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8、《声无哀乐论》 ...
-
1.《声无哀乐论》,一篇。三国时魏【嵇康】作。
2.嵇康以演奏《广陵散》著称, 作有琴曲《长青》、《短青》、《长侧》、《短侧》四弄和《风入松歌》; 对乐理有精深的理解, 其【《琴赋》为乐赋之冠】,《声无哀乐论》在音乐理论方面自成体系。
3.《声无哀乐论》是一篇自成体系的音乐论文,同时又是自然本体论玄学的一篇哲学论文。它是【以“自然”否定“名教”】的一个典型。
4.他认为【音乐不能表现哀乐之情, 因而也不能用它去移风易俗】——反复批驳音乐可以表现感情的观点,在音乐美学思想史上,是一次【声无哀乐论对声有哀乐论的论辩,是一次“自律论”对“他律论”的论辩】——嵇康首创音乐美学思想的【“自律论”体系】
5.音声是一种自然现象,哀乐爱憎不能使它“改度”、“易操”。“夫天地合德,万物资生; 寒暑代往,五行以成,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浊乱,其体自若而无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 】”
6.声音只有“善恶”——即悦耳与否的问题,就像味道之有甘苦一样。人不能以爱憎改变味之甘苦,也不能用哀乐改变声音,外界和内心的作用不同,客观与主观的名称各异。“夫味以甘苦为称。今以甲贤而心爱,以乙愚而情憎, 则爱憎宜属我,而贤愚宜属彼也,可以我爱而谓之爱人, 我憎而谓之憎人,所喜则谓之喜味, 所怒则谓之怒味哉? 由此言之,则外内殊用,彼我异名。【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 则无系于声音,名实俱去,则尽然可见矣】。”
7.各地风俗不同,表达感情的方式不一样,音声“无常”,也就不能表达感情——“夫【殊方异俗】, 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其哀乐之怀均也。【今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 】”
8.【“心之与声,明为二物”、“殊途异轨,不相经纬。”】“器不假妙瞽而良,籥不因慧心而调,然则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二物诚然,则求情者不留观于形貌,揆心者不借听于声音也。察者欲因声以知心,不亦外乎? ”“声之与心,殊途异轨,不相经纬,焉得染太和于欢戚、缀虚名于哀乐哉? ”
9.【“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声音以平和为体,而感物无常,心志以所俟为主,应感而发。”“夫五色有好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克谐之音,成于金石,至和之声, 得于管弦也。”“夫推类辨物,当先求之自然之理。”
10.【声音“皆以单、复、高、埤、善、恶为体,而人情以躁、静、专、散为应”】,躁、静、专、散不是喜怒哀乐等感情。“声音之体,尽于舒疾,情之应声, 止于躁静耳。”躁静是音乐的作用, 哀乐是“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不是音乐引起的。“【躁静者,声之功也, 哀乐者,情之主也】,不可见声有躁静之应, 因谓哀乐皆由声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