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二、大鄣山  ...
            
                
                
                    - 
                          来婺源之前,大鄣山在我的意识里,完全属于名不见经传。江
  南一带本就多山,出名的名山更是不少,单是掰掰手指头数数,就
  不下十余座,哪里轮得到隐在婺源县里的这座山呢?
  后来因着要来婺源,准备行装之余,连带的对一些要落脚参观
  的地方做了一番功课,这时才知道,这大鄣山也便是象那“养在深
  闺人未识”的少女一般,自有其一番独特的味道。
  据百度上度来的信息,大鄣山位于婺源的北部,海拔约有16
  00多米,是一处保存比较完好的,以原生态为主的高山峡谷景区,
  森林覆盖率高达近91%。在当地旅游主打推荐的卧龙谷景区里,
  用了一连串相当引人的词汇来做大鄣山风景的形容词:
  “春季山花烂漫,夏季郁郁葱葱,秋季红枫染尽,冬季冰雕玉
  彻,景区里四季皆有不同的色彩;高山峡谷里更是瀑布成群,飞龙
  吐玉,彩池连环,交相辉映……”
  这些平直的文字看在眼睛里,脑海中不由自主的就会飘出词语
  中形容出的那一副副画面,引得人不禁心动不已。当然,卖吆喝的
  人说的是否真实,光看这样的信息,并不能太直观的感受到什么,
  一切都还要留待我们亲自上山,一步步的用脚和用心,用眼睛去体
  会。
  清晨,迎着还发出橘黄色光芒的太阳,我们早早的坐上了开往
  大鄣山的旅行车。开了有一个小时左右的样子,道路变得越来越窄,
  进山的道路弯弯曲曲,车子不但要从进山公路中经过,还要横穿一
  个村子。
  村中道路自然不能与公路的宽度相比,勉强只能容纳两部车的
  宽度。一旦进山车辆与出山车辆狭路相逢时,双方都不得不将车速
  放到最慢,尤其两辆大型旅行车相遇时,哪怕只是一个微小的转角,
  稍微操作不当,都会发生碰擦。这实在是考验司机叔叔的驾车技术。
  村子里的人们显然已经很习惯他们的家门前一到春天,就会象
  潮水一样涌进他们村子的各种车辆。从极其高级的保时捷跑车到能
  组成拉风车队的QQ,还有那一辆辆挂着白牌,公车私用的特权车
  辆,无一不从他们的眼皮子底下过。因此,村里的人们,无论男女
  老少,基本已经形成了熟视无睹的心态,顶多是在道路发生拥堵的
  时候,才会一堆堆地凑在一起,看着咱们这些城里人为了谁先走,
  谁让道而争执不下的热闹。
  也许是因为我们出发的还算早,所以进山的路上虽然也有些小
  小的拥挤,不过却没发生太过严重的堵车。在早上九点左右,我们
  的车终于来到了大鄣山的脚下。
  天公作美,前一天下过雨的天空还阴沉沉的,透着丝丝地寒意,
  今天却是阳光普照。下过雨的空气还有一切植物,都看起来格外鲜
  亮,绿色更绿,黄色更艳,看得人心旷神怡。不过,早上的温度还
  没有被太阳的光芒提高多少,一下车,山里吹来的山风就让我们小
  小的抖了几下,寒意透过衣服,着实有些逼人。
  大鄣山就在我们眼前,仰头一望,只见郁郁葱葱。单从停车场
  上的车辆看,就知道山里此时已经有了不少的游客。我们跟着进山
  的人群一点点的走进了大山的深处。
  进山前的道路两旁,有着许多卖当地小吃的小摊,因为我们去
  的时候正值清明时节,所以入眼极多的是当地的青团。这青团的样
  子和上海的不太一样,虽然也是绿色的,不过却绿得颜色极深,绿
  得发黑,形状也象极了饺子,当地人唤做“清明饺”。当然也有圆形
  的,不过却是那种扁圆扁圆的,就好比是把上海的青团给拍扁了的
  模样。那些清明饺外观很是粗糙,颗粒很大,不似上海的糯米青团
  做的那样细腻光滑,想必是当地人自家手工制作的,比起工厂里流
  水线上出来的产物,倒是多了些天然之味。
  除了青绿色的青团,还有臭豆腐、油炸小土豆、嫩笋干之类的
  比较普通的吃食,其中有一种和云南的竹筒饭外观很相似,不过就
  是缩小版的,大约只有它的1/4,很迷你。粗粗一看,发现那竹
  筒里的应该装的也是糯米或是米饭,只是不知道味道如何。还有卖
  酒的作坊,一间间的比邻而立,酒幌子上写的那些酒名,让人看了
  就不禁生出想叫上一坛痛饮,不醉不归的豪气:
  桃花雪曲酒、蜂蜜桂花酒、青梅酒……一样样入酒做馔的花名
  和果实,光是听就觉得美妙的不可方言,更何况是入口的味道,这
  也实在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里的贵族小资们的精致生活。
  再走了一会儿,就见到了大鄣山的入口处。门前立着一块长长
  的大石头,上有金庸大侠亲手书写的山名。就因为金老先生
  在武林里至尊无上的崇高地位,很多游客都要站在那大石
  头上与金大侠的墨宝做次亲密合影。
  他老人家笔下的那些主人公们,总是在无意中掉下什
  么山,跑进某个山洞,落到某个谷底,然后就撞上狗屎大
  运的得到武林人士都望眼欲穿的超级武功秘籍;即便没得
  到什么绝世武功,也会遇上什么世外高人,绝世美人,
  然后的发展么,便总是最世俗,最狗血的剧情了。
  想来这林木繁茂的大鄣山倒也给人以一种如此成人世界的童
  话想象,保不齐大家的心里都会有这样梦幻的想法,认为在大山深
  处某些还没有被人所发现的地方,真有什么奇幻在等着大家,会有
  条什么异次元通道,可以穿越古今?如此一想,把请金大侠来题写
  山名,确实也算是相得益彰。
  其实,一旦真的走进大山,只要在江浙一带经常旅游的游人们
  就会恍然大悟似的发现,哦,这个地方看着好眼熟啊!为什么会有
  此感觉?因为,这大鄣山的风景,草木,和早年开发出来的浙东,
  浙西大峡谷有着异曲同工的风景:
  层峦叠嶂的树木、奇形怪状的山石、大大小小的飞瀑、或缓或
  急的河流……这样的山,见得多了,便觉得惊喜不多,不过是带着
  一些探幽的心情去登山罢了。从山下一点点的往上走,随着海拔的
  增高,游客就会相应的减少,那些被游人们身影占据的漂亮风景便
  会渐渐的显露出来。
  当你的身前身后不再有游人,环绕在你身边的只有绿树、野花,
  头顶上是蜿蜒曲折的石头小道,山中央看见的是从山顶上奔流直下
  的瀑布,听见的是声势浩大的水声,呼吸着充满负离子的新鲜空气,
  吹着凉爽的山风时,你的心情就会不由自主的舒畅起来。登山的乐
  趣也便在这一刻着实的体现出来。
  同伴是个摄影爱好者,很善于从独特的视角发现美丽的风景,
  对她而言,风景已经不是简单的风景,而是美的载体。而我,应该
  说是个拿着卡片机一通乱拍,在一些景点前标榜自己“到此一游”
  的标准形游客,风景对我来说,就是风景。因此,我们这一路进山
  的路上,她是捧着相机在寻找美,寻找下山时可以一路下来拍摄照
  片的最佳角度,而我则是看热闹一般的在看风景,看山,看水外带
  看人。
  四月天,农历的阳春三月,山中气候不能说是很冷,因为头顶
  上的阳光很是热烈,因此,绿荫笼罩下的山中温度很是宜人。我们
  身上穿的冬末时节的衣服在经过了近半小时的攀爬后就觉得是穿不
  下了,背后汗涔涔的。看着山涧里欢快流淌的河水,听着那淙淙之
  声,真是想下水戏耍一番,解解身上的热意。
  不过,当我们真的下去触摸之后,透骨的寒意不消多久就会让
  双手冰凉,那时便会有些遗憾的体会到:
  这种地方,还是要夏天来最好。我们可以站在山泉中央的大石
  上,临水而戏,俯身下来,用清凉的水洗去我们脸上的汗水,用手
  撩起片片水花。即便是双脚不慎滑入水中,又或是当凉冰冰的水溅
  到我们身上时,欢快流动的泉水会把我们一身的暑意冲消而净。这
  样美妙的感觉是其他时节所无法体会到的。
  山中有两座吊桥,一座在海拔较低的地方,一座则是在大部分
  游人没有继续攀爬而上的山顶。但凡是有吊桥的地方,总会有那些
  喜欢恶作剧,一上桥就猛烈个摇晃不停的好事之徒。他们似乎最喜
  欢看见女游客们被吓得花容失色的表情,最喜欢听她们层出不穷的
  尖叫声,仿佛从中能寻找到失落许久的成就感。于是,在吊桥来来
  回回的晃动中,人们踉踉跄跄的扶着锁链蹒跚而过,为了一睹对岸
  的风景而不得不忍下内心中的恐惧。
  我和同伴一路向上,过了低的那座吊桥,便又来到了山顶上那
  座游人并不多的吊桥前。这座吊桥比起下面的那座,感觉长了一些,
  凌空之感确实更深。在我们身后有对大约年过五旬的夫妻,到了桥
  头,先生想要过吊桥继续攀山,而妻子对着这座吊桥反有些生畏,
  踌躇不前。当我们俩都走过那吊桥后,回头一望,见那位先生还在
  耐心的劝说妻子与他一起过桥。
  待我和同伴一起爬上了山顶,看过大小飞瀑,被山顶上风吹得
  双臂发凉,准备回身下山时,再次见到了那对同样来自上海的老夫
  妻。看来,妻子是克服了心中的恐惧,与先生一起走过了那座吊桥。
  看着他们手拉手相互扶持的样子,我真是心生羡慕。做夫妻,当如
  是!年轻时当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年迈后就该放下一切杂务,携
  手共游天下。若能做得如此夫妻,此生确实无憾矣!
  都说“山花烂漫”,但是让我感觉到遗憾的是,这大鄣山里的
  山花并不烂漫,也不象旅游局宣传语中宣传的那样,甚至可以说是
  寥寥。曾经见到影视作品和一些摄影画册里,那些漫山的烂漫山花,
  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将整座山都点缀地美丽异常。
  来时的路上,一直看到有当地农妇将油菜花与红杜鹃花交织在
  一起,做成漂亮的花环卖给游客。那红杜鹃花本就是山中之花,本
  以为能在这大山深处见到真正的烂漫花色,可我爬上爬下,放眼望
  去,所见的尽是绿树,苔藓,溪流,鲜见美丽的花朵,不要说是杜
  鹃花,即便是普通的山花,也真是凤毛麟角。
  我只在山顶处那水电站附近的树枝头上见到过长得形同小喇
  叭的花朵,说真的,它们并不漂亮,若在平常,根本不会成为我关
  注的对象。于是,在山上的其他时间里,我一路走走停停,看看拍
  拍,但凡是发现一点点的小野花,也能让我小小的激动一把,拿着
  相机一阵远景近景的乱拍。
  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大鄣山,
  是既没有仙,也没有龙,名不大,也不算是灵,与中国各处那些声
  名赫赫的名山大川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做个形象的比喻的话,
  如果那些名山大川是出自名门的大家闺秀的话,那么大鄣山无疑就
  是一个乡野村姑。从地位上讲,就是完全不在一个阶级和档次里。
  但是,乡野村姑虽朴实无华,却也有其可爱与迷人之处。比起
  那些让人不得不仰视和崇敬的名山大川,大鄣山倒是多了份让普通
  人亲近的好感,没了那些名山历史背后的沉重与无奈。景色虽然不
  及它们那般令人叹为观止,但因其极高的森林覆盖率,打上“天然
  氧吧”的名头,好歹也不算是虚张声势,至少是为我们国家日益恶
  化的空气质量做了点小贡献。
  临近中午,我们从山上下来,经过了一上午的体力消耗,腹中
  已然空空如也。朝着停车场走去的一路上,又见来时一溜排开的众
  多小摊贩。这个时候,那些摊前飘出的食物香味就将我们肚子里的
  馋虫彻底的勾了出来。于是,我们俩在那些摊贩前游走着,找那些
  看起来干净些的店家买些东西吃。从一开始进山的时候,我就瞄
  上了那很有乡土气息的手工青团,于是便在一位老
  婆婆那里买了两个吃。要说滋味如何好倒也不见得,
  只是这青团的做法比较奇特,馅有些特殊。
  不是上海青团里常见的豆沙馅。它的馅
  里放的东西很杂,有咸味与甜味两种。甜味放的是芝麻馅,咸味放
  的是梅干菜笋干馅。
  同样是一种用以在清明节吃的寒食,却可以在不同的地域有几
  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中国各地风俗的变化由此可见一斑。买好两个
  青团,又见老婆婆的锅子里还有卖臭豆腐、煎土豆和嫩笋干,香气
  袭人,于是引得我又买了一串煎土豆,一小盒臭豆腐还有一串嫩笋
  干。
  同伴买了一小罐迷你版的竹筒饭吃,可当真的拿在手里要品尝
  的时候,却发现吃起来并不方便:一来没有勺子,二来那糯米似的
  饭粘性很大,光靠卖家给的一两根竹签根本不解决问题,所以,她
  只吃了上面几口,下面吃不到的只能放弃。
  婺源当地的臭豆腐,与在上海常见的放在油锅里炸的那种完全
  不一样。它没有金黄酥脆的外表,看着就是一块块颜色略灰的老豆
  腐,放在洒了一层食用油的平底锅里。要说它是炸的,却是没有那
  东西放下油锅时会发出的很响的“滋滋”声,要说它是煮的,却也
  没有水煮的“咕噜”声,该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呢?想来想去,还是
  用“煎”来表示比较适合。也就是说,在婺源当地,我们吃到的臭
  豆腐,是“煎”臭豆腐。
  与同伴一起分享了“煎”臭豆腐,又吃了一串煎土豆和一串嫩
  笋干,真正等到要吃那青团的时候,却发现没多少胃口。草草的咬
  了几口又粘又烫的青团,好歹不能浪费了钱,剩下的全都送进了垃
  圾筒。
  经过酒坊的时候,犹豫了几分,最后还真是没能抵挡住那些酒
  的美丽名字,忍不住进去讨了几杯不同味道的酒试试,虽然量并不
  多,但咂咂嘴,却也是品出了其中的韵味。品尝之后觉得,桃花酒
  一般般,青梅酒还算是中规中矩,最有味道的还是桂花酒。
  那酒刚凑到鼻子下时,就已经能闻出桂花的香味,喝到嘴里,
  酒精的浓度也不高,但却有股甜甜的口感可以让人慢慢回味。站在
  大鄣山的脚下,不远处正是金大侠题写的金色大字,品着这散发着
  香味的桂花酒,忽地就有一种江湖儿女的感觉飘上心头。
  在金大侠的武林世界里,多少江湖儿女纵横天下,嬉笑怒骂、
  快意恩仇之时,谁的手里没有一杯水酒?固然大侠们的手里都是一
  杯杯足以豪气干云的浓烈白酒,但谁又能说与那些绝世高手们携手
  相伴的女子手里一定也是那样的酒呢?
  想那大理国王子段誉的王妃王语嫣,如此娇柔美丽的女子,是
  断不可能喝着呛得人可以眼泪直流的白酒,她的柔荑里端握着的如
  果是杯散发着香气的桂花酒,岂不是极相得益彰的么?
  还有陪伴在“南慕容”、“北乔峰”身边的江南女子阿朱、阿碧,
  她们来自温婉美丽的江南,连说话都是又软又糯的苏州口音。所以,
  桃花酒、青梅酒、桂花酒更适合她们。当她们喝着这样的酒,与心
  爱之人携手江湖时,想必心情一定也是极好的吧。
  正中午的时候,我们离开了大鄣山。出山的车队绵延数里,进
  山的车队同样也是浩浩荡荡的蛇行在公路上。在并不宽阔的道路上,
  来者众众,去者多多,大大小小的车辆在经过村子里的小路时,无
  不小心让行。常有两辆大车迎面而过,因为路脊狭窄而不得不互相
  停车让道。
  我们出山时就遇到这样的情形,一辆从山西开来的旅游大客与
  我们的大客车恰恰在村里道路最窄的地方相遇了。
  双方的后视镜又大又宽,象两头牛的犄角似的顶在
  了一起。一时间,进出山的车队就这
  么死死地卡住,前后动弹不得。村里人想是见多了这
  样的事情,可他们一定还是觉得有意思极了,便三五
  成群的蹲在房顶上,或是路边,热络的聊着天,把我
  们当成了热闹看。
  警察的出现在这个时候还真是起了极大的作用,经过一番调
  停,警察的指挥,还有众多观望的小车司机们的指点,那辆山西大
  客的司机率先倒车,将车子一点点地挪了出去,车轮堪堪地停在了
  小路的最边上,下面就是落差有一米多的农田。我们的大客就在这
  让出的十多厘米的空间下,几乎是擦着村人房檐边的将车挪动了起
  来。当两车完全错身而过后,我对司机叔叔的钦佩简直要如黄河之
  水滔滔不绝,这样的车技,若是没多少年的经验垫底,还真是难以
  应付哪!
  出山的这一路上,不断的有车加入到排队进山的队伍中,同时,
  也不断的有车因为怕了这样漫长的等待而断然掉头,打道回府。这,
  其实说起来还真是明智之举,漫漫长路,在等待中将大好春光浪费,
  实在是对不起春姑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