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第 13 章 ...
-
第十三章结网
约翰内斯堡的晨曦,透过金矿的矿道缝隙,投下几道歪斜的光柱,空气中弥漫着硫磺和汗水的味道。林望舒戴着安全帽,站在矿井深处,身边是林氏非洲矿业的总工程师老郑,他手里的地质锤敲在岩壁上,发出沉闷的回响。
“林少,这处新矿脉的含金量足,但问题是——”老郑抹了把脸上的灰,“周边的部落不答应我们开采,他们说这是‘祖先的栖息地’,昨天还把我们的勘探设备给砸了。”
林望舒弯腰捡起一块矿石,在手里掂了掂,矿石的棱角硌得手心发疼。“老郑,您见过蜘蛛结网吗?在纳米比亚的沙漠里,蜘蛛从不把网结在光秃秃的石头上,总要找有灌木的地方,让网顺着枝桠铺开——这样既稳,又能捕到更多虫子。”
他摘下安全帽,露出额角的汗痕:“部落不答应,不是真的在乎‘祖先’,是觉得我们的开采没给他们带来好处。你去统计一下,周边三个部落有多少适龄劳动力,告诉他们,矿场优先招他们的人,工资比当地平均水平高两成;再建两所学校,让他们的孩子免费上学——我们要结一张‘利益网’,让他们觉得,矿场开得越好,他们的日子过得越踏实。”
老郑皱起眉:“可部落首领卡鲁很固执,上次政府派来的协调员,被他用长矛赶跑了。”
“硬闯只会撕破网。”林望舒从背包里取出一个木盒,里面是尊象牙雕刻的图腾,上面刻着部落的祖先像,“这是我托人从开普敦的古董店淘来的,据说是卡鲁祖父年轻时雕刻的。你把这个送给他,就说‘我们不是来挖石头的,是来帮祖先的后代过上好日子的’。”
三天后,老郑带着卡鲁来见林望舒。卡鲁是个铁塔似的壮汉,脸上画着红色的部落图腾,手里攥着那尊象牙图腾,眼神却柔和了许多。
“林先生,”卡鲁的英语带着浓重的口音,“我的儿子,能去矿场学开挖掘机吗?”
“不仅能学,学好了还能当工头。”林望舒指着矿道外的空地,“我们计划在这里建个小型医院,您推荐个懂草药的族人当副院长,中西医结合——既能治矿场的工伤,也能给部落的人看病。”
卡鲁忽然单膝跪地,举起图腾:“祖先说,‘能让土地长出粮食的,才是朋友’。林先生,你们开矿吧,我的族人会帮你们守着矿道,就像守着我们的庄稼。”
半年后,矿场正式投产。部落的年轻人成了矿工,妇女们在矿场的食堂做饭,孩子们在新建的学校里学英语和数学。卡鲁的小儿子学会了开挖掘机,每次看到林望舒,都会举着沾满油污的手敬礼。老郑在电话里笑着说:“现在矿场的安全,比警察看守得还严——谁要是敢来偷矿石,部落的人第一个不答应。”
“这就是结网的好处。”林望舒站在矿场的瞭望塔上,看着卡车满载着矿石驶向远方,“一张网,结的节点越多,越不容易破;牵连的人越多,越稳当。”
消息传到苏州老宅时,林砚秋正在给鱼缸换水。鱼缸里的锦鲤,正顺着水流在水草间穿梭,身上的鳞片闪着光。
“太爷爷,爸爸为什么要帮部落建学校呀?”林未晞趴在缸边,数着鱼的数量。
“因为网要连成片才有用。”老人撒了把鱼食,“你看这鱼缸里的水草,看着是给鱼遮阴的,其实根须在水里盘结,能让水质更清——就像矿场和部落,看着是两回事,其实得缠在一起,才能互相帮衬。”
他指着墙上的《清明上河图》:“你看这画里的码头,搬运工、商人、船夫,谁离得开谁?就像范蠡当年在陶邑,不仅开商铺,还帮周边的农夫修水渠、教织工染色——他说‘生意不是一锤子买卖,是把所有人的日子都织进一张网里’。网越密,日子越稳。”
林望舒的越洋电话打进来时,他正在医院的奠基仪式上。卡鲁正用部落的语言致辞,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林氏的矿场,是部落的粮仓”。
“爷爷,卡鲁说要把女儿嫁给矿场的工程师,说这样‘两家的网,能结得更紧’。”
“嗯,”林砚秋的声音带着笑意,“让厨房准备些苏州的喜糖,寄过去——结网的日子,总得有点甜味。”
挂了电话,林未晞看着鱼缸里的鱼,忽然问:“太爷爷,网结得太大,会不会累呀?”
“累,但踏实。”老人擦了擦鱼缸的玻璃,“就像蜘蛛结网,织的时候费力气,织成了,就能安心等着猎物来。你爸爸帮部落建学校、开医院,看着是多花了钱,其实是把矿场的安全、效率,都系在了部落的利益上——这样的网,风刮不破,雨淋不坏。”
约翰内斯堡的星空下,林望舒站在部落的篝火旁。卡鲁正举着酒杯,用部落的歌谣唱着对未来的期盼,歌声里混着矿工们的笑声和孩子们的嬉闹声。他忽然懂了“结网”的真谛:真正的长久,不是单打独斗,是让所有人都成为网的一部分;不是把别人挡在外面,是让每个人都觉得,这张网的好坏,和自己的日子息息相关。
那些总想把利益攥在自己手里的,就像攥着一团乱麻,越紧越容易散。而懂得结网的人,会像蜘蛛一样,耐心地把一根根线连起来,最后连成一张结实的网,既能挡风遮雨,又能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果实。
篝火越烧越旺,把每个人的脸都映得通红,像一张温暖的网,笼罩着这片曾经充满矛盾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