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第一卷.甫年少 繁花似锦 ...

  •   青瓷径自开始弹奏。
      那悠扬流畅的琴声响遍蓬莱殿。满座喧闹渐渐静了下来。
      宛宗依旧酣睡,手肘也支撑不住头颅一样,小鸡啄米似地点头。
      幸好敬明皇后看不下去了,隐晦地推了身边的夫君一把。宛宗猛地睁开双眼,才发现自己竟在夜宴上睡着了,大觉有失颜面,连忙正襟危坐吁了口气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一眼望下去,便见台上那跪坐弹琴的娉娉婷婷、十指芊芊的少女,拨弄琴弦,调出天籁般的琴声。他一怔,依稀记得这是自己的哪个女儿......哪个来着?
      宛宗身边随侍多年的大太监徐寿立马禀报:“皇十四女清平公主李青瓷庆大唐皇帝陛下五十七寿辰,请奏《清平乐》。”
      “好!好!”宛宗大悦道,“清平公主琴技出神入化,该好好地赏!”他又多看了青瓷几眼,惊奇自己从未注意到这个容貌可以说是冠盖京华的女儿。
      皇帝开金口称赞清平公主琴技优异,台下宗室近臣纷纷随声附和追捧,青瓷自得停下手中乐曲起身谢恩,仰俯间目中满是恭敬和喜悦。
      满座艳羡、嫉妒和审视的目光中,只有李元在一瞬间捕捉到青瓷眼底的一丝落寞,她终究不是因为琴技而令众人瞩目的。但不管怎么说,得到父皇的赞赏总是好的,今日之后他们兄妹的路必定会不一样了。不过这也不过是一小步,获得关注进而谋取别的什么东西还是很难的,想到那些遥远的隐秘的追求,李元不禁暗暗看了首席坐着的永远保持着得体微笑而让人看不出眼神是何意味的太子殿下一眼。
      恰好是这时,太子殿下目光侧视向李元这儿的方向微笑轻轻一颔首,似是祝贺,似是勉励。李元无声低眉拢袖,不引人注意地一礼——太子殿下年近不惑,比起兄弟,这两人倒更像父子。
      亦是此时,李元福至心灵的有所感应回头,便见青瓷立在大殿中央,一身不久前开春时宫里发下的礼服,正值豆蔻年华,灿烂如新春的桃花,目光灼灼地望着,他孩子般地求表扬的一笑。

      隆治十四年年底,长江以北出奇地冷。巍峨的漆朱宫墙上处处挂满冷凌,凛冽如军刺,悬挂如待伺杀人。每天清晨都有杂役来清除冰凌以防坠落伤人。
      听说北方更冷,草原上的突厥蛮子的牲畜已冻死了一批又一批,每当这时他们就要南下打草谷,只是长城以北都驻扎重兵,几波进攻都愣是挡在铁壁铜墙外,突厥至多洗劫了几个市镇,没占到多大便宜,加上老巢连月受寒,攻势日显颓势,几日前快马加鞭发来的邸报,前线大唐与突厥的战事已经熄了,据说突厥内部收兵以来都在讨论与大唐和谈。
      朝廷自然君臣喜乐。
      要说今上虽能顶“庸君”之名,但风评也有“仁厚”二字,如今正是证明了当初今上没有顾忌北境单氏坐大而把骠骑将军单勇泰召回的英明。
      这些年来宛宗嬉游怠政,大唐国力大不如从前全盛时,北境的战事也是苦苦维持,幸尚有太宗朝的积蓄在,本朝还不至于败落地彻底。
      明年初,突厥向大唐求和。
      二月廿二,天色晴好,京城长安霁雪初晴,青空净丽。从青瓷新迁的小楼的窗楹向外望去,御花园点点棠红棣白,分外妖娆。通往湖心亭的长长廊道外,梅枝上挂着前日的雪,将化未化地堆成雪团,冰雪可爱。
      自从隆治十四年万寿节后,皇帝终于开始注意到他这一对不起眼的儿女。隆治十五年伊始,虚岁十七的皇十一子李元出宫开府,封为豫王,从此每日上朝旁听;青瓷刚满十五,被迁到御花园边上更为敞亮的院子里学习礼仪才艺准备出降。青瓷无所欢欣,比起这姹紫嫣红的喧嚣之地,她更怀念那安静简朴的小院子。她也不爱与名义上的姐妹有什么来往,只忧虑哥哥在宫外建造了府邸是不是就再难见一面了?乔迁新居后青瓷的因此一度烦闷郁沉,升上火炉便能在榻上迷迷糊糊地躺上一天。幸而今日那些缠绵累人的雪花终于不落了,青瓷好歹心情好了些,让人扫净窗棂下积的雪,久违地把窗子推开一角,让那御花园的醉人景致撞入这狭小室内。
      青瓷笑道:“这外面的空气虽清冷好在爽人。”
      婢女珠圆笑着道:“好散散热气哩。”青瓷待下人平和,这些婢女说话也不曾处处顾忌主仆之别。
      青瓷兴致上来,令人端酒上来,亲自烧酒喝。
      “公主今日心情好,奴婢看着也心里欢喜呢。”另一个婢女玉润说话最是天真淳朴。青瓷一笑:“好姐姐,便赏你一杯酒同饮。”又转头道:“珠圆姐姐也来。”
      那两奴婢自是笑着谢恩:“不敢不敢……”
      青瓷收回目光,盯着青瓷小盏轻吟:“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不知在想什么,目光愈加温柔似水。
      也就是这日,突厥使臣团带着浩浩荡荡上百人的卫兵,抵达长安城门下。
      守门的禁军俯视一圈,只见来者皆是如狼似虎的壮实后生,一个个人高马大,满脸横肉,腰间整齐一致地悬挂令人胆寒的弯月刀,正是精挑细选的突厥勇士。他们紧紧地簇拥在队伍中央的帐篷(一个巨大的圆形居室,可容十熟人,活生生用了十匹骏马来拉)边,好生戒备森严。
      这样的情景不禁教人疑惑这支议和使团的安全性。到底该不该、能不能、敢不敢放这些人进长安城就成了令朝廷头疼的问题。
      李元附议太子党等人,上奏陈述称些突厥人既已深入大唐腹地,想来他们也知道自己不可能掀起什么风浪,总不至于造次,若顾及帝京法制,只需令他们解刀上交后再进长安城便能确保安全。畏手畏脚恐怕只会令四边诸藩看低了大唐天朝。
      满朝文武虽仍不免心存疑虑,还是通过了这个决议。
      不想在突厥那方还起了一番小小的争执。突厥正使坚称佩刀是突厥勇士之魂,人在刀在,绝不离身,绝不能容唐人欺辱。最后在长安城下僵持了两日,吃完了粗粮,长安城内飘来的繁华喧嚣令那些在荒郊挨冰刀子割的草原蛮子终于忍不住了,遂同意除有突厥可汗诏令在身的几位重要使臣外其余人等都解下佩刀暂归大唐朝廷保管,本该是礼部管着的,可礼部不愿担这麻烦事,最后落在兵部身上,这是闲话。
      突厥使团进城后倒也没有不规矩,朝堂上下这才彻底放下心来,只道是突厥为摆场面才派来这么多精壮汉子给天下看。
      之后大唐与突厥和谈的两个月里,那上百人在酒楼、赌场、青楼、瓦弄的频频亮相和无数从鸿胪寺发往户部的欠条让朝堂诸公恍然大悟:敢情这些突厥军功贵族出身的从军后生是来大唐骗吃骗喝的……打的好主意!
      不过突厥既然愿意休战,大唐做一回冤大头也乐意。
      然而这些北国的纨绔(或许该说天下的败家子都是一样的)可以在如花似锦的长安城肆意玩乐,他们的使臣却万万不能。突厥正使孛儿贴等人肩负着与唐人制定合约为突厥谋取利益的重大使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之一是为他们的可汗娶回一位大唐公主。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6章 第一卷.甫年少 繁花似锦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