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文学生产理论 ...

  •   马歇雷(1938--)是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阿尔都塞的弟子,巴黎大学哲学教授,著有《文学生产理论》《论作为一种观念形式的文学》(与巴利巴尔合著)《文学在思考什么》等,借鉴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中偏重“情神生产”哲学层面含义,吸取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视为一个与社会信仰有关的幻象系统的观点,主要关注意识形态在文学生产中的复杂表现。
      【马歇雷的文学生产理论】
      一、文学既产生于意识形态,又生产出意识形态。
      文学是上层建筑内部若干观念形式之一,与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相对应。文学生产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意识形态为文学生产提供了原料如思想观念、社会政治事件等,规定着文学参与社会主导想象模式的形成和运作,而文学的虚构叙述在使意识形态显示出来的同时,又改变了意识形态,生产出自己的意识形态。
      二、文学生产凭借其虚构性开辟出复杂多样的精神空间,形成了一个对意识形态幻觉进行抵制的相对自主的生产领域。
      意识形态明明是有限的、封闭的,自己却意识不到,这就造成意识形态内在缺陷,为文学形式对意识形态整体性的颠覆准备了前提。
      文学语言与借用日常语言制造幻象欺骗民众的意识形态语言不同,文学语言中的空缺、断裂和矛盾使意识形态处于与异已力量的冲突中。虽然意识形态充当了文学生产的原料,但文学的虚构性使它发生扭曲与变形。
      “即使意识形态本身看起来总是坚固的、丰富的,但却由于它在小说中的在场,由于小说赋予它以可见的、确定的形式,它开始言说自己的不在场。借助于作品,使逃出意识形态的自发领域,摆脱对于自己、历史和时代的虚假意识成为可能。”
      三、文学通过意识形态生产来挑战意识形态,“文本里存在着文本和它的意识形态内容之间的冲突”,“文学通过使用意识形态而挑战意识形态”。
      马歇雷眼中事实上存在两种意识形态:一般意识形态和文本意识形态。
      一般意识形态在文本的虚构叙述中以破碎的、局部的、歪曲的形式呈现出来;文本在将一般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和内在局限揭示出来的同时,也生产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揭露一般意识形态的欺骗性。
      eg :凡尔纳小说《神秘岛》的初衷是摆脱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的俗套,呈现一幅幸存者被抛到荒岛之后,只需知识技能便能改造自然、白手创业的传奇图景,并未摆脱一般意识形态对叙述模式的制约。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些幸存者得到了接踵而至的物质援助,于是幸存者的故事成了鲁滨逊故事的翻版。
      这说明尽管《神秘岛》的一般意识形态内容原本是想证明资产阶级可以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运用科学知识创造一个新世界,然而小说的虚构叙述却暴露了意识形态的漏洞。因为文本向我们表明,孤岛英雄的创业必须依赖可见资本的运作。可见文本自身的意识形态颠覆了一般意识形态。
      【评价】
      马歌雷的文学生产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说法的一个重要推进,并且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传统中较早注意到文学语言的独特地位和文学虚构的创造潜能。
      然而,尽管“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马歇雷把文学语言自身的异质性与断裂视为可以瓦解意识形态的条件,事实上忽略了文学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密切关系,淡化了生产方式的决定地位,这就体现了他的结构主义倾向的局限性。
      (三)文学与意识形态
      伊格尔顿(1943--)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著有《莎土比亚与社会》《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引论》《美学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导论》《后现代主义的幻象》《理论之后》《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等。
      【意识形态范畴及其与文学生产关系】
      一、发挥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并用来解释文学生产探讨了从生产方式到文学存在的多个中间环节。
      坚持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因此从生产方式的矛盾中勘察意识形态来源,在意识形态概念中引入阶级关系、权力关系和话语理论。
      明确坚持文学的上层建筑性和意识形态性,认为文学不仅具有类似意识形态的观念性特征,而且文学的情感性、形象性和无意识性等于意识形态的表象运作很接近。

      “文学是我们能够从经验上接近意识形态的最具有启发性的方式。只有在文学中,我们能够看到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生活体验中复杂、连续、强烈而又直接的运作情形。”
      ——伊格尔顿《批评与意识形态》
      【六大基本范畴】
      1、一般生产方式:社会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体。
      2、文学生产方式:诸多具体生产方式的一种,是一定社会形态下文学生产力和文学生产中的社会关系的统一。在文学中存在不同生产方式,其中一个占主导地位。文学生产方式的生产力指的是文学生产中的生产者、工具、生产技术和物质材料,文学生产关系指的是文学生产过程从写作、出版到发行各个环节参与者所产生的社会关系。
      3.一般意识形态:在某种生产方式下产生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式。
      4、作者意识形态:由作者的社会阶层、性别、民族、宗教、地域等一系列独特因素造就的特点。
      5、审美意识形态
      6、文本:上述多种因素的产物。
      二、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某种关于世界的意识形态观念之中。
      “意识形态不是一套教义,而是指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完成自己的角色的方式,即把他们束缚在他们的社会职能上并因此阻碍他们真正理解整个社会的那些价值、观念和形象。……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某种关于世界的意识形态观念。”——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三、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生产把某种渗透了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的艺术观念、方法,以虚构性、情感性、形象性的方式体现于一定的文类、风格、意象之中,便成为审美意识形态,发挥类似意识形态的感化、训导、劝说作用。
      Eg:艾略特《荒原》即某种意识形态危机的产物。
      【评价】
      伊格尔顿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基本原理,探讨从一般生产方式到文学文本的多重环节。伊格尔顿更多地注意到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和矛盾。在他那里,意识形态涵盖了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文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等亚结构,文学生产是多种意识形态以及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相互作用与冲突,进而生成文本的过程。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与文学生产复杂关联性的探讨,有助于人们了解生产方式是如何决定文学文本生产的。
      (一)艺术的否定性
      【背景】
      阿多诺不赞同卢卡契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是整体性的说法,认为整体性是虚假的谎言,转而主张指向差异的否定性的辩证法,认为辩证法的运动“不是倾向于每一客体和其概念之间的差异中的同一性,而是怀疑一切同一性:它的逻辑是一种瓦解的逻辑:瓦解认识主体首先直接面对的概念的、准备好的河对象化的形式”。其否定的辩证法是其艺术的否定性说法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内涵】
      一、现代主义的碎片化和内在心理描写颠覆了资本主义外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在现代主义文学那里,疏远化自身成了具有审美性质的手段,它描写人与僵化的社会关系的冲突,即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人与自身的分离和疏远状况。
      eg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把人的活生生的主体分裂成单子,把小说由外在描写引向内在心理——人的感觉、印象、欲望等。

      (二)大众文学批判
      洛文塔尔(1900--1993)是法兰克福学派乃至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社会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著有《文学与人的形象》、《文学、通俗文化与社会》,以及四卷本文集《社会交流》等。
      【洛文塔尔思想的“承”与“变”】
      在思想倾向和学术特色方面,洛文塔尔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批判立场。
      但有两大重要变化:
      1、把发端于欧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辨精神与英美的实证研究相结合,致力于沟通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2、某种程度的悲观主义。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20世纪80年代欧美□□的失败、苏东剧变等重大历史事件,晚年对无产阶级革命失去希望,也对□□理论前景产生怀疑。
      【洛文塔尔的文学社会学理论】
      一、深化了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分析和批判。
      (将文学分为作为艺术的文学和作为商品的文学两种类型。前者是纯文学,后者是大众文学:前者是个性化创造、个人经验的表达,能够发现并记录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资源之一;后者不能给人提供真理和洞见,只有娱乐和信息。
      发挥阿多诺的观点,认为恰恰是无反思能力的个体催发了大众文化。
      “个体的衰落导致了大众文化的产生,这种文化取代了民间艺术和高雅艺术。大众文化的产品毫无任何真正的艺术特性。然而,在众多的媒介方式中,这种文化已被证明有其自身的艺术特性:标准化、俗套、保守、虚伪,是之中操纵消费者的商品。”——洛文塔尔《文学与大众文化》
      二、洛文塔尔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文学生产和创造,领域的研究转向文学的传播和消费问题,研究读者的阅读取向和文学消费情境的变迁,进而对社会文化走向进行判断和预测。
      洛文答尔选择20世纪上半叶的传记作为考察对象:
      头25年,开放自由的社会需要树立榜样来鼓励人们自我奋斗,传主多来自生产领域,企业家、发明家、科学家的传记走红。
      30-40年代,由于技术革命,奢侈品不断变为必需品,人们追求物质消费,安逸舒适成为生活目标,追捧演艺、体育、娱乐明星。
      这种现象为从“生产偶像”到“消费偶像”的转变。后者淡化传主与政治社会的关系,热衷于展示传主的私人生活如父母亲朋、个人癖好、娱乐活动,用血统和天赋异禀解释传主的成功,消弭人的创造性追求,提供消费性的生活方式。而单调重复的大众文化之所以流行,正因为人们日常工作缺乏变化,需要不断重复的休闲活动为之辩护,并在对常识的认同和消费的满足中确认自己生存的合法性。
      【评价】
      洛文塔尔的文学社会学研究借鉴经验技术和实证分析,从中提取经验类型和理论命题,进行社会预测,弥补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过于偏重思辨研究的缺陷。洛文塔尔关于大众文化的可复制性、商业性、娱乐性和保守性的批判给后人提供了思想启迪。
      但是,洛文塔尔的文学社会学研究致力于文学与社会的互证,对作品自身的多义性有所忽略,并且他的二元对立的文学概念也体现了近代美学观念所暗含的等级秩序,把大众文化的构成和功能看成铁板一块,忽视了大众文化的多元特征和读者的抵抗潜能。
      小结: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学术贡献】
      一、把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研究领域从政治经济问题转向文化、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问题,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研究领域。
      二、在一些具体问题如艺术生产理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及其与文学生产的关系等问题上有所探讨和推进,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本主义社会文化的认识。
      【辩证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理解和解释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偏差乃至失误。当然,我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继承与发挥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复杂情况也要给予具体的分析与辩证的认识,避免作简单化的判断。
      但是,卢卡契的物化批判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比较重视主体心理能力的建构,在总体上有淡化经济基础决定作用的趋势。
      更重要的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把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为文化和社会心理问题,追求以理论批判替代现实改造和社会革命,有严重的脱离实际的倾向。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