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爱上欧阳修 ...

  •   说起来我爱上欧阳修实则始于偏爱韩文公。

      欧阳修始承韩愈,更把韩愈的古文运动在宋代发扬了一把。所谓古文运动,就是改变汉魏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恢复先秦时代的散文体。韩愈提倡古文的目的,就是:“通其辞也,本志乎古道也。”以古文来振兴儒学,恢复“圣道”。他认为,文以载道”,文和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应该首先重视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

      韩愈把古文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且大获成功:以“物不得其平则鸣”为根据提出了一条理论,他认为人“有不得已而后言者”;文体上应该学习古代圣贤之为文。但必须“师其意,不师其辞”;写文章应该“唯陈言之务去”,去除陈词滥调,务争有所创新;从此“古文自唐以后为一大变”,而在北宋自欧阳修之后又一大变,具是一改淫靡的文风。

      欧阳修继承韩愈的不仅仅是文风,同时秉承了他的哲学理论,却更胜之。

      韩愈认为,“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就是说,人性是人生下来就有的,情是后天产生的。

      性的内容表现为仁、义、礼、智、信(五德),情的具体内容表现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性情人人都有,但程度不同。他认为,这种差异也是天生的,因而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相应的情也有三品。根据这种理论,韩愈提出对上等人用“教”的办法,对下等人用“制”的办法,使之“畏威”。这种理论同董仲舒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 “中民之性” “斗筲之性”一脉相承的。性三品说,必然导致新的英雄史观(conception of history as determined by heroes)。我认为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韩愈的这种观念并不是不好,正相反,现在大部分的中国的学子们缺的就是这种情操。然而,过优则不及,其文风过于犀利,素有狂名,不能区分个人之小义和国之大义,甚为酸腐。当时的寒士傲骨、拼死上谏只为身后名的也不在少数。然而,学成却不能为国家所用有何意义?学成而不能回报社会有何用?即使是唐太宗这样的英主,也好几次起了杀魏征之心,何况别人?人孰能无过,一味抨击讽刺直言不讳就能让他改变注意?

      深知刚过易折这个道理的欧阳修,承韩愈之秉直,在文学和政治方面却更胜之,在文学上欧阳修继承韩愈“文从字顺”的传统,但避免了韩愈尚奇好异的作风,散文内容充实,迂徐流畅;叙事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又严密,语句轻快圆融而不滞涩。欧公淹贯经史子集,不愧一代文学大家。

      欧阳修在吏治上同包拯齐名,合称:包严欧宽,这在当时是广有威名。当年欧阳修进入仕途,恰好是国家稳定、国内矛盾日益凸显的时期,如何肃清吏治、如何富国强兵、如何克服国家稳定之后随之而来的种种弊端,便成为欧公等一批有社会责任心的士子思考的课题,于是他们的文章就容易有的放矢,切中时弊。欧公在知谏院时的一系列奏章和那篇激动人心的《朋党论》,把文章的导向一下子扭动了一百八十度,他身边聚集的后进之辈越来越多,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取代钱惟演、刘筠而成为北宋文学的主流,甚至得到了宋仁宗的肯定和赞扬。

      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欧阳修的词不是最好的,因为有更多重要的事需要他,宋朝真正有为的宰相都很少写词,只有像晏殊那样的人,才拿写词当正经事干,难怪王安石瞧他不起:为宰相而沉溺于小词,这样的人要能把国家治理好才算见鬼呢!

      欧公之美,美于气质,美于胆魄。说时事,办实事,被贬后作《醉翁亭记》,这份豁达无人可比,这样的人怎么会不让人神往,不让人喜爱?

      午夜梦回,又见欧公,皱眉不语,桌上烛火微弱,隐约有奏章于桌上,某幻定睛一看,朋党论也。又见欧公面容肃穆,似有戚戚,正想上前安慰一番,突然碰上其清亮眼神,心跳加速——啊 >_< III 竟然就这么醒了~ 555……我的欧公,我的美男!!

      幻海信手涂鸦,今夕依然是“清辉不足”呀!见笑了~
      -----------------------------------------

      附上史学大家李之亮教授的一段话:
      “……如果我们把《全宋词》、《全宋诗》、《全宋文》都翻开,不难发现,宋朝真正闪光耀眼的,还是那一篇篇浸透着仁人志士爱国情怀、充满着对社会对人生对科学深刻思索、对百姓对民族对国家命运焦虑、对经学勇于探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优秀散文!宋诗做为散文的羽翼和附庸,也同样具有相同的特质。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宋代的诗文成就是群体性的、时代性的、高水准的。

      明朝有人编了一本《唐宋八大家文选》,这件事做得既好又不好。说它好,是因为编者总体的
      感觉不错:先秦之后的散文要属唐宋;唐宋的散文精华按比例切割,唐占四分之一,宋占四分
      之三,基本符合实际。说它不好,是因为他所选的宋代六大家给后人形成了一种局限和误导,
      首先,宋代散文巨擘绝不只六家;其次,他选择的态度上带有明显的门户之见:三苏、曾巩、
      王安石都是欧门弟子,独立于欧门之外未经欧公揄扬的人,一个也没能进入他框定的“大家”
      行列,这很显然有失公平。

      后学之人不明就里,沿着这个框架去读书,去研究,其结果是把目光都集中在了这几个人身上;其次这所谓的“六大家”果真是宋朝散文成就最高的代表人物吗?恐怕也很值得商榷。我们是否可以提出这样两个疑问:一、宋朝的散文,编者都细细读过吗?二、确定一位作者是否大家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宋人的原著,不妨翻开《四库全书总目》,看看清人的提要,或许能给我们不小的启发。该书卷一五二田锡《咸平集》提要云:“当时已重其言,故其没也,范仲淹作墓志,司马光作神道碑,而苏轼序其奏议,亦比之贾谊。”同卷韩琦《安阳集》提要云:“其辞气典重,敷陈剀切,有垂绅缙笏之风。”尹洙《河南集》提要云:“所为文章,古峭劲洁,继柳开穆修之后,一挽五季浮靡之习,尤卓然可以自传。”范仲淹《文正集》提要云:“贯通经术,明达政体。”苏颂《苏魏公集》提要云:“平生嗜学,自书契以来,经史九流百家之说,无所不通,发之于文,亦多清丽雄赡,卓然可为典则。”司马光《传家集》提要云:“光大儒名臣,不以词章为重,然即以文论,其气象亦包括诸家,凌跨一代。”卷一五二刘敞《公是集》提要云:“合众美为己用,超伦类而独得。”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像宋祁、刘攽、沈遘、韦襄、吕陶、文彦博、张方平等文集提要中,无不啧啧赞美之辞,这正是我上面说到的“群体”现象。

      可惜由于《唐宋八大家文选》的影响,后人大多把目光集中在那几个人身上,忽略了对其他大家作品的研究。我始终认为北宋散文卓然千古,属于一个时代现象,而不属于个人现象。如果我的感觉与史实相去不远,那么我们对宋代散文的研究是否可以再开阔一些,再全面一些,再客观一些?比如在所谓宋代六大家中,曾巩的文章真称得上“大家”吗?如果连那样细弱的文气都能叫做“大家”,那么王禹偁、司马光、韩琦、宋祁等人,岂不应该列在“特家”之列?就个人情感而言,我非常喜欢欧公的散文,也非常赞赏荆公的散文,但这并不排除我同样喜欢其他许多宋人的散文,所以除了欧公、荆公的文集之外,我又作过《安阳集》的笺注,还将作司马温公集的笺注。如此劳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让更多的宋人佳作以更易读懂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 ”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爱上欧阳修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