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 4 章  ...
            
                 
                
                    - 
                          第四章:名字这回事
 
 签售会定在北京西单的书城。
 
 余蔓收到通知的时候,刚结束一个线上咨询,来访者是个十八岁的女孩子,第一次来就哭到说不出话。她听着、记着,慢慢引导,最后只说了一句:“我叫余蔓,你可以记住这个名字,以后也可以告诉我你的。”
 
 对面沉默了很久,才小小地嗯了一声:“我会的。”
 
 关掉通话,她看着屏幕发了会儿呆。
 
 这个年纪的她,也曾经哭着想找一个能记住她的人。
 
 她抵达书城那天,北京的初冬下起了小雪。人群围得密密麻麻,很多粉丝是冲着言之来的,还有人带着余蔓的书,怯怯地排在后面,脸上有种介于羞涩与崇拜之间的神情。
 
 她签了一会儿,有女孩轻声开口:“余老师,你还会继续写那本治愈文吗?就是……微博上连载那篇。”
 
 她一愣:“你也看?”
 
 女孩点点头:“我一直关注您……其实我是在您被误认为私生粉那次之后,特地去搜了您的作品。那时候我很烦为什么大家总是乱骂人,但您没有回应。我想,如果是我,可能撑不过去。”
 
 余蔓顿了顿,把笔合上,轻声道:
 
 “我不是不回应。”
 
 “我只是把回应写进书里了。”
 
 这句话,被身后的男声听到了。
 
 言之不知什么时候站在她身后,戴着口罩和帽子,只露出眼睛。他靠过来,低声问她:“你知道你这句话刚才被摄像机录下了吧?”
 
 她偏头看他:“知道啊。”
 
 “你不怕又被骂?”他半开玩笑。
 
 “我怕。”她认真点头,“但我更怕,骂我的人得不到回应,他们会以为可以继续伤害下一个人。”
 
 他不说话了。
 
 她却已经转身,重新拿起笔,签下一本本书——
 
 余蔓,蔓延的蔓。
 
 她的名字,正在这片人潮中,一笔一画,稳稳落下。
 
 下午有个小型对谈会,由书店组织,几位出版社签约作者一同上台,谈谈“当代写作者的身份焦虑”。
 
 主持人并不是林谨,是另一位男主持,但现场气氛依旧敏锐。毕竟余蔓和言之坐在一起,中间只隔着一把椅子,而那把椅子恰好没人坐。
 
 中场提问环节,有个自媒体提问:“请问余老师,当初误会事件发生后,您有没有考虑过改个笔名或者避避风头?”
 
 她微微一笑:“我考虑过。但后来想,我写的每一个字,都是我用真实的身份、完整的经历写出来的。我为什么要换?”
 
 “我叫余蔓。‘蔓’是我妈妈给我取的名字,意思是希望我像藤蔓一样,总能攀着微光长上去。”
 
 她看着镜头,缓缓说道:“我不希望有人因为别人否定她,就不再愿意承认自己的名字。”
 
 那一刻,现场安静极了。
 
 她很少讲自己。但她知道,自己一旦开口,那个曾经也在痛苦中挣扎的小女孩,一定会听见。
 
 会后,有个微博热搜悄悄爬上榜单——
 
 【#余蔓书名回应误会#】
 
 配图是她坐在台上,微笑签书的样子,眼神很明亮,不是被动防御的那种明亮,是有力量的那种。
 
 言之把手机合上,看着她站在人群里,被几个女孩子围着要签名,她一边签一边认真地听每个人说话,时不时抬头笑笑,温柔得像清晨的风。
 
 那一瞬间,他忽然明白自己为什么记住了她的名字。
 
 不是因为媒体、不是因为合作、也不是因为误会。
 
 是因为,在他人生最混乱的那段时间里,是她用极轻极轻的力气,一点点把他从“言之”的壳里拉出来。
 
 他抬脚,朝她走过去。
 
 她正签完最后一本书,抬头看见他,眼里没有惊讶,只有轻轻的一句:
 
 “回家吗?”
 
 他点头。
 
 “走吧。”
 
 他们并肩走进冬夜。
 
 灯光斑驳,风卷起她围巾的一角,他下意识伸手替她压住。
 
 没有人再拍照,也没人再误会。他们只是走着,像无数个普通人那样,在城市中无声靠近。
 
 她的声音低低地响在他耳边:
 
 “你知道吗,我从没怪过你。”
 
 “怪你没认出我,怪你那时沉默。”
 
 “因为我知道,你不是不想解释——你只是太怕解释不被理解。”
 
 他轻声问:“那你为什么还愿意站在我身边?”
 
 她回头看着他:
 
 “因为你也愿意为我出现在这场签售。”
 
 “这世上最难的事,不是等一个人理解,而是愿意给一个人时间去理解你。”
 
 他垂眼,像是重新记起自己曾无数次想开口的那句话。
 
 “余蔓。”
 
 她嗯了一声。
 
 “谢谢你没换名字。”
 
 她笑:“你也别再躲着自己的。”
 
 风又吹起围巾的尾角,这次,他紧紧握住了。
 
 (第四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