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9、寻安有诀 ...

  •   那柄金刚杵随郭钢一同葬于晋阳城外一处荒僻的郊野。堂堂郭家长子的墓,前不见祖先,后不见家属,当中孤零零镌着“郭钢”二字,倒是与鱼司玄之墓有几分相似。此乃郭晞之意,更是“叛贼”应得的待遇;此举又一次震服了朝野,给凌烟阁里郭子仪的脸上增了光。

      奈何叛贼死后,晋阳并未恢复往日的平静,街头巷尾盛议起郭晞被罢官这桩旧闻。说想不到在先人郭子仪的荫护下,郭家也会出如此纰漏,罪魁祸首竟是十多年前朔方军里一个小小幕僚,这幕僚不是别人,正是郭子仪的长孙郭钢,与不久前被押回北都畏罪自裁的逆贼乃同一人。
      如此一来,对郭氏一门铁面无私大义灭亲的赞叹,在北都沸沸扬扬地传开。不少正义耿直的百姓自发去郭钢墓前声讨,不但指着他的名字大骂逆贼,叹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且义愤填膺道郭子仪的一世英明险些毁在这个逆孙的手里。

      此等奇怪的场面一直持续到郭晞复官为止。郭晞因家风清正教子有方,居然被李适召回宫任起了太子宾客。也不知李诵那孱弱的身子骨,受不受得住他的谆谆教导。

      郭晞复官后不久,我被郭钧请去见长孙夫人。实则是长孙夫人请我入府,说是有事交代。
      我踩着郭钢停留过的位置,抬头望着郭府的门头,只叹他死后,府上竟无一丝表示。没有任何丧仪便罢,能张灯结彩也好,至少也可让我等分享铲除逆贼的喜悦。奈何门头上空空荡荡的,若非我特意披了身孝服来,还真要让人误以为郭府不曾出过逆贼。

      “还不进去么?”郭钧招呼我。

      我应了声,随他入了久违了的郭府。踏着年久松动的方形花砖,从门口走去回廊,再从回廊走向院中。
      院中的两架秋千还在,斑驳的朱红漆上凝着晨露,冬日里的枯枝蔓草修剪一新,连荆棘也整齐得可爱。我在那荆棘边俯身左右端看了一番,始终没见那只灰色的花狸。直起身子仔细一想,活上近二十年的花狸怕是早已成精,又怎会受得了此处的无趣。

      举目四顾,这郭府的景致里,像那秋千一般能看出些变化的,当真不多。寂寂清冷的面貌,与我离开时并无二至,萧索之气没多一分也没少一分,就连婢女小厮都清一色地青春可爱,仿佛还是当年围观裴安舞剑,走过我身旁窃窃私语的那群。
      如今天下人谈起郭府,还是郭子仪单骑退回鹘。郭子仪永远老当益壮,活灵活现,就如画里那个舞剑的裴旻,能够永生不灭。也难怪我回到这里,觉不太出岁月的变迁。

      长孙夫人正端坐在正堂之上,一手擎着茶托,一手捏着茶盖的蒂,稍稍动下腕子拂茶,袖中便传出闷闷的珠玉脆响。她见我入得门来,泰然将茶搁回手边的案几之上。

      郭钧上前给她行礼,我则于他身后站定,仗着他的身躯,稳稳避开堂上之人的形貌、气息与声响。身前二位说着礼貌话,我却听见廊上传来郭钢的抱怨声,抱怨裴安的种种不是;义清在院中撒泼说要找裴安算账,郭钧对她好言相劝;听见如意悄悄进门来与长孙夫人通风报信,说七娘子在学堂睡觉,林珏又犯了花痴,双双被罚抄了许多遍金刚经;亦听见院中传来少女们的追逐嬉笑声——不由得偏头朝窗外看去,看看院中两架秋千上是否荡着两个乳臭未干的女孩,一个低头吻花,另一个瞧着她笑。

      “为兮?”

      这声使我一激灵,但见眼前一方窄高的六边形花几上安置着秘色的花瓶,瓶中插了几支别致的绢花,绢花的缝隙中隐约可见一位婢女立在堂侧,除此之外再无别的风景。
      我回过神来,见长孙夫人正稍稍倾身抻着脖子瞧我,眼神时而像看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时而像看个陌生人,时而又像看个孽障,却始终没一丝觉悟自己看的实是昔日的皇贵妃。

      我茫然四顾,却没见郭钧的人影。他倒是走得潇洒,说好的替我多担待,转眼便抛在脑后。亏我相信了他的说辞,才同意随他回来。

      我勉强回过脸,略略低身与长孙夫人行了个万福礼,恭称了声母亲。

      长孙夫人往后撤一撤身,端好了姿态,肃然道:“这些年,你在太后身边尽孝,圣人都看在眼里。如今太后仙去,你肯回来,自然是好。可应珣那里,你可曾交代过?”

      我虽低着眼,却将这话里里外外听得很明白,无非是以千帆过尽的姿态,探我的口风,是否有回郭府荒度余生的意思。

      我很体贴将沈太后生前给我做媒时说的话和临终前握着我和应珣的手说的话,相互对照着与她详解了一番。只道:“应公若不能看着我,便是对沈太后不孝;我若不能守在应家,便是辜负了沈太后的一番心意。”

      长孙夫人默了一阵,一手牵着袖子,又伸手去拂案上的茶,伴着袖中的珠玉声,露出缠在腕上的几圈水晶佛珠。她拂了三两下,便擎盏至唇边,捏着盖蒂继续拂起来,只可惜那茶任她拂来拂去,还是升不起一丝热气。
      她边拂边低眼道:
      “既然应珣有福德认太后作义母,他在身旁多提点你,也并无不妥。”

      我呆在原地,庆幸自己又逃过一劫。

      又过了半晌,她将那光拂不啜的茶放回案上道:
      “我让钧儿请你回来,是为了将它交还于你。”说着往袖中轻轻一探,探出一封信来,唤了声“玉儿”,那绢花缝里的婢女即刻上前,将信呈来。

      我凝目眼前这位“玉儿”半晌,左右看不出半点眼熟,才缓缓伸手接过那封信。
      那“玉儿”退开时,我又瞧了她半晌,直瞧得她面颊一红,低下头去,仿佛受了哪户郎君的轻薄。我这才正经回了神,欲拆手里的信。
      长孙夫人却道:“待回了应府再看不迟。”
      我正恍惚,她便吩咐“送客”,起身款款走去堂后。

      那玉儿受命而来,将我请出正堂。走到门口时,我回身问:“你可知道林珏?”
      她莫名摇一摇头。
      我听罢笑了笑,与之拱手,往外行去。

      刚跨出郭府的大门,便看到郭钧在门外守着。他转头瞧着我,满意一笑,很像瞧完一出完美编排的戏的精准走场。他陪我行出郭府的门头,才道:“往后别忘了常来请安。”

      我搓着手里那封信,应承了一句便要告辞,刚捏着信作了半个揖,却听他道:
      “当年裴安的信,是我仿照他的字迹而书……”
      这话说得快了些,我作的揖挡着半个脸,脑筋急转了几个弯,竟没能明白完全。便又听他道:“你与圣人秘密和离后,我才将他亲笔的这封信取出来。”凝神看着我手里这封。

      我缓缓落下作着半个揖的手,也落下那封挡脸的信,却已全然被他稀松平常的口吻噎得说不出话,不得已由着他先把话讲完。
      “我知这十多年来,你一直怨怼母亲和裴安,可这都是为兄的意思。”
      我怔然盯着他,看看手里的信,还是觉得这话不可置信,将信举至眼前抖了抖道:“你说这是你的意思,为何不是你亲自给我,而是长孙夫人她——”
      “一直以来,母亲也被我蒙在鼓里。”他与脸一般苍白的唇微微颤道,“当初我以为要让你认命,让母亲安心,就必须这么做……”
      “现在呢?”我皮笑肉不笑地盯着他那张脸,这张脸不再细腻,也不再全然地面瘫,尤其在悔不当初时。他凝眉偏过头,瞧着远处道:“我知你冒着死罪私逃出宫,又亲见大哥含恨而终,便决定将真相告诉你,亦告诉母亲。”迎着冷风深吸一口气,“你的余生,不该活在怨与不甘里;逝者已矣,更不该凭白蒙受活人的怨恨……而这都是为兄之过。”
      我看着他认真后悔的神情,嗤然而笑:“就算你没冒写那封信,母亲也会将我送入宫去——她不得不。”
      郭钧的唇又微微颤了颤,说:“至少她不会误会裴安是个寡情之人,你也不会如此不甘。”
      我在冷风中缩了缩手,又朝阳光里抻了抻颈,欣慰道:“如此说来,夫人终于明白了裴安是情深义重之人。”又叹息道:“她思虑得周全,亲自交与我这封信,想是要替你做这个恶人。”不觉淡笑,“二郎与夫人的心意,为兮又岂能不懂。”
      他眼里褪去三分悔恨,多出几分惊喜。
      我又道:“这封信与之前的那封再不同又如何,我还是得进宫,还是会不甘,还是一样会寻找裴安的下落。况且,若非我执意寻他,大哥也不会回来,更不会怀愧自裁……”
      他眉心一紧,欲言又止,方才眼中的惊喜须臾转为惊疑。
      他这张昔日里的瘫面,一时间变出这么多表情,我还有些不习惯,抬眼望了望不远处郭府的门头洗了洗眼道:“你且放心,事到如今,我怨不上别人,更不会怪你,还有长孙夫人。”

      他挤出个笑,勉强点头,虽还存疑惑,总算能安下心来。

      日头正盛,郭钧与我又并肩行了一段路,便各归其府。

      一簇烟花腾空而起,半空中爆开,消逝,欢呼声绵延不绝。埋头行路的人,纷纷惊得停下脚步,看那微不可察的细雪在空中映成斑斓的暖色,犹如碳炉中跳跃的火花,轻盈、绵密、稍纵即逝。

      炉中焚烧着一封没有署名的信,火光将应珣的脸照得明晃晃暖洋洋的。他不时在旁扇一扇风,助长那本来炽盛的火势。我从街市上回来后,便去偏厢取了这信出来交给他,只道是无意中看到,不想留了。应珣将那信从信封里取出,仔细看过一遍,沉思良久,干脆地投入火中,只道:“那日你从郭府回来,一人于后院的石几旁端坐,脸色就和现在一般坏。”胡梢向两侧展开,声音轻快,“我走过去,才见石案上摊着这封信。”
      “我脸色真有那么坏?”我迟疑着问。
      “也不尽然,”他笑,“你那日扑了粉,白皙得很。”
      我往炉火旁凑近了些,挨着炉子席地而坐,使那火光全然笼罩着自己,暖着尚有些冰凉的身子,亦将那火中的字看得真切。那火焰每吞噬一个字,便比之前烧得更旺一些。

      我盯着那偶然间噼啪崩开的红碳道:“方才在街市上,我想起去见长孙夫人时,她给了我这封信。”
      应珣盯着炉子,脸被火光闪成与他山羊胡一般的颜色,仿佛擦了厚粉的娘子。恍然间,喜堂之上的长龄公主,宜春宫里与我请安的王良娣,还有城南别院翻墙而出的粉衣青潭君,纷纷在眼前过了一遭,不觉笑叹:
      “实在有趣。”
      应珣煞白的脸上亦绽出个笑,应道:“有趣便好。”盯着火焰,见它燎焦到信尾的“回来”二字,爆开一串火花。那火势盛极而衰,那信灰飞烟灭。

      我顿觉眼前无限清明,心头无限轻快,便道:
      “方才于街市,我见到了他。”

      应珣摇扇的手僵在半空,愣了片刻,缓缓放下扇,起身将铁壶重新悬回炉上,才开口道:
      “他可好?”

      “他居然一直都没变。”我不可思议道。
      他转过身来与我相视,似乎在怀疑方才我说的,是一句真话还是疯话。

      我噗地笑了出来,却受不住一身朽骨,咳了几声便歪在炉边,絮絮叨叨地说起以前的事,尤其说起德宗大丧的那年,我在晋阳街头望天,见一道流星滑过时,恰逢一条青龙蜷动着游入星云,与昔日里去大兴善寺的路上、蓬莱殿前看到的那两条都不同,这一条是在晴朗得没有一丝云彩的夜空出现,又在繁星璀璨中消失……
      我说到激动处,一口气险些没能提得上来,不得已伏在地上。
      应珣上前,有条不紊地将我扶起揽在怀中,似乎这件事他已做过无数次,早已习惯了我这身孱弱的躯壳。
      我看着墙上的影子,听他感喟:“也难怪,那一年,正是青龙寺阿阇梨圆寂的时候。”

      我有些来了精神,说道:“更怪的是,那条青龙隐没时,我忽记起有年元夕放夜,阿莱曼手把手教我认星星……有天心星、天柱星、北斗七星……”说着说着,忽然心头一紧,旋即又想到曾说给应珣的那首词,转而嘱咐:“你将那‘明月几时有’烧了么……可万万留不得。”
      说完顿觉心安了不少,最起码在这梦里,没给我东坡添乱……闭上眼舒了口气,再睁眼,却见自己在银河里淌水,一步步朝着仙女座的方向走着,应珣的那声“好”愈发渺远,湮没在银河水声之中。
      繁星在耳畔絮语,比之于大明宫的宫墙聒噪得多。我在这一派热闹的氛围中,走到了银河的彼岸,偶一低头向下望去,但见:
      晋阳的街头,灯市如昼。为兮回过头,看到他依旧年轻的脸,裴安也看见了她,不过须臾的停顿,一瞬惶惑从眼底划过,终究转身离开,走向那一年他送她面具的那条花灯锦簇的街。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