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观自然 ...
-
观自然
人生于天地之间,习得自然之灵。观自然不仅是眼睛的注视,也是心灵的回归,更是对生命本真的追寻。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需要以“观自然”为启迪,去对抗现代生活中精神上的摧折的困境。
观自然,是对生活细节的具体观察。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以一座小轩的变迁,从“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到“迨诸父异爨”,最后“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将生命的无常,世事的幻化,一语道破。由此可见,归有光观自然的方式并非涉足于天下名山大川,走马观花式游览,而是于细微处见真情。这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收获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观自然,是心灵的回归。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在自然之中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他看到了“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恬淡,体会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豁然。这种观自然的方式,并不是对于世俗名利的逃避,而是对于心灵上的返璞归真,因此,陶渊明在南山之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静谧。当现代人追逐于滞涨不停的薪水,奔波于车水马龙的站台,却忘了发掘心灵最深处的渴求。唯有回归自然,心灵才得以回归,人才能找到自己。
观自然,是对生命本真的追寻。宋太宗赵光义身为一代帝王,虽手不释卷勤于政事,却依然保持着对自然的热爱。他实地探查黄河水道,兴修水利,将万物自然同实践智慧合二为一。他面对万水千山,愿题下“我用似波流,升平无事匣中收”诗句,表达观自然并非是对自然的闲暇消遣,而是恰如仰头见春台的执着。赵光义观自然的方式告诉我们,在物质主义愈发兴盛的今天,即便我们将钱财视于身内之物,依然要保持从自然中汲取养分的习惯,以寻得生命的价值所在,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升华。
人行于天地,再遇自己。由此,观自然,乃观照自己的内心。归有光的静观、陶渊明的归隐、赵光义的归真,皆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人们都要同自然不断地修炼心性,以在观自然中认识自己,重获自己,超越自己。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澄净通明地行走在浮华的世间,更有勇气地追寻各自的人生目标。
观自然,见自己。
自我评价:
优点:
1、 主题明确,层次分明:本文围绕“观自然”展开,分别以“生活细节的具体观察”“心灵的回归”“生命本真的追寻”三个层面进行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2、 例据新颖,论证合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陶渊明的归隐、赵光义探查水利三个例子运用得当,既能支撑论点,又能体现不同阶层(文人、隐士、帝王)对自然的观照方式。尤其是对赵光义的解读较为新颖,用位高权重的帝王来反证观自然的重要性,强调其“自然与实践智慧的结合”,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3、 现实意义,思辨价值:本文不仅停留在历史事例的分析上,还联系现代社会,指出人们在物质追求中忽视精神需求的问题,使议论更具现实意义。
缺点:
1、 部分论述可更深入:比如赵光义“手不释卷”与“观自然”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思考,目前稍显简略。可以补充他在治国理政中如何借鉴自然规律,或如何通过阅读与自然产生联系,使论证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