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4、只有两个人的朋友圈(94) ...
-
只有两个人的朋友圈(94)
今天上午陆敏晶通知科室全体人员:今后综合组由郑涛负责管理。等于是宣布林晓雨的组长被撤了。
不知道同事们怎么看待,但林晓雨自己不以为意,反而觉得轻松。一直以来她都没把自己的这个组长当回事,总觉得还不如业务组的组员呢。郑涛是副主任,今后专门负责综合组,明显提升了综合组在科室里的地位。因此她反而有些高兴。只是有些担心郑涛会严格管束,那就不如现在这般自由散漫了。
她生李如海的气已经慢慢消散,所以跟他倾吐了这么一大篇话。
22:41他回复:我快忙死啦[抓狂]
当晚她睡了,没看到。
2014年10月25日
09:26林晓雨回复:[拥抱]周末总可以好好休息吧?
11:58李如海回复:但愿吧[呲牙]
她很少发拥抱这样比较亲密的表情,他又开始呲牙大笑。雨过天晴。
12:26他转发了一篇《有一种“二货”叫摄影师》,讲述身为摄影师的种种艰苦危难。
她知道他很喜欢摄影,14:35回复:[呲牙]确实很辛苦,但真的喜欢,发自内心的热爱就不觉得苦了。
15:05她转发了一篇薛涌写的《脑子不好使可别怪父母》,配文:我就喜欢那些没用的学科[呲牙]
文章很长,主要观点是:
我们的大脑确实是在进化过程中被基因所塑造的,是“天成”的。但是,这种“天成”的力量本身,就给我们留下了根据环境而“养成”的巨大空间。换句话说,“养成”就是我们“天成”的人性之一部分。这大概也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差别之一。
人类的教育体系,其实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这种进化原则。以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为例,最顶尖的常春藤大学,比较注重的是宽泛的文理教育。像历史、社会科学、文学等等“没用的学科”,往往成为校园里最流行的专业。到了州立大学,哪怕是非常好的州立大学,注重专业特别是科学专业的趋向就已经很明显了。再低一层级的地方大学,大部分学生则选择管理、财会等等“实打实”的专业。最低层级的两年制社区学院,则以电机、烹调等等实用技艺为主。更有许多孩子,早就跳出高中,到职业学校中学习具体的手艺。
这里的逻辑也很清楚:越高级的人才,未来所要适应的环境越复杂多变,越需要灵活广泛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我们甚至可以把常春藤中广博的知识训练比喻为人出生前脑子里过剩的神经元和连接神经元的突触。这个大底盘要根据日后的生活和工作需求而发展或修剪。越低级的人才,其生活和工作环境也就越单一,乃至可以一生靠一种手艺吃饭,自然用不着学习很多明知道没有用的东西了。
16:24他回复:人性本无差别,实际生活中出现了差别,是因为看世界的心[呲牙]
看到他回复她很开心,但觉得他有点驴头不对马嘴,16:42回复:人性?这里是说人脑吧?[调皮]
17:12他回复:脑子是器官,器官不是人的吗?[呲牙]
她有点无语了,人家分明是在讲大脑的进化,算是科普文章,他非要扯到人性、人心,究竟有没有点开看这篇文章啊?但是好不容易和好了,她不忍明说,18:24回复:[晕]你说的没错,但你说的是情商吧?这文章只针对智商[呲牙]
他没有再回复,可能觉得跟她说不清,她无法理解他的话。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着实很难,即便是相亲相爱的两个人。即使再爱一个人,也无法完全读懂对方的每句话、每个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