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第十一章 ...
-
这边初唐的名将们哗然,纷纷意动。
如今唐朝建立,没那么多仗可打,也就李靖能被派在外收拾一下突厥。
剩下这帮子大爷们每天在京城荣养都闲的长毛。
就连李世民也有些手痒,他咳嗽了一声,“不知道我这天策上将能否一试?”
不等房玄龄阻止。
崔弥香看着弹幕,“不行哦。太宗您是帝王不要抢将军的活。好,我看看卡池,现在咱们武将卡报名已经超过十人。”
香炉跳到柴荣面前,空空的炉子里多出许多小球,“陛下,请抽取名将吧。”
柴荣被这天降大礼砸的都快乐傻了,他深吸一口气,将手伸进炉子里。
这边后周的众人盯着他的手都屏住了呼吸,那边唐初的名臣们也一个个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尉迟恭握紧拳头,小声默念,“抽到我,抽到我,抽到我。”
·
契丹派来的主将杨衮打量着不远处的周军,“这可是劲敌,不可轻动。”
王得中紧皱眉头,“是啊。此时绝不是开战的战机。”
刘崇不敢对契丹人吹胡子,倒是狠狠瞪了王得中一眼,“你他娘的懂什么?没看见上天都在帮我吗?这南风正是助我!”
契丹将领还欲阻拦。
刘崇一挥手,“我观周师就这么一点人马可以轻易打败,你们契丹的重军就不要动了。就先看看我军去打。这可真是万全之策。等到时候大破周军不止我们面上有光,你回去通报契丹的皇帝,也能让父皇高兴高兴。一举两得!哈哈。”
其他将军帮腔道:“柴氏与吾,主客之势,不烦足下余刃,敢请勒兵登高观之可也。”
杨衮只好挥挥手示意帐下偏将,带着人马在一旁登高扼守地势观察。
而北汉军队如潮水般已经涌向周师。
·
柴荣拿出一个白球,啪的一下白球变成金色的流光。
崔弥香激动的大喊,“好。我们恭喜这位幸运儿,窦轨!”
唐初的名将们一个个神色失望,尉迟恭松开拳头,愤愤道:“便宜那窦老头了。”
这位窦轨虽然没有李靖,尉迟恭,秦琼,程咬金那般名气大。
但实际上他出身名门,爷爷在隋朝是太傅,亲爹是国公,还有个嫁给李渊的从姐窦皇后。
李渊起兵后,他很早就投奔李渊,跟随着李渊李世民父子立下过不少功劳,以治军严明而出名。
此人治军严到什么地步呢?他的部队中见到畏战的便斩首,若有人敢犯军纪,没有容情的全都是鞭打。
甚至他的外甥跟随他在部队历练,作为心腹,有一天他召他的外甥来,他外甥不过迟到了一会儿。他就将外甥斩首示众,以正军纪。
这般暴烈的治军之法却也几乎差点害死他。
窦轨有一次见李渊,形容不整又坐着说话,惹怒了李渊。
李渊怒道:‘你窦轨攻蜀的时候,身边不是有二十多个人都因为被你抓到犯错就被杀死吗?你现在敢在我面前如此,我也是将军起家,难道还治不了你!’
现在窦轨前不久刚好奉诏入京,只担任了个右卫大将军的职位在京中荣养。
窦轨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什么,只见眼前一闪,他再次睁眼便已经出现在了屋内。
不仅如此,他发现自己身形还年轻了十几岁,想必这就是神仙之力了。
柴荣高兴道:“窦将军。”
一个传令官跑进来,“陛下,北汉发动了攻击。”
窦轨半跪在柴荣面前,拱手道:“陛下不必再多言,请将这些人阵前斩首,以明军纪。愿赐臣坚甲一副,以观臣之能!”
柴荣眼神示意,马上有亲兵上前将赵匡胤身上的盔甲扒下来,为窦轨穿上。
这么一段穿盔甲的时间,崔弥香将光幕切成了两块。
一块是浮空视角,拍摄周师与北汉交战的情形。
另一块是单独的炉子。
崔弥香本来已经觉得赵匡胤这里解决了,没什么可讲的。
但不想光幕上跳出来几条弹幕。
【你凭什么这么说我们宋太祖?】
【就是。就是。帝王将相,难道只以私德相论吗?笑死人了,他可是皇帝。】
【主播是什么蠢货,居然这样贬低我们宋太祖。你是黑子吧。知不知道太祖长拳?】
【还历史主播呢,我看根本就是文盲。什么都不懂就在这里瞎讲。你柴荣死的早关我们赵匡胤什么事情。难道你柴荣的儿子上位就比我们赵匡胤好?不见得吧。那柴宗训就是庸才啊。】
【对啊。对啊。我们赵匡胤可是武学宗师,太祖长拳对军队影响可大了!】
【北宋不行怪的着赵匡胤吗?要怪怪他弟弟赵光义呀!他死的那么早,跟他有什么关系。】
【忠君思想算狗屁啊,人人忠君,那孙先生不该闹革命了?】
【而且岳飞忠君被完颜构杀死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之后苦的是百姓。】
因为崔弥香一会儿没看屏幕,这两位观众一唱一和,已经刷出了很多条。
崔弥香,“哟,这位观众很急啊。知道你急,但你先别急。”
“本来宋制这件事呢,我应该在下一期视频做。而且由于咱们宋朝的皇帝都很有活,我本来是准备把北宋南宋合在一起分个上中下三期好好讲一讲。
但既然宋粉这么热情,我就把本该留在第二个视频的事情,先简单在直播里聊聊。”
“其次,我什么时候说过赵匡胤私德不行?少给我扣帽子啊。我只是把赵匡胤做的事情讲了一遍而已。是你自己觉得他私德不行。”
“要是按照你这个柴宗训不行,主弱臣强,赵匡胤得了天下很有道理的道德观。你骂人赵光义干嘛?不论真假,人赵光义还有金匮之盟呢。你赵匡胤的儿子死了,那他不只是庸才,心理素质还不好,怪的上人赵光义吗?”
“要是按照你这个忠君是蠢,有害于民众的论调,岳飞忠君都有害百姓了,想必秦桧那是大宋良臣,造福一方了。”
“赵匡胤仅仅是私德不行吗?北宋前无古人的耻辱败绩真的跟赵匡胤没有关系吗?”
“你这个宋粉做的也太失败了。夸人就会夸个太祖长拳。夸都夸不到点上。你夸一个帝王是武学宗师,不跟夸天启木工活做得好是个好木匠,夸李煜诗写得好一样吗?”
“我来示范一下怎么当一个合格的宋吹。首先从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说起,
咱们宋太祖赵匡胤心地特别善良,看不得权贵奢侈享乐,也看不得百姓受苦受穷,还看不得小动物受伤害。
你们不信?”
“史书上有载,赵匡胤有一天见到自己的女儿穿着一件贴绣铺翠襦入宫。
咱们太祖就让她不要再穿,谆谆教导道:‘你做公主的穿这样的裙子,权贵们都会争相仿效。到时候京城翠羽的价钱就会大涨。小民逐利,辗转贩易,捕捉伤生,都是从你这里而起。你作为公主生在富贵中,岂可造此恶业之端?’
为此宋太祖登基的第二年,就下令严禁春夏捕鱼射鸟。”
“我们宋太祖啊,那时候起,就已经是个环保卫士,爱鸟人士了。”
“我们宋太祖不止个人品德上心善,节俭,爱护小动物。而且在身体素质上也很强,武学造诣极高,一套太祖长拳那是打的虎虎生风。不止拳法好,配上兵器更是加倍的好,而且御下有道。”
“史书有载,我们宋太祖没事的时候呢,就喜欢去迎春苑射鸟。
一天,他正在射鸟,有个臣子有重要国事求见,等了很久,实在着急就闯了进来。”
属于炉子的这块光幕中出现两个小人。
一个穿着皇帝的衣服,悠闲的挽着弓弩,旁边挂着一排死去的鸟。
赵匡胤看见走进来的臣子,神色十分不耐,听着臣子讲完政事之后,质问道:“这也算重要?”
代表臣子的小人紧张的说道:“我觉得比射鸟重要一些。”
皇帝怒火万丈,当场拿起手里的柱斧往大臣脸上狂砸,使出了一套花里胡哨的太祖长拳,打断了大臣的两颗牙齿。
这个小人哭着捡起自己的牙齿。
崔弥香激动的吹捧道:“看好了,咱们太祖长拳是不是很牛?瞧瞧这利落劲!嘿!一般人还真不行!瞧瞧他手里的柱斧,这玩意下一次出现就是在斧声烛影里了。”
皇帝冷笑道:“你拿着牙齿,难道还想告我的状吗?”
臣子能说什么,他哭着说道:“虽然我无处告状,但有史官会记录下这件事。”
皇帝一听马上冷静下来,示意一旁的太监给臣子赏赐大量金子。
崔弥香笑嘻嘻的说道:“瞧瞧咱们宋太祖是多么节俭啊。”
·
唐初的群臣见此情景都不忍的皱眉。
其中不少臣子以刚直而著称的,都隐隐有些庆幸,幸好自己侍奉的是李世民。
李世民摇头道:“作为君王怎么能连这么一点容人之量都没有?”
要是比武力,恐怕帝王中没有几位能比得上李世民这位天策上将了。
可别的不说光萧瑀和魏征这两位,可以说是吵架能手,没有他们不敢说的,三天两头的吵,教育李世民也是常事。
其中萧瑀更是隋炀帝的小舅子,前朝遗老中的遗老,若他如赵匡胤这般无半点容人之量,萧瑀怕不是都要被他打死不知几回了。
魏征感叹道:“这般君主,直臣何以得善终?”
·
“现在我已经历数了咱们宋太祖作为人的多项美德,比如节俭,爱护小动物,善良,武学造诣极高。
现在咱们来吹一吹咱们宋太祖作为帝王的功德。”
“首先我们宋太祖非常节俭,又是个武夫出身,没什么文化,却对士大夫十分优厚,礼遇,特别敬重读书人。”
“比如有一次,太祖指着朱雀门上的题额问赵普:“为什么在‘朱雀’后加个‘之’字?”赵普说:“这是一个语气助词。”
咱们太祖轻蔑的一笑,‘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太祖对读书人不仅是敬重,而且给的待遇非常优厚。
比如他就曾说过‘五代方镇武将肆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让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让他们都去治理地方。即便都贪浊,也抵不上一个武人’。由此定下宋朝重文抑武的基本方针。”
“而他的心腹宰相赵普多次贪赃枉法,宋太祖明知道,但还是对赵普说,‘苟用其长,当护其短,措大眼孔小,赐他十万贯,就撑破屋子了‘,因此对赵普的多次贪赃受贿都当没看见。”
·
魏征听得皱眉,“君王漠视贪赃枉法,如此法度何在?”
房玄龄也有些瞠目结舌,“作为宰相却不能以身作则,风纪岂不是要坏透了!”
·
“另一方面,我们宋太祖把‘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不得杀士大夫一条’都写进了太庙的誓碑。”
“前者,柴荣的后代都年纪轻轻无疾而终了。后一条宋太祖执法严明,在位期间,光是因为贪污受贿被处死的官吏就有二十八人。”
“所以说呢,会不会因为贪赃枉法被处死。刑到底上不上士大夫,大家应该懂得都懂了。咱们大宋的法度比较灵活。太庙的誓碑看看就好,咱们大宋皇帝发誓就主打一个虚空。”
“在重文轻武这条基本国策下,咱们宋太祖还做了许多有益于国家的改革。比如说把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都送回老家退休养老当富家翁。
至于各种裁撤藩镇,改革相制,加强中央集权。其中种种课本上已经提过的就不再追叙,这里只讲他军事上的改革,从登基起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从柴荣手中继承下来的中央禁军。
第一继承后周从地方选拔精兵充实禁军的原则。
第二设立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基本上由文臣担任,禁军不再直属于帝王控制。地方的军队都是老弱病残,中央禁军稍强。
第三文武官员被分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官阶系统,在两个官阶系统之外还有第三种武选官。”
“有宋一朝,武臣分为了三种,从高到低,内职家臣起家的武选官最为尊贵基本上一出任都是管理岗,而有军籍的中央禁军次之,地方管军最末。而最为收尽天下精兵的禁军的升迁居然被枢密院负责,枢密院可基本上全是文臣。
在武臣三者之间武选官的地位远远高于禁军,更高于地方军官。
而武选官的入职途径您能想到吗?是以内职起家,通俗来说,就是帝王家臣。
今天你负责在宫中给皇帝做菜,明天做得好了,咱们就能直接空降到军队当师长,甚至出任边防做‘管军’。‘管军’是指禁军最高级别的11个军职,也就是说一个职业军人基本上能达到的顶点,总能被没有服役过一天,没有做过一天军人,没有一点军功的人轻易得到。”
“行军出身的职业军人在宋朝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程度的歧视,他们的升迁被文臣全权支配,管理军队的是一窍不通的文人,是太监,是帝王的亲信,是权贵子弟。
文官可以改武,武选官有一定可能改任文官,但有军籍的职业军人基本上绝无改任文官的可能。”
“自汉以来,为官从军的理想都是出将入相,汉代有周亚夫,初唐宰相窦抗,李靖,杨师道,唐中期郭子仪、李光弼。皆是出将入相,有赫赫军功更能治国的宰相。
但有宋一朝,为官耻于为武将。就连武将子弟做梦也都想进士及第。连范仲淹都坚持拒绝从文官的官阶换为武官。”
“在宋朝武将完全不受重视,上升通道可以说全被堵死,还备受歧视。如此这般倒是安稳,再不必担心‘点检做天子’,宋词可唱千百首,只是出将入相的梦却是没人会再做了,而真正起家职业军人的良才恐怕也难见天日,有一个狄青,至死都只是枢密副使,还因为自己曾是军籍的原因饱受攻讦。”
“而看到这一切,想必赵匡胤是很满意的。他的改革的确彻底而有成效,禁军与武将被死死的管制着,再无丝毫作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