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三章 ...
-
柴荣宛如遭受重击。
刹那之间,他从喉咙开始发寒,仿佛一瞬置于寒天雪地,冰刀子绞弄着腹心,痛的他站不住。
他踉跄着后退。
如果一个年轻人,他正处于一辈子最意气风发的时候,满腹都是对未来的憧憬,即将施展的雄大抱负。
在这时他得以一窥天命,他知道上天的确赐予了他超凡脱俗的能力,但他的壮志全都无法实现,一切只是因为他的生命会定格在短短几年之后。
预见未来,对于他来说究竟是幸运还是残忍?
原本柴荣还在想着种种法子从源头掐灭那场陈桥兵变。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场兵变的源头就是他寿数不到四十,猝然早逝。
这样的源头,他该如何解决?
他大可杀了赵匡胤,可待他身亡……大周的江山会因为赵匡胤的死亡就变得稳固吗?怕是不然。
大殿中一片死寂,众人由喜转悲,沉默的看着柴荣。
王朴咽下了已经到嘴边的话,已经顾不上什么赵匡胤了。
王朴难以置信,更难以接受。
他浑身颤抖,疯了一般,指着天幕,怒声大吼道:“不可能。”
他急切的抓住柴荣的手臂,用力摇晃,“我算过了。我算过了的。陛下,你足足有三十年!”
“你应当还足足有三十年寿数才是!”
“它一定是错的。你不要相信他。”
天幕之上那位至高的存在似乎听见了他的辩驳,但它是如此的残忍,完全不理会人世间的悲痛与苦楚。
只听她嗓音含笑,语气诙谐的说道:“讲到柴荣的寿数。我们就不得不提柴荣身边一位名为王朴的大臣。
此人通玄,俗话讲就是据说能上算天下算地,好一个活神仙。柴荣曾向这位活神仙询问自己的寿数。王神仙倒是很大方,大笔一挥算出来个三十年。
幸好柴荣没有嘉靖老道想要万岁成仙的臭毛病,听到自己只能活六十岁没有把这骗子拉下去砍了,反倒大喜过望,许下‘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愿。他将这三十年都谋划好了,一下给出三个十年计划,没有修宫殿,没有得道成仙,没有一切帝王享乐。他的三十年只有天下,只有百姓,只有太平。
可他们哪里知道,上天这般吝啬,别说三十年,甚至连十年都舍不得给。柴荣登基只有五六年便会英年早逝。”
王朴面无血色。
天音所言与当日的情形分毫不差,如此料事如神,又怎么会是戏言。
他竟然在真正的神仙面前班门弄斧,简直是贻笑大方。
“王朴这卦何止是不灵。要我看,他还是老老实实的写他的《平边策》,少装神弄鬼,招摇撞骗。”
王朴被这话羞的抬不起头,但又实在是心中难过。
柴荣面色沉重,但寿数天定,怪不到旁人的身上的道理他怎么会不懂。
再者说,他对于所谓的神鬼之说本就淡漠。
柴荣故作轻松的拍了拍王朴的肩膀,“学士。天命难测。我虽只有五六年的寿数。但你的寿数还长,有你在,我无忧矣。”
他强颜欢笑,“若我亡故,国事便要托付于文伯之手了。”
王朴看着眼前年轻的君王,“陛下昔年节度镇宁,虚心下士,提拔臣于寒微。”
他说着说着不禁潸然泪下,当初他曾入仕后汉,差一点也被隐帝所杀,半生的碌碌无为,直到遇到柴荣,这个聪慧过人又宽和御下的年轻人。他才得以施展才华。
知遇之恩,他恨不得粉身碎骨相报,过去常常忧虑他已经年过四十,头发花白,年纪大于柴荣这么多,不能亲眼看着柴荣成就大业,不能辅佐这个年轻人走到最后。
可到头来,柴荣这样的天纵英才,竟只有三十多年的寿数。
不许英雄见白头,老天啊,难道你真的妒恨英才吗?
王朴一时之间悲从中来,哽咽道:“如今四海延颈,咸望太平。老臣只是常人,怎能做到这非凡之事!陛下春秋鼎盛,汉武雄略。如此非凡之事,只有陛下才能做到。”
柴荣被王朴的情绪感染,也红了眼。
他苦笑道:“五六载,想要成就非凡之事,只怕是来不及。”
王朴痛哭道:“天意云有不讳,可上天有好生之德。未必没有转机。愿陛下深垂三思……”
这边君臣哭成了一团,殿中众人也开始抹起了眼泪,怨恨上苍的残忍,既然降下如此英才,为什么不多留他几年寿数?
女声笑嘻嘻的说道,“谈到王朴为什么被柴荣这样看重。还有个很有趣的小故事。”
天幕一闪,出现了数个穿着官袍的人,为首之人官袍尤其华贵,头顶‘宰臣冯道’四字。
柴荣一怔,认出这人的面容根本不是冯道。
但这般情形却与今早的情形尤其相似。
那人开始说起话,“那刘崇自从当年被先帝击败,从平阳如丧家之犬一般逃走之后,势弱气夺,不可能有再挥师南下的胆量。现在又传出什么要攻打我后周的声音,怕不是想误导陛下。
陛下这才登基,先帝山陵有日。现在正是人心容易摇动的时候,陛下实在不宜轻举,若是不放心命令一二大将去会一会刘崇便是了。”
苍老的老者之声,乍听之下是字字恳切,仔细去回味却能品出一股轻蔑威吓的意味。
正是早上冯道所言。
此言一出,他身后的百官纷纷附和。众口一致。
左一句刘崇不过是败军之犬没有什么好忧虑的,千金之子不能上战场。
右一句皇帝你这么年轻,又刚登大宝,战场上可是刀剑无眼,别伤了了龙体。
另一面高坐于王座上的年轻君王面对群臣的否定与催逼,却没有半点动摇与畏惧。
他双眸明亮而锋锐,神色坚定,“这刘崇趁着我后周大丧,又听闻我新立,便以为是千载难逢的良机。至此良机,这有关他南下不可能只是流言与恐吓。刘崇一定有狂谋,想的是天下可取,神器可图。他的大军此际必来,断无疑耳!”
冯道不以为然,“老臣历经多朝,难道会看错?陛下,您还太年轻。”
“是啊。年轻人不要总是将事情往坏处想,多想一想好的。”
“我看这刘崇一把年纪了,不可能来了。”
“就算他来了,陛下您非要亲征,上了战场又能如何?您就不怕吗?还是好好待在宫中吧。战场上的事情交给将军去干。”
柴荣拍案而起,据理力争,“昔唐太宗之创业,靡不亲征,朕何惮焉!”
当初唐太宗创业之初,也常常亲征,朕有什么可畏惧的?
冯道唇角勾出一抹讥讽的轻笑,“陛下未可便学太宗。”
已经是直白的轻蔑,唐太宗李世民是何人,你柴荣算老几能学李世民的法子?
四目相接,王座上的年轻君主喉结剧烈的滚动了一下,他连番受挫,反倒激起锐气,抬手道:“刘崇乌合之众,苟遇王师,必如山压卵耳。”
李世民仰头看着天空中的天幕,拍手喊了一声,“好!”
长孙无忌也笑道:“此儿倒真是颇为英武。难怪会被称作有类于你。”
冯道却仍是不为所动,他神色嘲弄,“不知陛下作得山否?”
君王神色变幻,极力隐忍愤怒,目光扫过堂下的众臣们,想要找出一个支持他的人。
大臣们有些怀着同样的想法,站在堂上,沉默不语。
另有一些则如冯道一般面露讥讽,讥讽这个年轻人的自不量力。
满朝的老臣,放眼望去,竟无一人支持他亲征。
李世民看着这一幕,也觉出些设身处地的悲凉与愤怒。
他也曾有数次亲征,但与柴荣的势单力薄相比。他要幸运的多,创业之初有父亲坐镇后方,他作为天策上将出征并未受到太多的阻拦,更从未落入这般孤立无援的境地。
旁白的女声幽幽道:“后周由郭威建立,当这位开国皇帝死去,所有人都已经笃定这位年轻的继承人会一败涂地。
刘崇这样想,契丹这样想,就连后周朝中的大臣们也如此想。”
“此时只有柴荣不信,他不信自己打不赢。王朴呢,他更牛逼,他信这个年轻人,不仅相信他能打败刘崇打败契丹,还坚定相信他能够攻下江淮,收回幽州,一统天下。
王朴为柴荣献上了《平边策》,这一策可以说不仅成为了柴荣毕生的目标,还对很大程度影响了赵匡胤建立宋朝。”
“家人们。如果是你,你难道会不喜欢这样的臣子吗?”
“如此贤才,怎能不喜。”
李世民摸着下巴,在这个问题下,突然有点眼馋。
只是可惜,就算再见才心喜,并非同世之人,他是无法将王朴收入麾下了。
长孙无忌最懂李世民的心思,他笑道:“柴荣虽有王朴,但陛下你可是有我,有李靖,有魏征……”
李世民一听到魏征就想起今日刚被骂的狗血淋头,他暗暗头痛,心烦意乱的摆手,“停停停,别提魏征。”
天音又道:”要知道不是每一位帝王都能抽出自己的SSSR,也不是每一位名臣都能抽出自己的贤君。对于王朴来说,柴荣就是他等了大半辈子才抽出来的SSSR。对于柴荣来说,王朴就是上天赐给他的另一只手。
纵观五代,哪里还再能找出这样一对君臣。柴荣毫无保留的信任王朴,亲征之时,王朴就是他的东京留守。王朴也无愧于柴荣的信任,曾亲口说出,‘朴在则周在’。
听其话音俨然要为后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难怪被称为后周诸葛亮。
柴荣与王朴,后世将他们二人表彰为五代君臣相得的典范。就连赵匡胤也曾对着王朴的画像感叹,此人若在,朕不得此袍著。”
柴荣听到那天音的语气颇多感怀,有了一种极为不妙的预感。
上一次天音这样感怀是宣告他仅仅只有五六载的寿数。
下一刻,他的预感便成了真。
那女声啧啧称叹,“可惜,这对五代模范君臣,先后在同一年去世。王朴死的非常突然,无病无灾,突然暴病而亡。他甚至去世的比柴荣还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