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站在伦敦塔桥前却看不到桥 ...
-
站在伦敦塔桥前却看不到桥
◎音乐水果
学校宿舍坐落在伦敦塔桥的南边,每天步行上学的路上,最先看到的都是伦敦塔桥。然而,我并不是每天都能“看清”伦敦塔桥的。我在晨曦初露时出发,天空吝啬地洒下一点阳光之后便成了阴云密布,随后大雾四起,导致我站在泰晤士河边上抬头去找伦敦塔桥,却根本就看不到桥。所以在伦敦,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你爱我我不爱你,而是站在塔桥前却看不到桥。
在我去英国之前,对于被称为“雾都”的伦敦的全部印象都停留在作家们描绘的“飘着蓝紫色迷雾”那种朦胧美里。然而,“雾都”恰是对伦敦空气污染的最佳形容。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画笔下的伦敦,将烟雾弥漫的泰晤士河与国会大厦定格在了画板上,他的作品成为19世纪后期伦敦空气污染最直观的历史档案。那么,伦敦空气污染到底有多严重呢
伦敦空气污染最惨痛的事故是上世纪中期的“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4日到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一连几日都无风,大雾笼罩,加上居民冬季燃煤取暖、工厂废气排放,那些煤烟粉尘在无风状态下蓄积不散,致使伦敦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白天汽车行驶需要开灯,行人走路只能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行,飞机也被迫取消了航班。在这期间,许多居民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流泪不止,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爆满,咳嗽声遍布走廊。在这四五天的烟雾中,伦敦死亡人数高达4000人,结核病死亡77人,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发病率也显著增加。这场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被强劲的西风吹散,这次事件也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英国为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政府不得不出台系列法规,限制工厂排放含硫烟雾。1956年,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出台,规定伦敦室内的燃煤火电厂必须关闭。1974年,《空气污染防治法案》出台,规定了工业燃料里含硫上限。1995年,《环境法》出台,首次要求政府制定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城市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2007年《空气质量战略》出台,要求PM2.5年平均浓度需控制在每立方米25微克以下。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让1975年的伦敦雾霾天气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十五天,1980年更是降到五天。同时,英国高校、环保组织与媒体形成合力,普及环保常识,让居民都成为治理空气污染的践行者,也让环保成为大家的一种生活方式。
尽管有所改善,但污染并未真正远离伦敦。2015年4月10日,英国东南部遭遇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大部分地区短暂达到10级污染,“雾都”景象再现。欧盟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做过规定,英国本应该在2010年达标,但是英国政府承认,达标时间要推延到2025年。伦敦市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一直在对伦敦的交通开刀,他曾说,伦敦空气污染80%的原因来自于车辆尾气的排放,这其中20%来自出租车。因此,这位市长颁布的政策之一就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鼓励市民选择地铁或公交出行。他自己也是上下班都骑自行车,并与英国首相卡梅伦一起,为伦敦市巴克莱公共租赁自行车系统做宣传,倡导市民骑车出行。
全世界大城市共通的问题就是大气污染。空气污染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解决。英国皇家学会全球环境研究委员会主席大卫·福勒曾说,空气污染治理需要政府的决心、公众的支持、严格的法规以及大量的资金投资于清洁能源。可见大气污染治理,对于每座大城市来说都是任重道远呀!
浓烈的、长久潮热导致的发霉的味道在摊位上蒸腾,每件布料制品只要用手一翻,就飘出浓重的霉变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