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三章 一篇文章和一部电视剧(已修) ...
-
夏桑榆一直有军人情结,这在夏桑榆的好友圈中,一直是众人皆知的秘密,所以对于宋致远,夏桑榆在看到他帮忙抓住贼时会很开心,在他走后,会下意识记住笔录上他的名字,也会情不自禁的和同事八卦,但是这只是因为宋致远是军人,仅此而已。
夏桑榆的军人情结并非受父母的影响,夏桑榆的父亲自主创业,有一家中等规模的电子企业,不过学识渊博,也算一名儒商,母亲是某大学的教授,研究的是文学和历史。
夏桑榆的名字是母亲所取,父母商量取名时,母亲正研究唐.王勃的《滕王阁序》,恰恰读到“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母亲笑言“桑榆”二字意境不错,要不就为女儿取名夏桑榆,父亲将“夏桑榆”三字轻轻念出,欣然应允。
夏家就这一个女儿,父母说起来也都是文化人,虽是从小对夏桑榆灌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也讲讲英雄故事,树树正面典型,可是却并没有造就夏桑榆的军人情结,对夏桑榆的培养也是钢琴、舞蹈、文学、绘画……主攻气质和才艺,更没想过将夏桑榆打造成一名人民警察。
夏桑榆的军人情结其实来源很简单,仅仅是中学语文课本上,魏巍的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那个年纪的少男少女,正是英雄情结高涨的年龄,男孩子是立志当英雄,女孩子是崇拜英雄,于是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让少男们的激情和热血沸腾,让少女们付出了所有的感动和崇敬,男生做着自己的英雄梦,女生在心中朦胧地追逐着自己的英雄。
那时的夏桑榆和很多同学一样,对这篇文章读了又读直到流利的背诵;让父母找到了很多抗美援朝的资料,让自己更近的感受那个特殊的时期;整天缠着当时家里唯一一个在部队工作的舅舅,要听军队的事,要到军队里去看训练;甚至跟班里的男孩子一样,回家吵着毕业后要去参军……
可是时光流淌,岁月如梭,很多年后大多数的人已经忘记了当年的感受。
即使是夏桑榆也已经记不清当时自己的眼泪究竟是为了松骨峰战斗那些牺牲的烈士,还是冲进火海的黑龙江小伙子马玉祥,还是吃着雪依然微笑的小战士;
也已经记不清是否如愿去了舅舅所在的部队;
记不清是怎样被父母说服打消了参军的念头;
甚至已经忘记当时背得极为熟悉的文字,记得极为熟悉的场景描写。
可是从初中开始直到现在,夏桑榆却有了一份抛之不去的军人情结。只要有人提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夏桑榆会条件反射的想到文章中的回答“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只要看到军人,夏桑榆会下意识的多看上几眼;如果在共同的场合出现有军人,夏桑榆会感到亲切;喜欢看有关军人的小说,也喜欢看有关军人的电影电视剧……
不过夏桑榆的军人情结并没有让大家多惊讶,毕竟每个人尤其女孩子心中都有自己喜爱的英雄,崇拜军人比并非什么坏事。可是夏桑榆高中志愿填报的时候选择了“刑警学院”,却着实让很多人大跌了眼镜!
或许有遗传因素,夏桑榆从小读书都不太费劲,而且文理科成绩都不错,不过因为对文科更感兴趣一些,所以当时念的是文科,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夏桑榆琴棋书画皆通,典型的艺术美女,却又开朗大方,能言善辩,从商从政均无不可,父母也一直尊重夏桑榆的选择,而且按他们的想法,夏桑榆会选择的应该是新闻、文学或者工商管理之类的专业,既可女承母业或父业,对夏桑榆来说也都比较适合。
直到填报志愿的时候,夏桑榆填报了刑警学院,父母很是反对,妥协夏桑榆可以改填法律专业,毕竟学法律,出来的就业面还是很广的,可以做律师,或者当法官、检察官,做法律顾问等等,都比较适合女孩子,可是刑警学院就意味着毕业后就是当警察,而且最大的可能就是当刑警,听着威风,其实又吃苦又危险,特别是女孩子,夏桑榆的父母如何舍得?
可是架不住夏桑榆的坚持,夏桑榆从小一贯独立,而且按夏桑榆的说法,这是自己的选择,即使真的将来后悔也会自己负责,并且会按照父母的期望发展,可是如果被迫按照父母的意愿填报,那么即使考上了也不会认真学,以后工作也不会开心,甚至稍有不如意就会将责任推到父母身上。
不过对于选择的原因,夏桑榆只是说自己喜欢,夏桑榆的父母一向民主,虽然不赞同,但是最终还是尊重了夏桑榆的选择,只是一直觉得夏桑榆的理由很牵强,不过直到夏桑榆工作后,父母追问多次,得到答案也一直一样,甚至在毕业后,夏桑榆为了真正只靠自己做到最好,不顾父母的反对,到了一个父母无法庇护的城市。
其实夏桑榆的回答并非是敷衍父母,因为当时报考的原因真的就仅仅是因为喜欢,而导致喜欢的原因仅仅是一部名为《永不瞑目》的电视剧。
当时一部《永不瞑目》红透大江南北,孙楠的《你快回来》也是唱遍大街小巷,陆毅、苏瑾、袁立都因为此剧大火,夏桑榆也就是因为此剧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女刑警,其实对剧中的主角——女刑警欧庆春,夏桑榆虽然喜欢,但是对欧庆春的一些做法并不赞同,甚至也许在剧中,夏桑榆更喜欢敢爱敢恨的肖童,或许对欧阳兰兰也有欣赏的地方,可是到电视剧播完,夏桑榆对剧里的男女慢慢淡忘,却开始喜欢上了刑警这份职业,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女刑警,那份喜欢并不仅仅是因为正义感、成就感,还包括一份油然而生的单纯的喜欢,如同当年的军人情结。
以至很多年后,夏桑榆想:人的一生真的很微妙,仅仅是一篇文章、一部电影便影响了自己人生中最重大的两次决定。
中学语文课本上,魏巍的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让自己从小有了军人情结,以致于最终成了一名军嫂;
高中时期海岩作品改编的一部电视剧《永不瞑目》,让自己的高考志愿上选择成为了一名女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