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第二十章 思谋生计 ...
-
陈大妈与常奶奶告别,自去找卖鸡蛋的地儿。
常奶奶找到摆地摊的地儿,连忙把常乐的小背篓接下,一边帮她擦拭额角的汗水一边心疼地道:“今天把我的大孙女累坏了。”
常乐笑着摇摇头:“奶奶,没事,我不太累,只是走得有些热。奶奶,咱们赶快把东西摆开卖吧。”
这时的物价普遍较低,常奶奶的虎头鞋叫价四角钱一双、虎头帽六角钱一顶、小围裙五角钱一件。
这时候的人购买力也比较低,小摊子摆出好一阵,才有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少妇买走一顶虎头帽。
常乐看到奶奶鼻尖冒汗,便把背篓里的水壶递过去:“奶奶,您喝口水歇歇,我来卖吧。”
“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啰!好看的虎头鞋虎头帽小围裙哟!纯手工制作,又经济又实惠,价钱低低,快来看看快来选啰!”常乐亮开嗓子吆喝。
空间中的某猴惨不忍睹地掩面传声:喂,请注意一下淑女的形象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没想到千年之后的女子如此彪悍——当街叫卖还这么理直气壮啊。
常乐心头驳斥:现在的我们急需人民币,淑女形象神马的,能当饭吃当衣穿吗?那都是浮云啊浮云。
常乐撇撇嘴,笑话,两世为人还有什么放不开看不开的,面子什么的值多少钱一斤?
再说了,前世她当副校长,没少在成百上千的学生、家长前长篇大论声情并茂地讲话,这几句台词可谓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
至于叫卖什么的,见多了前世商家整出来的“跳楼价、大出血”“挥泪大甩卖”“最后一天清仓处理”等等花招,这几句吆喝简直是小菜一碟。
“快来看哪!做工精细的虎头鞋虎头帽小围裙啊!低价卖啦啊!”清脆甜美的童音,的确很具有吸引力、杀伤力,用将来的话就叫“很萌很可耐”,果然才吆喝得几句,便有好几个人光顾。
“哟呵,小姑娘不错哦,能帮大人做事了!”一个拉着小男孩的大妈蹲下身子,一边扒拉塑料布上的东西一边夸。
常乐小嘴抹了蜜似的:“大妈您身边的小弟弟更不错喔!小弟弟长得虎头虎脑的,很可爱喔,他一定身体很壮实脑袋很聪明,您看,戴上这虎头帽更加可爱巴拉巴拉……”
几句话下来,把大妈奉承得眉开眼笑,很干脆地说要买一顶虎头帽一双虎头鞋。
常乐回头拉拉看呆了的常奶奶的衣袖:“奶奶,收钱啊!”
常奶奶回神,连忙接过顾客递过来的钱,一边看看叽叽喳喳的孙女,心想:这样也行啊。
有了人做榜样,立刻又有几个人围上来,常乐长袖善舞左右逢迎,极尽推销之能事,不用一个小时,便卖得只剩下一顶虎头帽和三件小围裙。
见暂时没有人再来光顾,常乐一屁股坐在小摊边的一块石头上,仰头灌下一大口水。
常奶奶用草帽为常乐扇风,一边道:“今天有你帮忙,比往常好卖多了,可以收个早工,剩下的东西,我们不必硬要今天卖完了,等你歇够了,我们去布店里买一些布头就回家吧。”
常乐点头。
在去买布和出城的途中,常乐边走边观察街旁的店铺。
此时的明华县,只有四条主干道呈井字型分布,分别是南华街、北华街、东华街、西华街,农贸市场就处于南华街和东华街的交叉点。
走出农贸市场,街边有五金配件、农资、服装等小门市,县城最高的楼房就是四层的邮政大楼和三层的明华大旅社,最大的饭店是东方红饭店,至于其他小饭馆则很少,不像二十年后成为园林城市的明华,饭店遍地开花。
要说现在最多的小店面,就是米线店,售买当地特色的各种米线:酥肉米线、羊肉米线、牛肉米线,连过桥米线都只有一家,没法子,过桥米线要价高,许多人还暂时承受不起啊……
那些重生穿越小说中主人公带领家人整出来的什么火锅、上档次的饭店什么的,在这时的明华是绝对行不通的,再过几年还差不多。
因为此时的明华人,万元户很少很少,许多人还在以吃饱穿暖为最大生活目标,还不敢奢望吃好穿时髦,只有少数先富起来的人稍微开始讲究吃穿。
现在父亲虽然是一镇之长,工资算高的了,但也只拿到一百七八,他又是个有底线的人,想叫他贪赃枉法捞外快是不可能的,当然全家人都不会允许他去干贪赃枉法的事儿;
母亲现在还是个民办教师,还没有转正,工资才三十多元,两人上要赡养老人,下要供养三胞胎读书,生活捉襟见肘。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自己能做什么?自己家能做什么?父母手头上那点儿家底,也只能做个小生意。
做什么生意呢?
卖米线吗?不行,当地人习惯早餐要吃米线,所以米线销量最大的时候是早晨,店家至少要在凌晨4、5点钟的时候就必须生火、熬汤,太辛苦了。
就这样思考着,常乐尾随奶奶到南华街的布店买了些零碎的、整块的布头,又步行回家。
路过一家冰棒店,奶奶要买冰棒犒劳犒劳常乐,被常乐制止了:“奶奶,我不渴,咱们不是背着凉水的吗?”
这是她不想吃冰棒一个原因,其实还有两个原因是:此时红豆沙冰棒才要5分钱一根,但对于常乐来说能省一分是一分;而且对于二十年后吃惯各色美味棒冰、冰淇淋的某人来说,对此时品种单一、味道单调、用糖精调出的冰棒,实在是接受无能。
快出城的时候,路过“顾家糕饼铺”,老顾师傅正在做纯手工的花生糖,四周围了几个大人小孩。
只见顾师傅把炒得香脆的花生粒平铺在大约一平方的四方形模具中,倒入熬得晶莹透亮的糖汁,待冷却一阵后压平,完全冷却后再用利刃切成巴掌大的小方块。据说炒花生和熬糖汁都是祖传秘方,口味独特,生意很是红火。
常乐记得这家小店在二十年后发展成明华首屈一指的糕饼店。
常奶奶见常乐对花生糖很感兴趣的样子,回想星期三的小集卖糠后买过冬瓜蜜饯,于是这一次便买了一斤花生糖,刚过称付钱后,就递给常乐一块。
常乐放入口中一咬,花生和糖的浓香便沁入心脾,好怀念的味道啊。十年后的顾家糕饼店将要改良工艺,采用现代化生产线,糕饼的品种变多,但自从老顾师傅去世后,似乎糕饼的味道都变了。
要让爸妈做糕饼吗?不行,要想做出好的糕饼,光是当学徒也要一两年,白手起家如何比得上这些传统老店?
回到家,不过下午四点多,常奶奶把布兜中的一大把零钱拿出来清数,虎头鞋卖出10双、虎头帽卖出8顶、小围裙卖出7件,共计12元3角钱,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于是常奶奶喜笑颜开:“如果今天没有我的大孙女,根本卖不得这么多钱。”
硬要给常乐一元钱,见常乐坚决不要才说:“好吧,如果你想吃什么就告诉奶奶,奶奶给你买。”
常乐为使奶奶安心,便脆生生地应了。
太阳落山,常乐和奶奶做好饭,父母和弟妹才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
周玉莲觉得口中的饭菜味同嚼蜡,匆匆扒完一碗饭便放下筷子道是吃饱了,走到厨房门口时顿住脚步道:“以后,咱们家任何一个人,都不要再到周玉苇家的葡萄地去帮忙了,你们三个小的,也不要去馋他们家的葡萄。”说罢仰头深吸一口气决然地走出去。
一家人吃饭时,见到弟弟妹妹狼吞虎咽的样子,三个大人暗暗叹气,常乐对那无良的二舅和二舅母简直是无语了:帮他们家摘葡萄一整天,竟然不供饭,不单是晚饭,听说父母弟妹连早饭晚饭都是回自家吃,亏那家人做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