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逼上梁山 ...

  •   你一定要找到我的女儿,看看她过得好不好。
      我保证。
      ……
      1992年,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滋润了华夏故园--《春天的故事》。
      从这一年开始,无数中国人的命运就此改变,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这是时代的伟业,任何个体在时代的洪流面前都是渺小的,但我们要关注的仍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我们的故事,也从这个春天开始。
      J城,虽然日历才翻到了第5个月份,但热浪却已按耐不住自己的野性,肆无忌惮地扑面而来,天地间仿佛是一个硕大的蒸笼,到处弥漫着过剩的热情,置于其间的人和物都像是蒸过了头的包子一样萎靡不振,知了在树上有气无力的叫着,树叶苟延残喘。
      第一师范大学里,38岁的哲学系讲师林佩奇愣愣的坐在办公桌前,眼睛不错神地盯着面前的一份杂志,连上课铃声响了几遍都没有留意。
      “林老师,该你的课了”,热心的李大姐提醒了一声,然后拿着暖瓶去开水房打水去了。
      “是、是,我这就去”,林老师连忙起身收拾自己的教案,却又四处找不到自己的眼镜,手忙脚乱地在桌子抽屉乱翻时,眼镜却从衬衣口袋里掉了出来,“砰”的一声,掉在水泥地面上,林老师赶忙捡起,却发现眼镜上已经有了一道明显的裂纹。
      林老师顾不得这么多,夹着教案脚步匆匆地向教室奔去,桌子上一份报刊被他带到了地面,朝上的那面清晰地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辨》,作者马万龙。
      林老师办公桌上厚厚的放着一摞材料,用钢笔、铅笔改了又改,页面显示得杂乱无章,但题目还是很清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辨(草稿)》。
      这堂哲学课,学生们都觉得有点奇怪,平时讲课一丝不苟的林老师怎么这堂课上得有点“断片儿”,经常讲着讲着就突然忘词了还需要看教案才能接上,这在以往是很难看到的景象,毕竟林老师是学校里面公认的教学能手,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都是有口皆碑的,并且还非常的敬业,并且今天一向爱拖堂的林老师在下课铃声一响就准时下课了。
      可能是林老师身体不太舒服吧,学生们想。
      教务处办公室。
      “马主任,这是怎么回事?”林佩奇拿着最新一期的《中国哲学》,手都在发抖。
      “怎么了,小林,别激动,别激动,先坐、先坐,你是说这论文的事啊,哈哈,你不要急,你听我慢慢说,我先给你倒点水”。
      平时官威十足,平时除了见到校长卑躬屈膝之外,见了其他人都是眼高于顶的教务处主任马万龙破例的从办公桌后面转了出来,给林佩奇倒了一杯水。
      “马主任,你看看这篇论文,和我的那篇论文几乎一模一样,我从来没有把我的论文寄出去发表,只是在学校内部的教研会上展示过,怎么现在不但上了《中国哲学》,署的还是马主任的名字?”
      “小林,你不要激动,你听我说,你那篇论文我看过,还是不错的,当然也有一些缺点,我和这本杂志的主编是朋友,那次我们通电话的时候他问咱们学校有没有好的论文推荐一下,你知道我一向是很看好你的,于是就把你在教研室的那篇文章稍微润色了一下寄了过去,也怪我一时疏忽,忘记署名了,估计编辑以为是我寄过去的就是我个人的作品,所以只署了我的名字,但现在已经登出来了,你也就别再计较了,学校是知道你的能力的,你还年轻,以后再有好的论文我一定多给你推荐,好了,我还有个会,你先出去吧”。说着,马万龙拿起文件,装模作样的就要往外走。
      林佩奇当然不能就这么不声不响的就此了事,他上了一步,拦住了马万龙的去路,“可是马主任,最起码你应该事先和我打个招呼吧,怎么能不和我说就把我的论文寄了出去?现在既然出了错误,也应该和编辑部说明,在下一期的时候出一个勘误表,再者这篇论文我已经看了,您除了改了个别的几个字词,别的都是我的原稿,这篇论文我写了三个月,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的位置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后面的话林佩奇虽然没有明言,但是意思已经很清楚,这篇论文是我独立写的,与你这个教务主任有什么关系?你所谓的修改润色其实都是画蛇添足、无足轻重,而你把我的论文寄了出去,还造成了署名错误,必须给我一个交代。
      这不怪林佩奇太过较真,因为这篇论文对他来说太重要了。
      林佩奇是南方人,大学毕业之后分配到了J城的这所大学,勤勤恳恳一工作就是十几年。
      他的爱人是当年大学的同学,本来家也是南方的,跟着林佩奇一起到了这座城市,现在在一座小学教书。
      那时候的老师和现在的老师很不一样,现在的老师怎么看都是一份不错的工作,福利待遇虽说比不上公务员,但是比一般的工作还是强了不少,社会地位也很高,90年代初期的教师职业,虽然不像在□□中,被冠以“臭老九”那么悲催,但工资待遇普遍都很低,林佩奇一家三口挤在不足30平方米的一个小房子里。
      后来,大学里盖了新的教师楼,70平方的二居室对于蜗居的人来说吸引力十足,但是你想是一回事,能不能给你又是另外一回事,要想取得分房的资格,必须达到一个硬性的指标--评上副教授。
      这就是摆在林佩奇眼前的一个坎。
      中国的大学,很很多其他的单位一样,官僚思想严重,做任何事情都要论资排辈,而具体到职称--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命脉的问题上,又是非常死板僵化,只有必须符合一定的论文数量、学术著作数量,才有评选的资格,这就促使一部分教师从来不把教学质量、学生关怀当做第一要务,而是把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发表论文、出版著作上了。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著作和论文水分极大,含金量不足,有的拾人牙慧,有的邯郸学步,有的完全是为了发表而发表,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都不大。
      这也是每年中国都有大量的论文发表、著作出版,但是在国内获得诺贝尔奖的几乎没有的原因。
      而林佩奇参加工作以后,恪守老师的本分,一门心思都用到了教学和学生生活上,他是哲学老师,又兼着辅导员,其实除了上课以后,其他的工作都是弹性很大的,全看你用不用心,如果你用心,那么你会非常忙碌,感觉一天的时间怎么都不够用,但是如果你抱着应付的心理,那么你也会非常的悠哉自在。
      林佩奇就是一个很用心,对工作非常负责的人,所以工作十几年来,他带的班级一向都是同年级里最好的,带出的学生对他也是有口皆碑,但学生的口碑远没有领导的评价来得重要,教学的努力也没有论文的篇数值钱,虽然学校领导都知道他是一个劳模,也多次得到过诸如“先进工作者”之类的荣誉,但因为论文的数量不够,所以到现在,还只是一个讲师。
      其实虽然论文数量不够,但林佩奇发表的论文都是有独创性和学术价值的,含金量十足,但他偏偏不懂,或者不屑于钻研,和他一起工作的人很多都已经是教授了,但他的职称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但这次分房的事情给了林佩奇很大的触动,改善家里局促的生活空间是现在的第一要务,所以从年后开始,在没有放下日常工作的同时,林佩奇开始起早贪黑的写论文,但就是这样,他还是不愿意拿出“注水肉”,而是海量的查资料,力求文章的严谨与周密。
      就这样,经过三个月的磨砺,这篇凝聚着林佩奇心血与机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辨》终于完稿,不过他为求完美,还是想再修改一下,前段时间,学校教研室开展学术讨论会,他就把自己这篇论文当做课题交了上去,并且注明了“草稿”,本想做内部教研用处,没想到,今天早上打开《中国哲学》一看,不但文章已经变成了铅字,连署名也该换了门庭。
      这不仅仅是一篇文章,这还是一个职称,还有一套房子,林佩奇怎么会不着急,不激动。
      “这篇对我很重要的,马主任,马上就要评职称了,如果评上副教授,那么就有资格住教师楼,论文不达标的话,我这次还是很难评上,那我们一家三口还要挤在那十几平方的小房子里,为了这篇论文,我整整准备了半年的时间,不能说错就弄错了,您不能说剽窃就剽窃了啊!”
      看着林佩奇激动的语无伦次,马万龙一时也有点心虚和愧疚,但马上又强硬起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冷冷的想到。
      马万龙当然知道这里面的猫腻,那篇文章自从他看到的第一眼起,就起了据为已有的念头。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逼上梁山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