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5、第 25 章 ...
-
礼部与翰林院草拟了元、康、惠三个封号,烛烈最终挑选了惠帝作为太上皇的谥号。
柔质慈民曰惠,施勤无私曰惠,宽裕慈仁曰惠。
我听了这个消息不发一言。
孝平皇后与怀安夫人、祝南夫人的纷争,孝平皇后、祝南夫人与燕德夫人的纠葛,燕德夫人与钦怀皇后的恩怨,从开始一直持续到了德昌帝生命中的最后时光。
德昌帝在政务上的功劳我不甚了解,光凭他把一个升平署奴籍出身的郦氏屡屡擢升,超拔为超一品夫人,给了郦氏等同皇后的礼遇,默许她与钦怀皇后平起平坐,便让我始终无法释怀。
敬训最近也心情不佳,连烛烈特意恢复了其生母祝南夫人韦氏的封号、品级亦没能让她展颜一笑。
太上皇驾崩,所有已经出嫁的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等必须在大行皇帝梓宫入葬乾陵之后,即刻出京返回各自封地。
呼延将军及三个儿子还在幽州,敬训数年不能团聚,想必思念之情时刻不能抑止。马上能够带着阿愈回到幽州,见到久别的亲人,难道不会激动得坐立难安?
但,无论是阿愈的软语撒娇,还是我温声询问,敬训总是以其他话语搪塞过去。
太上皇的梓宫要在上阳宫主殿停殡三十三日,发丧、举哀、沐浴、饭含、小敛、大敛,诸位后妃、王公、百官、外使,均身穿素服,依制排班入上阳宫哭灵。
先帝驾崩,依制停朝十三日。
之后处理朝政与主持先帝后事诸事冗杂,样样都离不开烛烈。烛烈纵然年富力强,也消瘦了一圈。我年纪太小,又有苦夏的毛病,只在小敛、大敛那几天里到先帝梓宫前磕头拜谒,其余时日被敬训拘在云阳宫里修养身体。
只待三十三日之后,天子、后妃、皇子、亲王等扶送先帝梓宫入葬乾陵,指定了在广陵行宫守皇陵的宗室人选,先帝治丧才算真正结束。
届时先帝的所有皇嗣必须全部扶送梓宫,哪怕我像往年一样沉睡不醒,烛烈也会让人把我抬到皇陵去的。
我想到此处,猛然一惊。扶送梓宫,留守皇陵……父皇驾崩,眼下最合适守陵之人不就是我么?
敬训与烛烈互相扶持长大,彼此的秉性想法最为了解,我此刻才猜测到的,敬训自然早有预感。
留守皇陵啊……我慢慢盘算着说服敬训有几分把握,心下暗暗叹服烛烈的深思熟虑。
雍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行辞灵礼,天子、后妃、皇子、亲王等已斋戒三日,素服以序在先帝灵前致祭。
雍宁帝派遣太常寺卿以葬期告知天地、宗庙、社稷,四拜、奠帛、献酒、读祝,再四拜,哀哭不止。
次日,天子、后妃、皇子、亲王、百官等人扶送先帝梓宫进发。
灵驾仪仗由承天门出,后妃、诸公主、外命妇等宫眷步送德胜门止,导引还宫。天子、皇子、亲王、百官则从德胜门外改为骑马,扶送灵驾至皇陵。
七月三十一日,大行皇帝梓宫入葬乾陵,四拜、焚帛、献酒、读祝,行祖奠仪式,先帝之灵得到安息,丧礼至此结束。
八月初一,雍宁帝下诏,选定先帝第九子长福内亲王留守广陵行宫,为先帝守陵。
我接过季通双手奉上的玄缎诏书,无波无澜,心如止水。
清思台的青铜大门已有七百年的历史,历经岁月沧桑仍然静静屹立在我面前,默然不语。
作为大靖皇族宗亲守陵清修场所的清思台,是广陵行宫最为壮观的建筑。
当年靖太祖天下一统之后,开始着手修建皇陵,并在皇陵附近大兴土木建起祭祀、守陵之用的广陵行宫。
清思台初建于太祖在位时期,后来在太宗、高宗、昭帝朝时屡有扩建。昭帝时,征发工匠十万,尽力修缮清思台。
在清思台原有十丈高的基础上又增加二丈,并于其上建五层楼,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窗户都用铜笼罩装饰,日初出时,流光照耀。台上楼宇连阙,飞阁重檐,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素有“飞间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之誉。
清思台清静幽美,却被大靖皇族视为圈禁、羁押皇族宗亲的第二个显阳苑。
从太祖皇帝的博陵内亲王开始,先后有三十多位皇族亲王、帝姬从这里走进去。短的一年半载,长的三年五载,但更多守陵皇族宗亲是争权失利、皇恩稀薄之人。他们往往进去之后便是漫长孤寂的一生,直至在清思台里悄无声息地死去。
但凡得宠的皇族都不愿守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