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费什与卡勒 ...

  •   (一)解释团体
      1、斯坦利·费什其人 1936年
      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的重要理论家,曾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代表作有《罪恶引起的震惊:《失乐园》里的读者》、《课堂里有文本吗?解释团体的权威》、《专业正确:文学研究与政治变革》等。
      2、解释团体
      所谓的“解释团体”指的是读者所处的某一阅读传统和阅读群体,读者的阅读受到一系列牢固的阅读规则和习惯的制约,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些规则和习惯都支配着文学阅读。
      第一,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特定的解释团体当中,是解释团体塑造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趣味,也制约了阅读文本的形态。费什认为,我们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就是按照以前所学所知,来阅读新接触到的作品。判断一首诗之为诗,不是出自个人的随性喜好,而是出自解释团体的阅读训练。是这样的公共阅读规则告诉读者何为诗,怎样的诗才是好诗,应该用什么方式去读诗,等等。
      第二,对具体作品的评判来自解释团体的不同策略的组合。费什认为,诗歌不是作者的创造,更准确地说诗不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是被制作出来的,是由作者和读者所属的解释团体的解释策略制作的。如果我们把一首诗按照词的形式排列,那么这就是一首词,而不再是诗。如果我们把一段散文按照诗的格式进行排列,那么它就是诗,而不是散文。
      第三,形成解释团体的最重要方式就是文学教育,而作业是文学教育中的关键的一环,它具有引导作用。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并且修改作业,给学生反馈,学生就会发现自己以前不适当的偏好,进而修正它们,逐渐发现文学文本是怎样写出来的,应该怎样进行阅读。这一过程不断进行,学生会对文本语词形成越来越敏锐的感受,进而形成自己的判断力。费什认为,这是一个不断发现语词意义的过程,也是丰富语词意义的过程。文本不是一个意义的蓄水池,而是不断探寻意义、创造意义的过程。
      3、评价
      积极:
      费什的解释团体论指出了文学阅读反应中复杂的社会和文化作用,指出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意义解释受制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解释团体,以及相应的阅读策略和规则。
      局限:
      费什对解释团体的论述强化了阅读主体的主动性,但问题在于,除了主体的能动性之外,还要坚持阅读对象(作品)在阅读活动中的基础作用,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特定作品的阅读。费什把所有的阅读活动都当作出于某种解释策略的行为,显然不符合人们的阅读实际。作品与它所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分不开,作品具有自身的固有特性,它们凝聚在作品中,规定着读者的阅读及其理解,纠正读者的随意解释行为。我们应该更加辩证和完整地理解文学阅读及其读者解释团体的作用,不能只关注读者作用而忽略了文学作品的特性及其社会历史的作用。
      (二)文学能力
      1、乔纳森·卡勒其人1944——美国著名理论家,他把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引入美国学界。
      代表作有《结构主义诗学》和《论解构》等。
      2、文学能力
      卡勒提出“文学能力”概念来描述读者对作品的接受,他所说的文学能力实际是内化了的阅读程式。文学能力”概念并不是把重心放在单个读者身上,而是放在主体的阅读程式上,阅读程式让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产生某些感受,形成审美快感。
      例子: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
      辆汽车以时速一百公里 一辆汽车以时速一百公里行驶撞上
      速度行驶撞上一棵法国 一棵法国梧桐。
      梧桐。车内四人全部丧 车内四人全部
      生。 丧生。
      (报纸新闻中) (诗歌的方式排版)
      新闻和诗歌是两种不同的类型,同一段文字如果按照不同的类型来排版,会让读者自然地将这一段文字归于某种类型。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阅读程式,新闻有新闻的程式,诗歌有诗歌的程式,同一段文字在不同的类型中必然产生不同的阅读要求和感受。
      A.阅读程式
      文学能力就是读者在阅读实践中展现出来的阅读程式。阅读程式”决不是一些固定下来的套路,按照这些套路就可以得出某些结论。阅读程式指的是深藏于文本阅读活动中的规则,读者可能已经掌握了这些规则,但他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阅读效果,也说不清楚原因。阅读程式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不断地阅读作品,在品评鉴赏中体会到的。它是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习得的。所以,阅读程式是一种潜在的、作为背景的文学能力。
      B.阅读程式的构成因素
      阅读程式的构成多种多样,体裁、文学惯例、文化背景等都是阅读程式的构成因素,都会影响阅读效果。小说曾经是通俗创作,不登大雅之堂,现在已经是高雅艺术的代表之一。一些曾经的怪异之作,现在成为文学经典。由文学史中得到的经验提醒我们,现在某些难以读懂的作品,也许是受制于文化背景或文学惯例,一旦改变文化背景或文学惯例就可能会产生新的理解。
      C.理想读者
      只有理想读者才能把阅读程式与主观能力统一起来让客观存在的程式与主观的能力达到一一对应。卡勒深知“理想读者”的提法存在弊端,因为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这样的理想读者,“理想读者”这一概念不过是“可接受性”这一概念的化身。“可接受性”就是说如果存在一个理想读者,他所能读出的一切感受,也就是文本阅读的一切可能性。
      D.读者与作者的地位
      在文学能力中,读者的地位被强调了,作者的地位也就相应被降低,考察阅读过程往往存在忽略作者的情况,因为作者在阅读中只是隐蔽在场的。在卡勒看来,接受理论对作者的搁置只是因为读者的阅读方便考察,而作者的创作不容易建立一个规则来考察。作者主要是在创作部分考察的,但创作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创新。
      3、评价
      显然,卡勒的文学能力具有一种修辞上的效果。一方面,“文学能力”一词让我们以为这是在强调主体的某一主动性;另一方面,文学能力与阅读程式的联姻又给这一主体能力赋予了客观化的地位,也就是说,这一能力是与阅读主体的各种文学训练以及文学惯例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减少了主观随意性。
      “只有音乐才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而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指出了卡勒所指出的主体与对象的双向塑造维度,还指出了这一塑造的界限,即对象的意义以主体的感觉程度为限。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缺少这一点,文学能力就成为过于宽泛而缺乏限定的概念
      (一)汉斯·罗伯特·姚斯其人
      1921-1997年又译作耀斯、尧斯。德国文学理论家、美学家,读者接受文学理论中接受美学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
      代表作有《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理解之途》等。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