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张仪未雨绸缪远离朝政 ...
-
其实张仪游说六国都源于几年前张仪还在秦国任职秦相时秦惠王与张仪的一场秘密对话,战国中后期,在经历了旷日持久的争霸战后,周王室形同灭亡,战国七雄中秦国实力最强,因此,各诸侯国联合抗秦的同盟已初步形成,秦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需要各国都倒戈来依附秦国,好让秦国能够逐个吞没各诸侯国实现统一。张仪还没回到秦国,他的伯乐秦惠王就死了,武王继位。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受武王待见,而且被大臣嫉妒的张仪,他还未回国,秦国元老大臣纷纷上书向秦武王细细说明张仪的短处,被齐国列入“通缉人员名单”,此时的人生目标变成了“保命”。对于一个“辩士”来说,实现目标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而各诸侯国亦得到了秦武王与张仪不合的喜讯,便纷纷放弃了对秦国的诺言,并欲再次联合伐秦。张仪遭到众人的诽谤,仍不思悔改。张仪又对秦武王建言:“臣为国君考虑,唯东方发生事变.国君才可以趁机多分割土地。臣昕说齐宣王非常憎恨微臣,臣居住在哪里,齐国必伐哪里。臣请求让臣到魏国去,齐国必定讨伐魏国,等齐、魏之争难解难分之时,国君可趁机攻打韩国,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版图,此乃国君之大业也。”秦武王就允许了张仪到魏国去。结果,齐王果然派兵攻打魏国,魏襄王十分恐惧。张仪安慰道:“国君莫担心,让臣退掉齐军。张仪派人去楚国找到靳尚,让他出使齐国。靳尚对齐宣王道:“秦王将张仪托付给魏的办法真厉害!”齐宣王疑惑地问:“此话咋讲?”靳尚道:“张仪赴魏,不过是秦王与张仪定下一计,料定齐国必将伐魏,而秦国趁机夺取三川之地。如今,齐国果然去伐魏国,此为对内劳民伤财,对外结仇邻国,正中了张仪的下怀。张仪彻底处理完各国事情,没有性命之忧。曾经,商鞅主张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国家的统治力和战斗力,以实现秦国的强大和统一。然而,商鞅的变法政策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他在政治上遭到了很多的压力和困扰。事实上,商鞅的变法政策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许多人认为商鞅的政策过于激进,破坏了传统的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他的改革措施包括废除分封制度、推行县制、推行法治、进行土地改革等等。这些措施在当时都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商君本名鞅,姬姓公孙氏,故而最初称为公孙鞅,是出身于卫国公族的一位庶出公子,可以说本身条件并不差,但他更看重学习机会,以及未来的发展晋升空间,故而少年时就很喜欢学习,后游学魏国,侍奉于魏相公叔座。虽然公叔座有识人之能,也看出年纪轻轻的卫鞅是一位身怀奇才的大才之人,但他更在意自己的个人地位,担心向魏王举荐商鞅而取代了自己,故而一直没有正式向魏惠王介绍,直到年老病重之际,才举荐了卫鞅。然而魏惠王认为公孙座病入膏肓,故而没有采信其言,重用卫鞅。在此前后,秦孝公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以高官厚禄,列土封疆的优厚待遇寻求能进献富国强兵之策的人,以重建先君穆公时期的霸业,故而在魏国一直未受到重用的卫鞅去魏奔秦。公元前361年,卫鞅闻《求贤令》而西行入秦,经秦君宠臣景监得以拜见秦孝公,开始游说。第一次以上古五帝治国之道游说失败。第二次以王道之术再次游说失败,不过秦孝公态度稍有转变。第三次以霸道治国之术又以失败告终,这次秦孝公的态度转变为友好,只不过没有被卫鞅所述的治国之道所打动。而卫鞅也明白了秦孝公心中意图,终于在第四次游说时,以强国之术打动了秦孝公,为此得到任用。随后卫鞅舌战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贵族大臣,于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展开了变法改革。公元前359年,卫鞅修改刑律,大力发展秦国农业,颁布了以刺激农业生产,提升国家财政收入的《垦草令》。三年后初见成效,并得到秦人认可,于是秦孝公任命卫鞅具有军政实权,职爵一体的左庶长一职,全方面正式在秦国推行变法改革。公元前356年,卫鞅在秦国正式推行第一轮变法改革,主要内容以扩大赋税、兵员,提升国家经济基础和增强军事实力而展开,著名的“军功爵位制度”就在这次变法中颁布。第一轮变法期间,卫鞅升任秦国当时最高爵位大良造,并趁魏国遭遇桂陵之战大败后出兵攻占了魏国旧都安邑,以及收复了部分河西失地。公元前约350年前后,卫鞅开始推行第二轮变法改革,主要内容以实行县制集权,提升经济实力而展开,同年开始营建咸阳新城,为适应新发展、以及战略而迁都作准备。公元前341年,魏国继桂陵大败后又在马陵之战被齐国第二次击败,次年卫鞅率兵攻魏,诱骗俘虏魏军主将公子卬,随后乘机大破魏军,迫使魏国割让部分河西地区求和,因功被封商密、於中一带的十五座城邑为封地,号商君。此时商鞅在秦国的权势达到了鼎盛时期,在秦孝公放权,和商鞅因功建立的威望下,独揽军政大权,就算宗室贵族也不敢和商鞅争锋,甚至还要受到商鞅的制约。当然秦国也在变法改革之后日益强大。不过商鞅推行变法改革严重触动了秦国贵族的利益,只不过碍于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权势,这些贵族并不能拿商鞅也没有办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其子嬴驷即位(秦惠文王)。同年,以秦孝公长兄嬴虔(秦献公长子)为首的宗室贵族乘机捏造罪名,诬陷商鞅反叛,为此被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商鞅出逃,但由于当初用欺骗手段使魏军惨败,故而逃到秦魏边界时被魏国人拒绝接纳,还将商鞅遣送回了秦国。商鞅没办法,只好潜逃回封地,但面对秦国的追捕,仅凭商鞅一个几乎是无法逃脱的,于是商鞅调动封地士兵,准备向北攻打郑国谋求一条生路。秦国便派军攻打商鞅,最终在郑国黾池被秦军后追而至,后两军交战,最终商鞅战死于该地。之后商鞅尸身被运回秦都咸阳,被秦惠文王下令在集市车裂示众,并且为了以儆效尤,又诛灭了商鞅全家。正如当年,秦孝公与商鞅一般,两人相互敬佩,相辅相成。秦惠文王与张仪,也是相互敬重,互相成就的。可是,历史总有相似的地方。秦惠文王继位后,为了秦国的利益车裂商鞅;秦武王继位后,同样为了秦国的利益想要牺牲张仪。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战争和□□,最终决定离开政治舞台,安静地度过晚年。张仪的选择或许对外界来说有些意外,但他深知战乱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他看到了苏秦和商鞅的结局,决定避开这些风波,保全自己的生命和安全。张仪的选择显示了他的智慧和谨慎,也为他保住了一生的平安。不同的是,商鞅大祸临头了才想着要逃跑,而张仪早已未雨绸缪,为自己制定了脱身的计划,逃脱出来的张仪不知道自己应该前往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