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油辣子拌凉皮 ...

  •   杨素芬一听杨华卖起了关子,一巴掌拍在杨华手臂上,“臭小子,跟你妈卖关子。快说,不说清楚没饭吃。”

      杨华连忙交代,原来杨华和姜艾在路上晃悠,摸清了几家厂子的位置,和保卫大哥搭了几句话,打听了下情况,混了个脸熟。杨华在不知不觉中也想着帮老太粽子多多推广,就不自觉的开始跑起了市场。

      正准备回家呢,只觉得马路上一阵邪风吹过。舅甥俩定睛一看,只见一个穿着短袖花衬衫男子骑着一辆红白相间摩托车飞驰而过的拉风背影。

      杨华羡慕的看着那辆摩托车,男人嘛,古代爱马,现代爱车;姜艾感慨的看着那个背影,90年代能骑着摩托车的大小也是个土豪啊!不知道自已什么时候才能脱贫致富奔小康。

      两个人继续走着,突然看到那摩托车慢下来,然后停在了路边。那车上的人摘下□□镜,朝姜艾他们看来,大声喊,“华子,真的是你啊!”

      杨华仔细看向那人,长长哦了一声,说“高锋,是你!几年不见成大老板啦!”

      原来土豪名叫郑高锋,是杨华的初中同学,只不过土豪家里穷,初中没毕业,就去混社会了。

      80年代那时,市场经济才慢慢放开,清州市虽然地处江浙沪三角,但经济还不算发达。土豪先是在清州市混了段时间,饥一顿饱一顿,感觉十分没有前途。

      正迷茫呢,听人家说广东那边香港人、台湾人建厂多,去那边打工能挣钱。小伙子无牵无挂的,摸了辆火车爬上去就辗转去了广州。

      在广州,也是先到处找活,进了厂,慢慢的从工人做起到跑销售,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就想着自已单干。但那点钱在广州并不算什么,高不成低不就的,郑高锋就想到了回乡创业。

      他之前在广州从事的是服装行业,现在回来也是开了个小的服装加工厂,专门做来料加工。经过了一年多的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现在厂里大小也有100来号人了。

      “高锋啊,你现在真的是了不得了!开起了厂,骑摩托车,衣锦还乡啊!”杨华稀罕的摸了摸摩托车手把,衷心为同学感到高兴。

      “哪里哪里,就是个小厂子。”郑高锋嘴上谦虚,但满脸是掩饰不住的得意,“你现在也到清州来了?在做什么呢?”

      杨华有些不好意思的说,“和你没法比,我在运输队里找了个活。我家里开了家卖粽子的店,这不,出来转转看看能不能把我家的粽子推广出去。”

      “那也很不错嘛!店开在哪儿呢?”郑高锋问

      杨华给郑高锋指了指路,说:“我们家的粽子口味上绝对是顶顶好的,如果你们厂里有需要,也照顾下生意啊哈哈!”

      “那肯定,这样吧,我现在先去办个事,等回头我就去你店里一趟。”郑高锋也有心拉同学一把,反正厂里食堂是要包一日三餐的。

      杨华没想到郑高锋这么干脆就答应了,高兴的嘴巴都要咧到耳根了。两个人约好了时间,郑高锋又骑上了拉风的摩托飞驰而去。

      姜艾对杨华竖起了大姆指,“舅舅,你真厉害啊!”

      杨华心里激动不已,不管成功与否。他感觉到自已在跑市场的过程中,自已变的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信,不论成功与否,他觉得自已在精神上得到了成长。这是和在运输队的工作截然不同的体验。

      下午,郑高锋如约而至,杨素芬和周菊英照例回到出租屋去包粽子,杨华和姜艾两个人看店。

      杨华给郑高峰各种口味的一口粽摆了一盘,又切了溏心蛋,倒了豆奶。郑高锋品尝了以后连连点头,几口就光了盘。

      “你们家粽子味道确实不错,有点像嘉兴粽的味道。”郑高锋也是走过南方,见多识广的人,对老太的粽子予以了肯定。

      东西好,价格便宜,郑高锋觉得不是在帮老同学,自已确实也从中能获得好处。毕竟厂子里是包一日三餐的,粽子有肉又管饱。而且吃的也方便,至少在洗盘子这一块就节约了人力。

      当下就和杨华谈好了订货的各种细节,在姜艾的要求下,两个人还签订了一份书面协议,约定好每两天供一次货,大粽子小粽子数量先各送200个,到时根据工人们的喜好再调整。

      有了第一笔成功的订单,杨华像是被打了鸡血,也不着急着回运输队上班了。从运输队借了辆自行车,每天早上天蒙蒙亮就出门,把清州城都转了个遍。

      百折不挠,越挫越勇,加上杨华脑子活,会说话,慢慢的把各个私营厂子打开了,再慢慢的打入了国营厂。杨华在一个月时间里竟谈下了大小6个厂子的,加上幼儿园,实验小学,现在老太粽子要固定向8家单位供应,知道老太粽子这个品牌的人也慢慢多了起来。连带着带动了粽子店的生意,有些散客平时路过,看到老太粽子的招牌,也会顺手购买几个粽子回家。

      订单量一大,杨素芬和周菊英两个人忙不过来了。于是杨慧现在也在帮着包粽子,另外又请了一位田婶来帮忙。每天光粽子就得生产上千个,豆奶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胖婶每天生产的豆浆全部被老太粽子给包圆了。

      当然,配料的方法还是紧紧的掌握在杨素芬手里,她也每天不辞辛苦的早早起来做好准备工作。然后等杨慧和帮工田婶来包粽子,周菊英也不出摊了,就在家负责加工生产。

      杨华则正式向运输队辞了工作,每天早上骑着小三轮,载着杨素芬和姜艾还有粽子豆奶等去店里。然后再去给厂子、学校送货。一家人虽然辛苦,但是感觉生活特别有奔头。

      现在店里除开粽子,溏心蛋和豆奶更受大家喜爱,特别是带着孩子的家长。小朋友不爱吃家里煮的蛋黄,但都很喜欢老太粽子的溏心蛋,再配上一碗豆奶,加一个一口粽,就是一顿丰盛的早饭了。

      过了早饭饭点,客人渐少。此时老太粽子店里弥漫着一股奇异的香味,浓郁的辛香中带着一丝中药的气息。引得路人驻足探望,以为老太粽子店出了新品。

      姜艾蹲在一个煤球炉前,闻着一个大铝汤锅里正在翻滚上升的汤的气味,又小心翼翼的拿了个汤勺舀了些汤,吹凉了用嘴抿了抿,咂吧咂吧细细品味。然后把汤勺里剩下的汤汁倒回锅里,摇了摇头,“唉,又不对,到底还少些什么呢?”

      杨素芬摇着扇子在边上笑着说,“豆豆,这次的味道还不错,比以前的好闻。”然后右手拿起了汤勺,也抿了一下汤汁,“嗯,终于没有中药味了,咸中带鲜,回味有点甜。挺好的。”

      原来姜艾正在研究卤水。现在已经是7月初,天气慢慢进入到了夏天。粽子在夏天就卖不太动了。店里的生意也有所影响。姜艾就想着可以卖点卤味,凉拌菜。

      上辈子姜艾也尝试过几次自已卤牛肉,但是是淘宝上直接买的卤料包回来煮好卤水。所以她对卤肉的过程比较熟悉,但是对卤料的配比确没有太大的把握。于是从6月份开始,姜艾就开始了研制卤水的过程。

      卤水和泡菜坛子,是中国饮食文化里两大神秘学。一点点细微的不同,就会造成味道上的天差地别。

      姜艾前期准备工作就准备了好久,首先得认真仔细的回想出各种香料,其次还得去市场里找,市场里找不到的,就去中药店问。一时间,家里的厨房充满了各种香料的味道。周菊英还很担心的问杨素芬是不是病了,怎么买了中药回家。

      而杨素芬也想的开,姜艾折腾这些也是为了家里的生意,她不仅不反对,还很支持,每天和姜艾两个人守在店里的小煤炉边上煮了一锅又一锅的卤水。

      从浓郁到寡淡,从中药臭到卤料香,姜艾和杨素芬一边调制一边做笔记,思考着各种香料的配比,到现在已经是能做出正常的卤汤了。

      可能放在这个年代,算的上是不错的味道。但尝过后世的各种卤味,姜艾觉得还是差了些什么。

      但是从开始到现在也尝试了半大个月了,光卤水所耗费的香料和煤球许多。而且自已一时半会儿也琢磨不出更好的配方了,所以婆孙俩就决定了,先按这个配方卤些来试试。

      决定了以后,杨素芬先是和肉铺老板双多订了一个猪头和两根猪大骨,第二天请肉铺老板将订好的猪肉一块儿送到老房子里。

      这天晚上姜艾指导杨素芬先做了辣椒油。先去市场里挑选辣椒,一半要选用提色性能好的辣椒,一半选用香气重的辣椒,在店里问老板老板帮着挑好了两种辣椒粉,方便取用。

      另外还要准备一些生姜、八角、香叶、桂皮、草果、香叶、陈皮、白蔻等香料,桂皮不要太多,其余的可以适当选用。

      锅里放大量的菜籽油,把火调至最小,先把所有的香料放进去,时刻观察姜的颜色,等姜略微变成金黄色,马上用漏勺将所有的香料捞出。

      关火让油温冷却至50度左右,把辣椒粉和白芝麻拌匀放在一个大搪瓷盆里备用,等油温差不多了,先舀出三分之一烧到辣椒粉上,使辣椒们舒展下筋骨。

      再将油加热到100度左右时,再淋一次,让辣椒们燥起来。继续加热油温,到150度的时候全部倒进搪瓷盆,盆里是一片欢乐的海洋,每一颗辣椒都是活的。在如此递进式的油温作用下,辣椒的香气、辣度、颜色都十分饱合。

      一份好的辣椒油是凉拌菜的灵魂,辣椒油做好之后。整个厨房都充满了辛辣醇香的味道,又剌激又让人欲罢不能。

      辣椒油做好了,姜艾看着红亮亮,油润润的辣椒油,一边流口水一边想着吃他的365种方法。

      想着想着,姜艾有些想吃凉皮了。就磨着杨素芬取了半斤面粉,盐,酵母,加水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盖上湿布醒上十几分钟。

      然后把面团放到一个大大的脸盆里,把面团放进去,像揉衣服一样去“洗”面团。

      水越来越白,淀粉被洗进水中,最后有一团怎么洗也洗不掉的就是面筋了,然后用漏勺细细的过滤一下盆里的水,把面筋都捞出。剩下的液体则要放到冰箱里过夜,等淀粉彻底沉淀下来,第二天才能上锅蒸。

      而捞出的面筋则要揉成一团,再用水继续冲洗,确保淀粉都洗干净了以后也放到清水里浸着再放入冰箱里冷藏。

      第二天早晨起来,面粉水已经沉淀分层了,上层是清水,下层则是粉质层。拿一个汤勺把清水舀出,留下粉层,再加适量清水用力把又粘又硬的淀粉搅开,直到变成均匀的面糊。

      加清水的目的是为了面糊不要过份稠,稠了容易裂,口咸也不会Q弹。

      灶上起火,烧开一锅水,取一个不锈钢平盘,用刷子刷上一层油,舀一勺面糊,均匀的摊平,略微有二三毫米厚簿。然后直接往水面上一放,盖上锅盖。大约2分钟左右,开锅能看到面皮开始鼓起,就可以取出放凉后揭下面皮。

      面皮都蒸好了,锅里再放一个蒸格,把面筋取出,加一点酵母粉揉匀,放锅里蒸上十五分钟。

      第一次做的不多,只有个6来张,一张一人份,一顿早饭就没了。

      杨素芬把凉皮切好,再把刚出锅的面筋也取出切块,另外准备了一些黄瓜丝,还有一些花生,没有豆芽。

      凉皮加盐、白糖、醋、酱油、蒜水、香菜、没有麻酱,加了些芝麻油,最后根据个人口味适量加辣椒油拌匀,一碗酸辣爽口又开胃的凉皮就做好了。

      周菊英吃着凉皮,赞不绝口,说:“豆豆这小脑瓜也不知道怎么长的,这么聪明。唉,你们说,这个凉皮这么好吃,我们能不能放到店里去卖啊!”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