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过不留痕啊,亲们,乃们霸王滴我太狠了,严重打击了我的更文动力,哭泣,月榜小受受,我离你的距离咋还那么远呐~~~~
四十五度角望天~~~~
话说,我刚刚去查了资料,唐朝似乎没有回门一说,可是,总该让女主见见自家的兄嫂,不能以后见面了都不认识是不是,于是乎,这里写的是柳大哥的要求,怕妹妹在楼家吃亏了,做了要求,让妹夫陪着一块回来看看,当然,有的亲会疑惑,既然要求了三日之后回来看看,结果三日之后没有见到人,也没有上门来问问么?其实吧,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唐朝风气是开放,但是,柳大哥是个读书人,讲究古礼那一套,再者妹夫不在,妹妹一个人回娘家,多少回让人说闲话,所以才没有上门来。
以下,附上唐朝的婚礼习俗:
(ps:咱们柳妹妹穿越之前的事,可怜女主没有感受到古人的婚礼,是何其的隆重啊,尤其是富贵人家娶正室啊~~~)
举行婚礼的时间,古制在黄昏之时,故称"昏礼"。隋唐五代时期亦沿袭古代传统。《旧唐书·舆服志》:"士庶亲迎之仪,备诸六礼,所以承宗庙,事舅姑,当须昏以为期,诘朝谒见。"即晚上成婚,次日早上谒见舅姑(公婆)。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何处春深好,春深娶妇家。两行笼里烛,一树扇间花。宾拜登华席,亲迎障噫车。催妆诗未了,星斗渐倾斜。"诗中描绘了男方于晚上打着灯笼去迎亲的情景。但是唐朝已有于拂晓举行婚礼者,所以段成式(约803-863){{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中有"今行礼于晓际,质明行事"的说法。
婚礼的内容,《封氏闻见记》卷五《花烛》云:"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堵、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又有b地、安帐、并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又云:"今上诏令有司约古礼今仪。礼仪使太子少师颜真卿、中书舍人于邵等奏:请停障车、下堵、观花烛及却扇诗;并请依古礼见舅姑于堂上,荐枣、粟、胺修,无拜堂之仪。又毡帐起自北朝穹庐之制,请皆不设。惟于堂室中置帐以紫绫幔为之。又,除俗禁子、午、卯、酉年谓之'当梁',嫁娶者,云'妇姑不相见'。"文中"今上"指唐德宗,所谓"近代"当包括唐德宗以前的隋唐时代。唐德宗以后,人们也没有因为颜真卿等人的奏请而停障车等内容,且是依旧按古制及当时习俗行事。
隋唐五代时期,大致从亲迎到婚礼完毕主要有催妆、障车、打婿、转席、坐鞍、青庐拜堂、踟新妇迹、弄新妇、却扇、拜舅姑等内容。
催妆即随新郎而来的亲迎队伍到新娘家后,高声朗诵催妆诗,营造婚礼的欢乐气氛,同时催促新娘尽快打扮停当,早点出来乘车去新郎家完婚。唐人有许多《催妆》诗,正是这种婚礼内容的反映。
打婿即妇家亲宾妇女,以竹杖戏打新郎取乐。
催妆和打婿原为北方胡族的习俗,是古代掠婚的遗迹,其后传人中原。障车即在新郎迎接新娘到家之前,亲友拥蔽于道,拦住新郎新娘的车子嬉笑,索要酒食、钱物,并向新人表示祝福。
转席是因为新娘进门不能脚着地面,所以新郎家大门前铺有几条毡褥,当新娘走上第二条毡褥后,青衣(妇人)将第一条毡褥转(传)到前面那条毡褥之前,依此类推,直到新娘进屋。转席象征新娘从此为夫家传宗接代,前程似锦。
新娘走完转席进门时,要从摆在门口的马鞍上跨过去,或者坐一下再进去,这就是"坐鞍",寓意婚后生活平安。坐鞍又叫乘鞍,原为北方风俗,渐为唐人所用。
青庐拜堂,青庐指新郎家宅外II缶时以青布幔为屋,新郎迎新娘至此交拜,故称青庐拜堂。青布幔为屋原先也是北方风俗。
踟新妇迹,《酉阳杂俎》前集卷一《礼异》云:新娘进门,"舅姑以下悉从便门出,更从门人,言当踟新妇迹"。
弄新妇指贺喜亲朋戏弄新娘,以示庆贺。
唐人成婚之夕新娘以扇子遮脸,新郎则诵诗让新娘将扇子拿开(即却扇或去扇),此诗称为"却扇诗"。如果新郎不能诗,也可请人代为诗而诵之。唐诗中即有不少代人而作的却扇诗。
成婚次日,清晨,新妇要拜见公婆。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新妇盥洗梳妆毕,手奉竹器,内盛枣栗,立于舅姑寝门外,待傧赞传人,先进于舅,然后退下,又奉竹器,内盛脯肉,复进于姑,退下。是为拜舅姑,亦即拜公婆。
婚后三日,新妇下厨亲执烹饪,从此成为家中一名正式成员。
此外,唐代还有将已死男女结为夫妻,并将他们合葬的特殊习俗,称为"冥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