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帝京鹊城 ...
-
【卫王就暂且不提,但说起鹊都,几乎是无人不知,鹊都除了是帝王都,还是那些权臣乱贼造反的圣地。
这得从那几百年的大乱世说起。
在大齐之前,天下也没几十年安稳,都是历史重现。想当年一群人争天下,神仙阵容,热血出名,实质就是一群人在瓜分权势,最大那蛋糕不叫“求得百世清平”,而是“我要当皇帝”。
之后桓雪女士大杀四方,赢得漂亮,拿下了鹊都,弄死众多与她同期的枭雄,杀帝诛臣,开国定都,以卫代陈,敬业篡位,摇身一变成全霸主美名终成正统。
接着桓雪干了十几年,好不容易有了始显之治,转眼利益分配不均,卫朝的第三位皇帝被嫔御砍了,藩王动乱。而后军阀并起,盯上这块丰腴土地,又是南北二分,沂水两岸战火未停。
百年战事不休,天下安危无人在意,只有皇帝一家的荣盛兴衰,家国俱亡。而沂水之南,从桓雪开始的家国百年春秋里,礼乐崩坏,皇帝威信大减,唯有京城未变,一直是鹊都。
桓卫建立,京城鹊都;
谢赵建立,京城鹊都;
……
桓虞建立,京城鹊都。
就看出了吧,不管谁当皇帝,哪怕昨日刚改朝换代,今日就亡国换新主,也不影响鹊都是京城。】
周冕觉得自己听这些,她脑袋都要炸了:“我看国史中有提及,当年高皇帝统一南北后,众朝臣对于桓虞的鹊城以及卢越的奉城是否留存商讨了数日,此事似是争议颇多。”
周歧若有所思,只说道:“有的人不愿留鹊城,说不如烧毁;有的却说百年繁华之京,毁了可惜。最后还是高帝不忍毁城,力排众议,并未拆毁奉、鹊二都。”
周冕笑得有些勉强:“是的,已经百年过去,鹊城的繁华更胜旧日。”
【不过自大齐立国后,鹊都易名为鹊城,隶属于卫州虞郡。至于当年为何要为考虑拆城,也是因为从桓雪立国后,由她建立起来的“鹊都文化”根深蒂固。鹊都作为行政中心,简而言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鹊都是沂水之南唯一的文化以及政治符号,天命所归的王朝宝地。
铁打的世家,铁打的鹊都,欢迎着流水的朝代、质量像开盲盒的皇帝,也欢迎着诸如殷灵、张肃之、纪芸等一流文人大家。
直到大齐统一后,虽然京都是天都,奈何架不住鹊都多年都是京都啊,帝京的文化认同已经刻入百姓骨子里,让他们自带优越性。
故而旧朝余孽以及投机贼臣,趁着大齐国都离鹊都远,嚣张的甚至在鹊都招兵买马,给他们闹出不少雷声大雨点小的造反。
据不完全统计,从齐高帝的神显朝到元帝的承业朝,光是鹊都叛乱就有十五次。
诸位皇帝对鹊都的管理也不算松懈,但谁想造反称帝都会来打鹊都,著名的造反圣地谁也能住几天。也是苦了大齐皇帝,天都离鹊都那么远,还隔三差五就要来看鹊都那些人“反了么”。
甚至元帝周穆在某次平定叛乱后,还吐槽高帝周朝曦当年若是迁走百姓,拆毁鹊都,用火烧得干净,一劳永逸,也就没那么多麻烦了。】
周歧恰好也在齐书中见过这段往事。
于是她接过话头说:“的确。毁了可惜,不毁也麻烦。神显年间,鹊城还冒出个自称桓氏正统的桓劭,聚集愚民谋反,让高帝为之震怒。”
高帝周涉字永河,小名朝曦,她是前齐文昭帝周微之女、前齐明帝尚骊之孙。周涉出生时,前齐与南边的伪越在打仗,正值金延郡大胜,故明帝甚爱之,为周涉取小名朝曦。
周冕闻言,语调嘲讽:“桓雪虽立国,可她崩逝不过二十三年卫朝便亡国了,徐独以赵代卫,桓卫宗室多死在徐独手中。再则就是百多年后,桓崇音再立虞朝,厚颜无耻冒充为桓雪的后代,自称是正统。至于神显年间的桓劭,更是无稽之谈,他本不姓桓,只是被一桓姓人家收养。”
周歧无语讪笑:“那些人为了给自己镀金,总爱乱认亲戚。”
周冕笑得有些阴阳怪气:“不认有深厚底蕴的亲戚,哪能看出来正统优势和天命在我?”
【而明帝对于黎九芝所说的“鹊都有一新天子矣”很在乎,无非因为鹊都改名为鹊城,恰好,她日后的一生之敌卫王就在鹊城。
明帝也不是什么大方的人,当皇帝前又经历了很多事,听闻此言,想不介意都不行。
哦忘了说,元帝周穆的封地也在鹊城那边,所以鹊都魅力极大,不仅乱臣喜欢造反,连自家人也喜欢在鹊城玩清君侧。
明帝默然不语,回去后给黎九芝赏赐了一笔钱,然后不知出于什么心理,赴了陈王的宴集。在吃酒期间,明帝“上甚愁,王拜,问其故。上自起扶之,曰:‘阿二居于虞郡,黎九芝言鹊城将出新天子矣’”。
这也是道送命题,陈王还能怎么说,只能说江湖术士胡言乱语,陛下只是想卫王了,又说起三人许久未饮酒很想念之类的,说着说着就开始恸哭,明帝也流涕愧疚,命人送了一坛酒去鹊都,并书曰“与阿兄饮宴遥忆汝”。
虽然是不是装的,谁也不知道。
毕竟史书上都是一群泪流满面的戏精,动不动就大哭。
说到这里,其实离卫王回京都也不晚了。且当年周朝曦并没有毁了鹊都这座古城,到了明帝的显安朝,明帝反而因为卫王之祸拆毁了堪称繁华之城的鹊都。
明帝败家的N大罪名里就有毁鹊都这条。
这怎么不算一种轮回呢。】
萧观诧异不已:“我没去过鹊城,却也知道鹊城曾为帝王京。现在虽无王气,可繁华不输于天都,商贾云集且多出文人,怎能说毁就毁?”
“家住永安城前,愿嫁鹊都少年。历来皆有人向往鹊城,”周郢也是愁,“明帝拆了鹊城,大抵也是因为那卫王之祸。”
萧观看向他:“所以卫王是明帝的兄弟姐妹,野心很大在鹊城造反了?”
周郢靠在萧观肩上,揉着脸,心像被狠狠刺了一剑,声音闷闷的:“……是吧。”
天幕方才也有说了,元帝周穆昔日为王最初的封地就在鹊城。鹊城还是造反圣地,古来也有不少皇帝是在鹊都起家的。
他大母元帝……也是其中一人。
周郢想到两年前,那面容端丽的天子说要将虞郡赐给他当封地,顿觉头皮发麻。
他当时若是应承,眼下应该连骨头都白了吧。
天幕女郎来自后世,她随口一说的不过是白骨之事、黄泉之人,奈何听的人却是活的。
她时不时diss一下已死的元帝,但周郢是元帝之孙,他还活着啊,听不得这种话,总觉得脖子很凉。
我命苦矣。
【但显安元年的明帝不知后事如何,如今她才登基,野心蓬勃同样也大权未稳,行事有诸多顾忌。若不然她一个皇帝,也不必为了威望,前往奚郡亲征北虏了。
在明帝登基的第一年末,黎九芝像个乐子人登场了。黎九芝此人,说得好听是个神人,难听点是离经叛道但有本事的神经病。上一秒夸皇帝夸得天花乱坠,下一秒就能说她非长寿之相。
嘴毒得比明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譬如她说鹊都出新天子,让明帝困扰多日,她自己精神不内耗,甚至给明帝出主意说显安年号不好,该换年号了。
史书上的记载是“帝怒曰如之何改”,看得出明帝对她年号显安很满意,不开心了但还是问一下,然后黎九芝是个实在人,答曰“神通”。
就是将年号改为神通,明帝又问原因,黎九芝说她自号神通,以她的号为年号,意为辅助圣明天子也。
难为黎九芝这么自信,明帝是皇帝,估计也没那脸取自己的号当年号。而且,幸好明帝怒而拒之了,要不然以后还会更加难办。
黎九芝性格有趣,但她可不是明帝的忠臣,人家是卫王那边的臣子。万一改年号了,等黎九芝叛变时,大齐还顶着人家的号,改不是,不改也不是,可谓说是会丢尽脸面。
顺便提一句黎九芝跑路是在显安二年秋,她向明帝讨官不成,一怒之下留下书信,破大防骂了明帝一顿,带着金银细软南下鹊城。
至于她要讨的官就更离谱——
她一巫师,白衣之身,让明帝给她做陈州刺史、左光禄大夫和骠骑大将军。
嗯……
明帝在后世名声不咋样,但没砍黎九芝,还能让她跑路,脾气还算ok吧。
黎九芝绝对是她人生一大败笔。
而且也没人可怜一下因为那尊玉人就直接被祭天了的皇夫啊。】
周冕拧着眉头,忍不住说:“这明帝脑子里全都是稻草?黎九芝此等人,本就该杀。”
周歧没吭声,心想未必。
明帝当皇帝了,身为天下之母,说不定真是脑子有坑做出混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