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0、Gymnopédie  ...
            
                 
                
                    - 
                          半年过去,北京的春天终于褪去料峭寒意,柳枝新芽吐露,街角咖啡馆的落地窗映照着人们的熙攘身影。城市的节奏依旧匆忙。
 
 这一年的五月,对沈丛一而言,是一个新的节点。
 
 他的第一张个人专辑《Gymnopédie》正式上线。
 
 专辑一共十首歌,从立项到完成,几乎凝结了他这半年来所有的精力。歌词大多出自他本人之手,有几首源自深夜写下的零散文字,后来被一字一句打磨成歌。歌曲种类跨度很大,包含但不限于摇滚、实验、爵士、也有r&b,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乐评圈对这张专辑的反响出乎意料地好。乐评人说:他绝不只是“偶像”,但他的确是音乐人的“偶像”。他对音乐的钻研和实践是大部分人无法企及的,真正做到了在玩音乐。虽然编曲略显稚嫩,但整张专都太灵了,称得上是独立音乐人的自我宣言。
 
 更有媒体罕见地用了“年度最佳新人专辑”来形容,这在快餐化音乐环境里,已经是一种高赞。
 
 他组建的工作室也逐渐运转顺畅,步入正轨。团队人数不多,但都是用心挑选出来,和沈丛一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的。
 
 为了回馈粉丝,他还办了一场签售会,给到场的每位粉丝都精心准备了伴手礼。入场时队伍沿着场馆的台阶一直蜿蜒到街角,粉丝们举着各种别出心裁的应援牌。
 
 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安排摄影师记录下粉丝的应援时刻,而后发博认证。虽然累,大家心里却都热腾腾的。这一刻他们知道,自家老板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流量”,而是取得了真正的认可。他不再是从前那个只能被动接受安排的偶像,而是有了独立发声权的音乐人。
 
 与此同时,周楚宜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新阶段。吴梦音对待娱乐新闻依旧追求“流量至上”,可周楚宜绝不满足于只写些昙花一现的花边。
 
 转机来自一次旅行。
 
 那天,她和吴桐趁着休息日前往一处城郊小镇放松心情,在镇中偶遇了一位七十多岁的非遗传承人。老人守着一方小作坊,手指布满老茧,几十年如一日地捶打、染色、雕刻。镜头里的他满是皱纹,却在谈起手艺时神采奕奕。
 
 这次经历,让她心底生出一种强烈的冲动:如果我只顾着反复写明星的八卦,真正值得被记录的东西,就会一点点被淹没,不会有人看到。
 
 从那以后,她逐渐把重心转向自媒体,策划并拍摄《匠心》系列短片。她在空余时间独自走南闯北,甚至搭乘绿皮火车到偏远地区,再中转大巴,住简陋的小旅馆,只为第二天能在破败的厂房或寂静的院落里拍下最真实的画面。
 
 第一期上线时,播放量并不高。但评论区里,有观众写道:“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新闻,这才是新媒体的意义。”也有人留言:“谢谢你,让我们能够看见被遗忘的角落。”
 
 这份回应让她确信方向是对的。
 
 她继续奔波,先后拍摄了皮影戏、木版年画、竹编、古法造纸。每一期视频都精心制作:年迈的艺人在灯下勾勒轮廓,小徒弟在灶台边生火染布,空气里混合着墨香、炭火与潮湿木头的气息。
 
 七月盛夏,她来到南方一处小城,记录一群仍在坚持做传统纸伞的工人。烈日下,院子里一排排竹骨伞架开在地上,布面染得鲜艳。她顶着酷热,扛着相机在院子里来回穿梭,汗水湿透了衣背,却毫不在意。
 
 逐渐,这个系列竟然小火了一把。主流媒体转载了她的视频,称赞这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另一种传承”。粉丝数量也从最初的十几万,涨到了三十多万。
 
 他们一个在音乐的路上愈发笃定,一个在文化的守望里愈加执着。
 
 像两条平行线,彼此尚未交汇,却在同一片天地下,朝着各自的方向,坚定地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