是撞到了帝王的心坎上。
      “爱卿,你可愿意督办豫州赈灾之事?”

      “臣,万死不辞!”

      一时群臣皆口呼皇上圣明,实乃灾民之福。

      只是没想到李维,竟然能丧尽天良,与当地贪官同流合污,趁机敛财搜刮。
      当时豫州一个郡的受灾人口达到十万人,李维带着百万两白银去赈灾。当地郡守与李维私相授受,虚报受灾人数,贪墨赈灾款项。
      当地本有民间所设义仓,以及官府所设官仓,李维只开义仓放粮,倒卖官仓粮食给富户,一石米能卖五千钱。
      至豫州一郡死十之七八,出现人相食的情况,程度之惨烈,世间少有。等到有豫州臣子冒死上书,灾荒已成不可挽回之势。

      事情发展到此时,仍然和陶府没有关系。

      宣明帝震怒,当即下令腰斩李维,诛其九族。这才发现李维确实出身困苦,无父无母无亲族,然科举上很有天赋,二十多岁便中举,初只任职郎官。几年之间在祠部、主客、膳部轮换,得够了钱打点上峰,才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
      又查其师长好友,李维是厉文帝在位时中举,那一年的科考座师便是陶老先生。其少年时上的学堂,曾被陶府资助。更有,李维在出京前,曾亲自给陶老先生送过礼。
      沐天郡毗邻京都,陶老先生又轻车简从。李维在出京之前,陶老先生刚到京城。李维善钻营,陶老先生当时又有起复之势,便在出京前,特意提着一篮新鲜水果看望陶老先生。陶老先生知道他将要去豫州督办赈灾一事,礼尚往来,赠其一本《救荒活民书》,因有诸多教导,又留他吃了晚饭。

      这件事,陶府便再也说不清了。

      李维九族实在无人可诛,然而此事众怒难任,不能只斩杀一人作罢。陶府就做了这替罪羊。小皇帝良心未泯,陶老先生又是旗帜鲜明地帝党,就判了陶老先生识人不清之过,命陶老先生出京回沐天郡,静思己罪。

      若是到此为止,陶老先生还算不上冤枉。

      沐天郡百姓平时极为敬重陶老先生为百代文宗,清官表率,不与颜瑁同流合污。称赞其方正贤良,举世无双。
      此事一出,陶府声名一落千丈,文人举子口诛笔伐不断。称陶老先生徒有虚名,实则以权谋私,不配为官。更有甚者,要陶府上下为豫州八万百姓偿命。
      陶老先生一生爱惜羽毛,想不到晚年竟声名狼藉,被迫自缢谢罪。
      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便是如此。
      陶老先生一生清廉,逢此无妄之灾,树倒猢狲散,我们这才捡回了陶西和青楚。

      陶西房中一直挂着两句诗:静坐常思己过,闲时莫论人非。想来诸多感慨藏在心中,苦不能与人言。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章 第二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