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加油 ...
-
推开宿舍门,月光透过窗户洒小屋里。
洗漱完段清溪轻轻躺倒在床上,望着天花板。
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手机屏幕,点开刚加上的微信,名字简单明了,李艗。
头像纯白色,角落有个大写L。
点进朋友圈只有孤零零的一条,看时间应该是他刚来这里的时候。
文案:加油。
图片:五个人并肩站在茶田旁,有两个人很眼熟,之前去找李艗的时候见过。
李艗站在中间,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嘴角噙着淡淡的笑。
挺帅的,她看着看着,嘴角不自觉地弯起来,照片上的每一个人都充满朝气,充满对于这片土地的希望。
扶贫二字写满艰难。
但只有双脚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会懂它有着更滚烫的模样。
段清溪忽然就涌起一股强烈的念头,想给妈妈打个电话。
她熟练地拨通了号码,电话接通的瞬间,熟悉的声音带着温柔慈爱传了过来:“小溪?怎么这么晚还没睡呀?”
“妈,刚躺上床,想你了。”她的声音软乎乎的,带着点撒娇的意味。
“这孩子,”妈妈笑着嗔怪了一句,语气里满是疼惜,“在那边过得怎么样?山里的生活条件是不是挺苦的?上课还习惯吗?”
“挺好的,不苦。”段清溪连忙反驳,嘴角扬起笑意,“这边的人都特别好,很热情。我刚开始为第一节课做了很多准备,但真正开始讲的时候发现其实好多也用不上,孩子们听话,课上氛围很轻松,你们不用担心。”
“那就好,那就好。”爸爸的声音突然从旁边插了进来,带着沉稳的关切,“饮食还习惯吗?要是吃不惯,让你妈给你寄点家乡的特产过去。”
“不用不用,太麻烦了。”段清溪连忙摆手,即便知道爸妈看不见,“这边的饭菜挺合胃口的,你们别担心。”
妈妈又絮絮叨叨问了些日常,从教学情况问到天气变化,段清溪都一一耐心回应,说着说着段清溪忽然叫:“妈妈。”
“诶,你说。”
“这边的扶贫的工作者和其他老师都特别好,大家都抱着一样的心思,想为村里做事,和他们一起努力,我觉得特别特别有意义。”
“那很好啊!”妈妈的声音里满是欣慰,“能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我们就更放心了。”
“一群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啊。”爸爸的声音带着赞许,“我女儿也很棒,有这份心,爸为你骄傲。”
段清溪听着爸爸的夸奖,眼眶热了起来,她不好意思地抿了抿唇:“爸,你别这么说,我就是做了自己该做的。”
“傻孩子,这就很了不起了,爸爸妈妈知道你想说的是什么意思,想做什么就勇敢去做,你还年轻,那片土地也还年轻,你们永远有试错的机会。”妈妈笑着说。
段清溪忍住哭腔:“嗯,我记住了。”
“在那边照顾好自己,记得经常给我们打电话。”
“知道了妈,你们早点休息,别熬太晚了。”段清溪点点头。
“好,那你也快睡,晚安。”
“晚安,爸妈。”
挂了电话,段清溪把手机放在枕边,她抬手摸掉眼角的泪。
清晨八点,山雾还没散尽,淡青色的雾气裹着茶园的清香,漫进镇中学的教师办公室。
木质办公桌靠窗摆放,晨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段清溪坐在椅子上,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混着窗外偶尔的鸟鸣,格外清宁。
放下笔,段清溪在思考要不要给李艗发消息问他什么时候过来,但又不知道第一句话该怎么说,刚要喝口水。
“笃笃——”两声轻叩,打破了室内的静谧。
段清溪抬头,逆光中,李艗的身影立在门口,肩背挺得笔直,手里拎着一厚叠复印纸。
他没立刻进来,只是抬手轻轻推开虚掩的门,声音压得温和:“没打扰你批改作业吧?昨天说好了给你送孩子们的笔记复印件。”
“没有,刚改到一半,快进来坐。”段清溪放下笔起身,,顺手拉开对面的空椅子。
“你怎么这么早?从扶贫办过来,山路不好走,不用特意赶时间的。”
李艗迈步走进来,鞋踩在地板上,发出轻缓的声响。
他把复印纸轻轻放在段清溪的办公桌上,目光顺势扫过摊开的报告本,视线在某一处停住,嘴角忽然勾起一抹笑意,抬手指了指:“这个叫汪一帆的学生,是不是昨天在茶园里,追着我问问题的那个?我记得他当时蹲在茶丛里,特别认真。”
段清溪顺着他的指尖看去,正是那句“茶叶上的露珠像星星”的笔记,忍不住笑出声,指尖轻轻点在字迹上:“就是他。昨天实践结束的时候,他也拉着我在茶丛里蹲了十几分钟。”
段清溪语气里带着欣慰,“其实不止他,好多孩子都比我预想的专注,只是很少有人能问这茶叶能做什么、能带来什么。”
李艗听着语气里多了几分认真:“这孩子观察力细,是块学地理的料。不过他问的问题,其实也是我刚来时的困惑。”
段清溪专注的等着他的下文,结果半天没见人出声,她疑惑的望过去。
李艗像是在等她好奇,感受到她的目光就继续说下去:“第一次进山的时候车在盘山路上绕了两个多小时,当时我就愣住了,心想这么好的生态、这么成片的茶树怎么会荒芜一大片,又怎么会是贫困村?后来跟乡亲们聊才知道,他们只当这是寻常叶子,摘了换点碎钱,根本不知道这叶子到底能有多大价值。”
他稍作停顿转身看向窗外,晨光漫在他脸上,勾勒出清晰的下颌线。
远山隐在雾中,看不见的茶园顺着山坡铺展开,“我来扶贫之前,在外地做过农产品调研,见过不少品质不如这里的茶叶,靠着包装和推广,能卖出翻倍的价钱。”
他的声音里带着点惋惜,又带着笃定,“来了之后我翻了半个月县志,才挖到宝贝。”
段清溪语气带着期待:“什么啊。”
“咱们这山坳里的茶,在明清时候就是贡茶的原料,因为海拔高、温差大,茶多酚含量比普通茶叶高不少,滋味更醇厚。只是交通闭塞、信息不通,慢慢就被埋没了,茶农们只能低价卖给本地小收购商,守着金山要饭,孩子们也自然觉得家乡的东西不值钱。”
段清溪怔住了。她教地理,带学生看过茶园,课堂上也讲过“农产品因地制宜”,却从不知道这看似普通的茶叶,藏着这样的过往。
她走到窗边,和他并肩望着茶园的方向轻声说:“我带孩子们做这次实践,就是想让他们知道,家乡不是只有荒芜的山路和闭塞的信息。他们总说‘以后要考去大城市,再也不回来’,觉得这里什么都没有。”
段清溪望向李艗:“可如果他们知道,自己天天路过的茶园,藏着这么深的历史,能撑起家里的生计,能成为家乡的名片,会不会就不会那么急于逃离,反而会觉得骄傲?”
风从窗外吹进来,拂动她的裙摆,也吹起李艗额前的碎发。他侧头看她,晨光落在她眼里,亮得像盛了星光。
这个来支教的老师,和他这个千里迢迢来扶贫的外地人,明明一个扎根讲台、一个奔走山野,却偏偏对这片土地、对这里的孩子,有着同样的牵挂和期许。
“会的,肯定会的。”
他语气笃定,目光清亮,“你这个地理老师,比我这个只会跑农户、做调研的扶贫干部更懂怎么走进孩子心里。课本上的知识太抽象,可你带着他们亲眼看、亲手摸,再讲这些故事,他们肯定能听进去。我刚来时,还因为听不懂方言、摸不清茶情碰壁过,现在想想,要是早能像你这样,从孩子的视角切入,或许能更早摸到扶贫的门道。”
段清溪看着他的目光,忽然笑了:“其实我也没什么经验,只是觉得,地理不只是课本上的山川湖海、经纬度数,更是脚下的土地,是祖辈传下来的产业,是能让他们抬头挺胸说‘这是我的家乡’的底气。可惜我对本地茶叶的了解太少,讲不出更多门道,不然实践课能更生动些。”
她转身走向办公桌,拿起桌上的茶叶罐,上面印着小小的茶丛图案:“尝尝?这是前几天从学校门口大爷那买的,他说这是今年最好的一批。我不会泡,但我喝了,感觉滋味很醇,你跑遍了村里的茶园,肯定比我懂。”
杯子碰撞发出轻响,热水注入,茶叶在杯中缓缓舒展,茶香漫满了整个办公室。
段清溪把冒着热气的杯子递给他,指尖不经意碰到他的指腹,两人都下意识地顿了一下,又迅速收回手,各自移开目光。
李艗捧着温热的杯子,抿了一口,茶香在舌尖散开,带着山野的清新,混着不明的触动,格外绵长。
“好茶,是这片山独有的味道,可惜没被更多人知道。”他忽然放下杯子,眼神明亮,“下次,我带你和孩子们去镇东头的茶厂看看,怎么样?”
段清溪一愣:“茶厂?可以吗?会不会麻烦人家?”
“不麻烦,茶厂明厂长是我的帮扶对象,我们正愁怎么打响茶叶的名气。”
李艗笑着说,“到时候让孩子们亲眼看看茶叶怎么杀青、揉捻、烘干,怎么从鲜叶变成市面上卖的成品,再让明厂长给他们算算,一斤好茶能给家里带来多少收入,比我们空口说一百句都管用。”
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我记得你上地理课不是要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吗?正好让孩子们把课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比光看图片、读文字记得牢。我虽然不是本地人,但这大半年跑下来,村里那些茶园茶厂的流程我都摸得门清,到时候也能给孩子们多讲两句实操的门道。”
段清溪眼睛瞬间亮了,放下的手不自觉地握紧:“真的吗?那太好了!太谢谢你了李艗!我现在就去整理观察提纲,让孩子们提前预习相关的知识点,到时候带着问题去看,肯定能有更大收获。”
她转身就要去拿教案本,脚步轻快,裙摆随动作轻轻晃动。李艗看着她忙碌的身影,捧着杯子嘴角不自觉地往上弯。
窗外的雾渐渐散了,阳光穿透云层漫进办公室里,把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
李艗蓦地想起自己初来时踩着泥泞山路考察的模样,再看看眼前为孩子认真规划的段清溪,还有为扶贫工作努力的同事们,忽然觉得,自己当初放弃城市的工作来这里,或许不只是为了一份理想和责任,而是一份更值得用心深耕的意义。
这片沉寂了太久的茶林,或许真的能在所有人的携手努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他们都在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