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chapter 3 ...
-
“叮铃铃——”早上7:30,闹钟准时响起。
一只骨节分明的手慢慢从被窝伸出来,精准地按掉了闹钟,约过了几秒钟,手的主人有些迷糊地坐起身,眯了眯眼,眼尾原本因为呵欠而蒙上的水雾很快便散了,许萧然的睡意一向去得快,一夜好梦的情况下,几乎不怎么赖床。
窗帘的缝隙间透过一点晨曦的亮色,虽然已经九月了,但夏天还是不甘心的留了个尾巴,帕特农早上的人造阳光洒下来,平添了几分暖意,许萧然心安理得地坐着发了会儿呆,翻身下了床。
Nosoi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连自然天气也不复从前,尽管人们重建了帕特农后又马不停蹄地利用科技恢复了原本的日照,雨水以及和风,但接壤区是没有的,哪怕是设备先进的诺亚研究所也没有恢复正常的天气。
许萧然简单洗漱了一下,在楼下吃过早饭后,就打了辆车前往学校,学校离家不远,发个呆的功夫,人已经就站到了缪斯卡的门口。
说完全不激动是假的,毕竟诺亚的研究员在生化领域都是绝对的顶尖,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能和敬仰已久的前辈共事自然是高兴的,不过小许同志的情绪一向不轻易外露。
今天是开学的日子,学校门口熙熙攘攘,校门口栽着法国梧桐的街道也吵吵闹闹的。兀的,一辆格格不入的军用越野驶入车流,轰隆作响的引擎声散发着逼人的气势,缓缓停在了许萧然面前。
许萧然愣了一愣,军用越野车不常见,因为不是什么人都能开的,缪斯卡学院和军方更没什么往来,唯一有可能开来这辆车的……难道是诺亚?
驾驶座的车窗缓缓降下,露出一张年轻华人女性的脸,女人冲他笑了笑:“缪斯卡的优秀毕业生,许萧然是吗?认识一下,我是钟栖,是代表诺亚研究所来接你的,上车吧。”
“钟前辈好。”
许萧然坐上越野的后座,不由自主的打量了下这位来自诺亚的女前辈。钟栖不过三十来岁,出乎意料的年轻,一身白大褂包裹住纤瘦修长的身体,乌黑的长发高高地束起一个马尾辫,显得人很清爽干练。
“钟前辈,这车是……”
“别那么见外,以后你就要进我的组了,喊我钟姐就行,”钟栖笑了笑,一双圆眼弯出一个弧度,不像是个研究员,倒像邻家的大姐姐,“至于这车,军用越野,没见过吧?”
许萧然挑了挑眉:“钟姐,难道我看起来像是能和军方扯上关系的人吗?”
“哈哈哈,看上去不像——这以后也算是你的工作范围,了解了解,各区的研究所都建立在接壤区,除了近距离观察污染区方便研究以外,也是为了给军方驻扎在一线的外勤部提供装备,所以我们和外勤的人很熟,这车是借他们的。”
钟栖开着越野沿着希芙大街一路向东,穿过高楼林立的帕特农城中心,进入城东区。
城东区是帕特农人口最少的地区,因为东接壤区之外的污染是最为严重的,因而诺亚研究所选址在这里,而军方外勤部也是派了专人驻扎,常年不离岗。这里的街道明显没有希芙那么热闹,钟栖顺顺当当地驶过寂静的无人区,来到了城东区的出入口。
“您好,请出示一下证件。”门口的卫兵拦下越野车。钟栖取下脖子上的工作证递给卫兵,对面认真核查了一下,随即归还了证件:“钟栖研究员,您好——放行!”
许萧然本来有些懒散的眼神立刻散了,打起了精神。随着城门被打开,接壤区的一角展现在他眼前——车窗是开着的,原本在帕特农主城适宜的温度这会儿骤然冷了下来,冷风灌进车内,冻得人一个激灵,许萧然赶忙关上车窗。
车子继续往外面开,隔着泛黄的玻璃,他逐渐看到了接壤区的全部,几乎没有什么植被,哪怕人造的也看不见,一辆辆军用卡车停在城门口,这是用来运送物资的。
钟栖停好了车,问许萧然:“没感受过?也是,这里不比帕特农,你以前应该没出来过,习惯就好了。”
接壤区大部分都是军区的地盘,一路往外走,相同式样的军用越野在忐忑不平的路上来来往往,忙碌而有秩序,不远处还能隐约看到外勤部的训练场和靶场以及宿舍楼,而训练场的旁边,一栋通体白色的建筑肃穆地立在小院子里,四周竖起的围墙很好的拒绝了窥探的视线,与热火朝天的训练场对比分明。
许萧然心里有了个猜测,看了过去。钟栖看到了:“对,那就是研究所,欢迎来到诺亚,小许同学。”
两人走至门口,钟栖将工作证放在扫描仪上,大门“滴”的一声,一个机械的电子女音用提前设置好的语速问好:“欢迎回来,钟栖研究员。”打开门,里面的研究人员穿着和钟栖如出一辙的白大褂,每个人手里都或多或少地抱了几沓报告,或轻声交谈,或穿梭在各个实验室中。
人流中有人注意到了钟栖,上来打招呼,还有看见许萧然,笑着打趣的:“钟,哪个学校拐的小帅哥啊?”
“什么叫我拐的,陈老给我推荐的他学生,马上就要进我们组了,小许,这是装备部的奈尔。”
“前辈好。”
“你好你好,”奈尔和钟栖年纪相仿,眉眼深邃,五官立体,很典型的白人长相,但他的中国话说得很好。
“你这么年轻就能进诺亚,很了不起,”奈尔笑着夸赞,但很快他又严肃地对钟栖道,“钟,博士让我转告你,接了人回来之后去处理一下新送过来的异变体,已经送到5号实验室了——对了,还要带着你的实习生。”
钟栖也微微敛了笑意:“新的?外勤部哪个队出去巡逻了?”
“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