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成长与注定 ...
-
山区之行前的这一周,时间仿佛被赋予了不同的质地。每一天都清晰而明亮,像是经过精心调色的照片,细节丰富,色彩饱和。向阳发现自己以一种全新的节奏生活着——依然高效工作,但不再是为了逃避;依然照顾奶奶,但不再感到重负;依然与沈聿保持联系,但不再焦虑揣测。
周三下午,林薇凑到她工位前,神秘兮兮地问:“你最近有什么喜事?整个人都在发光诶!”
向阳从屏幕上抬起头,微微一笑:“有吗?可能只是睡得好。”
林薇夸张地摇头:“不不不,这是恋爱中的女人才有的光彩!快老实交代,是不是和那个摄影师...”
“我们只是朋友。”她温和但坚定地打断,这是她第一次不带着防御心理说这句话。
朋友。这个词在她舌尖上有一种新鲜的滋味。不是工作伙伴,不是潜在的感情纠葛,而是朋友——那种可以分享星空照片和山区旅行邀请的关系。
周五下班时,沈聿来接她去买登山装备。这是他们第一次非工作性质的约会,如果这能算约会的话。
户外用品店很大,充满了新装备的味道和各种专业术语。沈聿显然很熟悉这里,熟练地引导她选择适合的鞋子和外套。
“山区早晚温差大,需要分层穿衣。”他解释着,拿起一件轻便的羽绒服在她身上比划。
她试着登山鞋,在店内模拟的小坡道上走来走去。他蹲下身,专业地检查鞋子的合脚度:“脚趾需要有一点空间,下坡时不会顶到。”
这种实用性的关注让她感到安心。没有浪漫的夸张,只有真诚的关心和专业的建议。
买完装备,他提议在附近的咖啡馆坐坐。傍晚的阳光斜照进来,为一切镀上金色。
“紧张吗?”他问,搅动着杯中的咖啡。
她诚实点头:“有一点。我从没参加过这种专业的户外活动。”
“不会太专业,”他保证,“只是一个很美的山区村落,我几年前去过,一直想回去。那里的人很友善,风景...你会喜欢的。”
他描述着山间的晨雾、傍晚的炊烟、夜空的星辰,言语间流露出真正的热爱。她听着,不仅是对旅行的期待,更是对分享他热爱之事的机会感到欣喜。
周末,她去看望奶奶。老人康复进展良好,已经能用助行器自己走一段路了。
“听说你要去山里?”奶奶问,眼中闪着狡黠的光,“和那个小伙子一起?”
向阳无奈地笑了:“奶奶,你怎么什么都知道?”
“护工小陈有个表妹在出版社工作,”奶奶得意地说,“消息灵通着呢。”
她假装严肃:“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以后得更加小心了?”
奶奶握住她的手,语气变得认真:“小阳,奶奶老了,不知道还能陪你多久。我只希望你能快乐,能有人照顾你,让你不再总是独自扛着一切。”
这句话触动了她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她低头,轻声说:“我在学习不那么独自一人了,奶奶。”
周日晚上,她收拾行李时收到沈聿的短信:“明天早上七点来接你?天气看起来很好。”
她回复确认,然后继续整理。背包不大,但装满了可能性。
周一清晨,他准时到达。看到她一身户外装扮,他眼中闪过赞赏的光芒:“很适合你。”
去山区的车程约四小时。路上,他们聊着各种话题——书籍、电影、旅行见闻,偶尔也分享过去的片段。那种轻松自然的交流让她感到惊喜,仿佛他们已经认识了很久。
随着城市渐远,山势渐起,空气也变得清新。她摇下车窗,深深呼吸着带有松香和泥土气息的空气。
“快到了。”他说着,转上一条盘山小路。
村落坐落在半山腰,几十户人家散落在梯田和竹林之间。传统的夯土民居与自然和谐共存,仿佛从山体中生长出来一般。
他们住的是一家本地人开的民宿,简单但干净。老板娘热情好客,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欢迎他们。
放下行李后,他带她在村里散步。时近黄昏,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村民们友善地点头致意,孩子们好奇地跟在后面。
“这里真美。”她由衷感叹,看着夕阳为梯田镀上金色。
“等待明天的日出,”他微笑,“那才是真正的奇迹。”
晚餐是简单的农家菜,却有着城市里难以寻觅的鲜美。饭后,他们坐在院里的竹椅上,看星星逐渐点亮夜空。
山区的星空确实如他所说,璀璨得令人窒息。银河横跨天际,仿佛触手可及。
“我奶奶常说,每个人在天上都有颗对应的星星。”她轻声说,回忆起童年夏夜与奶奶纳凉看星的时光。
他指向北斗七星:“我小时候经常找那颗最亮的星,觉得那是我妈妈在看着我。”
这种分享记忆的时刻比任何亲密接触更加珍贵。他们不再只是现在的自己,而是带着全部历史相遇的两个灵魂。
第二天清晨,他轻轻敲她的门:“日出快开始了。”
她迅速穿衣出门。山间的晨雾尚未散去,如同柔软的丝带缠绕在山腰。他们沿着小径向上走,来到一处视野开阔的观景台。
东方天际渐渐泛白,然后染上橙红、金黄的色彩。当太阳终于跃出远山,万道金光洒向大地时,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怎么样?”他轻声问。
她只是摇头,无法用言语描述这种美丽。他理解地点头,安静地陪她站着,共同沐浴在晨光中。
那一刻,她明白了为什么他如此热爱摄影——有些美确实需要被记录,被分享,被永恒定格。
白天,他进行拍摄工作,她则有时陪同,有时在村里闲逛。下午,她独自坐在溪边看书时,几个本地孩子好奇地围过来。
她放下书,和他们聊天,教他们用草编小动物。这种简单的交流带来纯粹的快乐,让她回想起自己很少有的轻松童年。
傍晚,她回到民宿,发现沈聿已经回来了,正和老板学做当地菜。
“进展如何?”她问,看着他围裙上的面粉。
“灾难性的,”老板大笑,“但他很坚持。”
最终晚餐桌上还是有了他参与制作的一道菜——简单炒山蔬,味道却出奇地好。
“也许你有烹饪天赋。”她调侃。
他故作严肃:“请不要散布谣言,会毁了我的人设。”
笑声中,她感到一种深层的幸福。不是疯狂的激情,而是宁静的喜悦,像是回到了某个从未有过的家。
第二天是离开的日子。早餐后,他们最后一次在村里散步。经过村口的老树时,他停下脚步。
“有件事我想告诉你,”他的语气变得认真,“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感觉到一种奇特的熟悉感。不是外表,而是...内核。就像找到了一个失散已久的同类。”
她静静听着,心跳加速。
“我知道这听起来很老套,”他继续,“但有些连接确实无法用逻辑解释。就像注定要相遇的星星,在广宇宙中找到了彼此的轨道。”
她望向远处的山峦,思考着这些话。曾经她会嘲笑这种“注定”的说法,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幻想。但现在,站在这个仿佛时间停滞的山村,她有了不同的感悟。
“我相信选择多于注定,”她最终说,“是我们每一次的决定,让我们走向彼此。”
他微笑:“那么我很庆幸我们做出了那些选择。”
回程路上,他们比去时更加安静,但那种沉默是舒适而非尴尬。她小睡了一会儿,醒来时发现他细心地调低了音乐音量。
“快到了。”他说,城市的天际线已经出现在远方。
回到上海的感觉像是从梦境重返现实。但某种内在的变化已经发生,如同山间的清新空气仍然留在肺腑中。
他送她到公寓楼下:“谢谢你这周末的陪伴。”
“应该我谢谢你,”她说,“带我看到了那么美的世界。”
他犹豫了一下,然后轻轻拥抱她:“晚安,向阳。好好休息。”
这个拥抱短暂而温暖,恰到好处。
回到家,她发现窗台上的植物似乎更加绿了。洗澡时,她哼着歌,意识到这是多年来第一次感到真正的轻松和快乐。
睡前,手机亮起。是他发来的照片——她站在晨光中的背影,金色的光芒勾勒出她的轮廓,远山和梯田在背景中朦胧如画。
照片下写着一行字:“捕捉到了一缕光。晚安。”
她保存了照片,回复:“谢谢你看见那缕光。晚安。”
那一夜,她梦见自己不是站在山巅,而是漫步在星河之间,每一步都踏实而安稳,不再害怕坠落。
成长不是变成另一个人,而是成为更完整的自己。注定不是被动等待命运,而是主动选择方向。
晨光再次洒满房间时,她明白了一些重要的事:勇气可以学习,信任可以建立,而爱——无论它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值得冒险尝试。
她拿起手机,发出了一条短信:“什么时候能再看到那些星星?”
几乎立即,回复来了:“随时。只要你愿意。”
望着窗外苏醒的城市,她微笑着开始了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